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學娣,費 軍,凌 霞,李 冰,王莉英
現代戰爭是高科技武器裝備及衛勤保障能力的較量[1]。軍隊醫院肩負著軍事斗爭衛勤保障任務與災害救援衛勤保障任務,軍隊護理人員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是一支重要救護力量。當前,隨著車輛的急劇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明顯上升,護士的應急救護能力關系著搶救成功率的提高和傷殘、死亡率的降低。我院從1999 年與駐地交警部門合作,成立軍、警聯動交通傷緊急救護中心,創新了平時批量傷員急救護理模式,完善了急救護理訓練方法,分析了與戰時急救護理的相關性。
1.1 對象 對2003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來我院救治交通傷批量傷員2588 例急救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其中危重傷員526 例;通過昆明某醫院以“自衛還擊戰”“兩山作戰”病歷史料記載[2],對2894 例戰創傷患者的受傷部位、急救特點與護理措施進行回顧,其中危重傷員1449 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 本組2588 例,其中批量4 ~10人為226 次,批量最多的一次為24 人,危重傷員526 例,男性2436 例、女性152 例,年齡7 ~67 歲,平均31.2 歲,以青壯年為主。
1.2.2 評價內容 交通傷和戰創傷兩組傷員的受傷部位分布、受傷者年齡、主要特征、危重傷員致險因素與現場救護方法。
1.3 統計學處理 根據文獻記載[2],對2894 份戰傷病歷資料回顧性分析,兩組不同致傷方法的受傷部位分布、危重傷員情況,急救護理措施與基本操作項目比較采用χ2檢驗,所有數據均由SPSS 12.01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
2.1 比較兩組不同致傷方法的受傷部位分布情況
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傷部位分布情況比較[例(%)]
2.2 比較兩組危重傷員的主要致險因素 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2。
3.1 探索交通傷急救護理與野戰急救護理模式急救護理工作的重點是急、危、重癥患者,現代戰爭的特點是多維、全方位、大縱深,在短時間內傷員量驟增,復合傷、重傷員增加[3],這些特點與重大交通傷一致。目前,分類救治仍是解決戰時突發性批量傷員救治的主要方法,我們在交通傷批量傷員的救護中按衛勤分隊中分類救治后送的模式,探索了更可行、更快速的分類、分診、分區方法。制訂了交通傷急救護理工作流程,做好人力、物力和技術的協調統籌,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表2 兩組危重傷員的情況比較[例(%)]
3.2 建立平戰結合的急救護理訓練模式 依據《軍隊醫院機動衛勤分隊訓練教材》,戰傷急救技術是指在負傷第一現場實施的救治技術,通常包括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技術,依其緊急程度,以通氣和止血最為緊急。為提高護士的交通傷急救護理能力,可成立護理訓練中心,構建急救護理培訓與考核評價系統,對護士進行培訓,重點考核與急救相關的15 個項目[4]。文獻研究報道,由于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的特殊性、復雜性,要求建立和完善軍、政、警、民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的聯訓機制,加強聯合訓練[5]。
3.3 強化護理人員的戰斗精神與應急能力 當前軍隊醫院護理隊伍結構呈多元化,地方聘用護士已成為執行一線任務的主要力量,由于交通傷具有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與戰創傷的特點相類似,可通過提高交通傷急救護理技能,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現場救護能力,練就沉著、冷靜、臨戰不亂的戰斗素質,更好地應對未來戰爭的殘酷性[6]。
3.4 實戰化地應用戰傷急救技術 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五大戰傷急救技術是交通傷現場救護中采取的主要急救措施。交通傷急救護理訓練是立足平時保障戰時的有效訓練方法。“五大”戰地救護技,看似簡單,但要在各種條件下做好,特別是夜間,并非易事。要在模塊化訓練基礎上,再組織綜合化訓練,提高軍事護理人員執行各種任務的處置能力[7]。交通傷救治中心輪班的護理人員上崗前必須再次進行心肺復蘇、戰救技術的強化訓練,護理人員要認真體驗訓練與實際應用的差別,重視轉變訓練成果。
3.5 拓展護理人員使用新型戰救器材的視野 戰傷救治醫療護理技術對衛生裝備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掌握與使用現代戰傷救治設備是實現快速救護的基礎,是實現連續性監護的決定因素,也是專科醫療救護前移的保障[8]。交通傷急救管理體系中,衛勤分隊的部分設備平時納入救治中心統一使用、維護和管理,既能提高醫護人員使用新型設備的熟練程度,又便于掌握各類新型設備的性能與保養,還可以提高設備的使用率。
[1] 黎 鰲,盛志勇,王正國.現代戰傷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7.
[2] 米繼民,楊順秋,周玉蘭,等.亞熱帶地區戰傷救治護理特點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5):98-99.
[3] 王正國.高科技戰爭中的殺傷武器和戰傷特點[J].解放軍健康,1998,1(1):4-5.
[4] 葛學娣,王莉英,凌 霞,等.交通傷院前急救護理培訓提升護士應急救治能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2B):27-29.
[5] 陳國良.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訓練之我見[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9,16(8):712-714.
[6] 沈旭東,劉曉榮,陳國良,等.一體化聯合作戰軍隊醫院機動衛勤分隊保障能力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0B):76-77.
[7] 李 巍,王仙園,尹華華,等.野戰護理學課程教學設置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5A):66-67.
[8] 王運斗.高技術條件下外軍野戰衛生裝備發展趨向[J].解放軍醫學情報,1995,9(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