程 尚,周 容,羅文華,劉能英,韋慶祿
(1.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蜂業研究所,重慶 榮昌 402460;2.重慶市南川區畜牧獸醫局,重慶 南川 408400)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重慶市璧山縣八塘鎮蔬菜種植基地進行,璧山縣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具有雨量充沛、風速小、濕度大、日照少、云雨多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2.3℃,具備典型代表性。
溫室類型為通體塑膜日光溫室,鋼架結構,邊高2.0m,脊高3m,內跨6m,長40m。熊蜂種類為地熊蜂,由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蜂業研究所提供,蜂群工蜂數量每群80只左右。番茄品種為“金石王子198石頭”,由廣州南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以色列引進并培育,采用株行距為50cm×60cm的模式栽培。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用防蟲網將種植番茄的溫室大棚隔成熊蜂授粉區和自然授粉區2個區域。熊蜂授粉區用防蟲網封閉,避免熊蜂飛出和外界昆蟲飛入,與外界完全隔離,全部由熊蜂授粉;自然授粉區與外界相通,允許野生昆蟲自然授粉,兩個區域均不使用任何激素。每個試驗組重復3次,溫室大棚內外環境、種植品種和日常管理方式一致。
1.2.2 溫室管理 在番茄生長過程中,采用常規施肥和管理方法。2010年4月10日,番茄進入始花期,在每個熊蜂授粉區放入熊蜂蜂群一箱,為防止螞蟻等昆蟲破壞,根據植株高度,將蜂箱固定在高度50 cm的竹制三角架上,巢門朝南,蜂群傍晚放入溫室大棚,第二天早晨打開巢門。溫室大棚內設熊蜂采水點,始花期提供少量花粉和糖水,每周開箱一次觀察蜂群情況。2010年5月30日為果實采摘截止日期。
1.2.3 指標測定 隨機在每個試驗區域選取20株番茄作為供試植株,使用標記牌編號標記,用于采集試驗數據。
觀察各試驗區域所標記植株的開花數、坐果數,記錄坐果率;測量各試驗區域所標記植株成熟果實的橫徑、縱徑,觀察各試驗區番茄的畸形率,記錄每個試驗區域植株的單果重量、種子數。抽樣檢測每個試驗區域成熟果實的Vc含量,樣品由重慶市畜牧科學院檢測中心檢測。
以上各項指標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統計軟件處理。
2.1 地熊蜂授粉對溫室番茄坐果率與產量的影響 采用地熊蜂授粉,番茄的坐果率提高了35.94%,畸形率降低了65.78%,單果重增加了22.31%,株產量提高了29.88%,與自然授粉組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在作物生產過程中,坐果率以及平均單果重量直接反映了授粉增產的效果。熊蜂對番茄花朵的特殊氣味不敏感,經過適當的獎勵飼喂,熊蜂采集積極性得到提高,采集范圍覆蓋整個溫室大棚,同時熊蜂能夠選擇花粉成熟的最佳時期進行授粉,為植株授粉均勻,雌蕊受精完全。因此,使用地熊蜂授粉的溫室番茄,其坐果率、平均單果重量以及單株產量都有顯著增加,番茄畸形果率顯著降低,果實發育正常。

表1 熊蜂授粉與自然授粉的溫室番茄坐果率、畸形果率、單果重量及株產量統計表
2.2 地熊蜂授粉對溫室番茄品質的影響 如表2所示,熊蜂授粉的番茄縱莖及橫莖分別比自然授粉的番茄高8.11%和3.13%,種子數增加了36.33%,果實個體顯著大于對照組。Vc含量是蔬菜營養評價中的重要指標,熊蜂授粉番茄的Vc含量增加了13.32%。
3.1 利用熊蜂為溫室番茄授粉,能夠有效提高其坐果率和果實產量,同時還能改善其品質,熊蜂授粉的經濟效益顯著。本試驗增產效果較低于我國北方地區,從試驗環境來看,由于試驗階段重慶地區外界已經存在少量授粉昆蟲,考慮到實際生產情況,自然授粉組允許外界昆蟲出入并授粉,而在北方地區該時期外界溫度低,授粉昆蟲數量極少,因此與自然授粉組相比,重慶地區熊蜂授粉的增產效果略低于北方地區。

表2 熊蜂授粉與自然授粉的溫室番茄果型和品質
3.2 在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授粉組的番茄花期與對照組相比相對較短,果實成熟時間相對較早,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增產效果。目前,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種植環境培育的番茄品種繁多,使用熊蜂為不同品種的番茄授粉其增產效果是否會存在顯著差異,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傊?,熊蜂為設施農作物授粉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提高農作物品質,避免藥物殘留,其前景十分廣闊。隨著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設施農業對授粉技術的需求,尤其是對無公害授粉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強,因此,系統地研究國內不同地區和不同農作物的蜜蜂授粉效果,將為國內蜜蜂授粉產業提供技術指導,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快速發展。
[1]安建東,吳 杰,彭文君,等.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在溫室桃園的訪花行為和傳粉生態學比較[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5):1071-1076.
[2] Velthuis H.H.W,Van Doorn V A.A century of advances in bumblebee domestica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its commercialization for pollination[J].Apidologie,2006,37:421-451.
[3] 彭文君,安建東,吳 杰.熊蜂的開發利用及產業化發展[J].農牧產品開發,1999,(11):38-39.
[4]吳 杰,彭文君,安建東,等.授粉用明亮熊蜂的人工飼養技術[J].昆蟲知識,2005,42(6):717-720.
[5]李繼蓮,彭文君,吳 杰,等.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為溫室草莓的授粉行為比較觀察[J].昆蟲學報,2006,49(2):342-348.
[6]安建東,彭文君,吳 杰,等.明亮熊蜂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授粉應用[J].昆蟲知識,2006,43(1):94-97.
[7] 劉新宇,高崇東,安建東.陜西榆林地區密林熊蜂的生物學觀察[J].中國蜂業,2007,58(8):5-7,10.
[8]吳 杰,邵有全,安建東,等.華北地區小峰熊蜂的分布及生態特性[J].中國蜂業,2007,58(12):5-8.
[9]黃家興,安建東,吳 杰,等.熊蜂為溫室茄屬作物授粉的優越性[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3):5-9.
[10]安建東,李 磊,孫永深,等.熊蜂為溫室西紅柿授粉的效果研究[J].蜜蜂雜志,200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