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剛,馬 杰,陳江南
(1.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北辰中醫院國醫堂,天津 300400;2.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傳承班,天津 300193)
吳復蒼教授從事中醫工作50年,擅長中醫內科,尤對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對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炎等疑難病癥具有豐富診療經驗。現將其辨治脾胃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吳教授認為脾胃病基本病機是升降失常。脾胃同居中焦,依膜相連,互為表里,脾為陰臟,性喜溫燥而惡濕,以陽氣用事,脾陽健則能運化。胃為陽腑,性喜柔潤而惡燥,賴陰液滋養,胃陰足則能受納腐熟。故曰:“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臨證指南醫案》)由于脾胃生理上的互相聯系,病理上也互相影響,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通降,而見脘腹脹滿、噯氣、嘔惡等病癥。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濁氣不降,也影響脾升清與運化,而見肢體倦怠,食少便溏等癥。因此,調理脾胃氣機是治療脾胃失和之關鍵。吳教授習用枳術湯調其升降,蘇葉黃連湯調其寒熱。枳術湯以枳殼易枳實,方中白術健脾氣,枳殼降胃濁,相互為用,運其升清降濁之樞機,再根據病情新久、虛實、寒熱及病邪屬性,用藥主次有考究。若體弱久病、脾虛食少,則升脾為主,佐以降胃,枳術湯配黨參、茯苓,以加強健脾升清之功;若體壯新病者,重用枳殼,輔以陳皮、半夏、厚樸、蒼術、砂仁、麥芽,以加強理氣降濁之功。寒熱夾雜,用蘇葉黃連湯,蘇葉黃連相配,辛開苦降調其表里寒熱,熱甚配黃芩,寒盛配干姜,飲盛配茯苓、半夏、吳茱萸、生姜。
脾升胃降不僅關系到脾胃病證的本身,并且關乎其他臟腑功能活動的協調統一,正如朱丹溪說:“脾具坤靜之體而有乾健之韻,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泰矣?!痹谖迮K之中,中焦脾胃是升降的樞紐,若脾胃升降正常,就能維持機體五臟的正常運行順暢;若其升降出現異常,五臟就會發生病理現象,反之五臟升降出現異常,自然也會影響脾胃。吳教授認為調理脾胃氣機升降時,除脾胃本身因素外,要考慮由其他臟腑氣機升降失調而影響脾胃的升降,如肝失疏泄、腎失溫煦等。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木疏土,助其運化之功;脾土運木,助其疏泄之用。若肝郁氣滯,脾胃不健,則可乘克脾胃;脾胃壅實,也可反侮肝木,即“土壅則木郁”。臨床常見乏力氣短、失眠健忘、四末不溫、胃脘脹痛、腹痛腸鳴、咽干口苦、兩脅脹滿等癥。脾虛日久,??杉澳I,腎失溫煦,不能振奮脾陽,恢復脾運,臨床常見腹瀉、腹痛,腸鳴腹脹等癥。吳教授臨證常用四逆散疏肝和胃,用柴胡疏肝解郁以升清,枳殼開胃下氣以降濁,配芍藥益陰柔肝,甘草緩急扶土。疏肝清胃用左金丸;溫肝理氣用良附丸;和胃降肝用旋覆代赭湯;調肝運脾用痛瀉要方;健脾溫腎用四神丸等。吳教授詳查病機,審度病勢,臨證合方組藥,常獲殊功,如用小陷胸湯合吳茱萸湯、百合湯治療胃痞。方中用半夏、枳殼、黃連降濁下氣、清熱以消痞。配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生姜溫胃降逆,黨參、大棗升運脾氣。配百合宣降肺胃之氣,烏藥疏通胸腹郁逆之氣,諸藥合用具有補脾抑肝、宣肺和胃、升降相因、補中寓疏之功效。
吳教授長期從事現代病癥基本方藥的篩選研究,強調以辨證為主結合辨病用藥彌補辨證用藥的某些不足,并以此提高中醫藥對部分疾病的療效。提出3個結合,即辨病用藥結合中藥藥理作用,結合臨床檢查、檢驗,結合臨床病理變化。如治反流性胃炎,堿性反流時,常配吳茱萸、黃連、半夏;酸性反流時,配浙貝母、海螵蛸、大黃炭。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加用黃連、蒲公英。糜爛性胃炎,常加用百合、烏藥、白及,澤瀉。胃黏膜脫垂,加黃芪、黨參與枳殼。消除胃腸滯留液常配小半夏加茯苓湯等??傊?,在辨證選方的基礎上,發揮辨病用藥的輔助作用,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是十分有益的。
4.1 病例1 患者,男,38歲,干部。半年前開始大便膿血,日均2~3次。2周前因勞累過度,大便膿血增至4~5次,服用黃連素、烏梅丸等藥物效不顯著,左下腹痙攣性絞痛,神疲食少,乏力消瘦,舌紅少苔,脈象細數,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結果:距離肛門12 cm處有2 cm×3 cm潰瘍面2塊,肉芽呈粉紅色,有少量出血,病理檢查符合慢性炎癥。臨床診斷: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辨證:氣陰兩虛,瘀濁不化。吳教授綜合潰瘍性結腸炎病的病因(潰瘍、出血、殘菌、功能紊亂),提出益氣修瘍法則,結合本病的病位(遠端結腸),聯系中醫瘡瘍外病內治之法,采用內服兼保留灌腸的方法。處方如下:生黃芪15g,生地榆30 g,浙貝母 15 g,白及 15 g,炒枳殼 10 g,生白術15 g,生甘草 10 g,水煎成 250 mL,每服 100 mL,每日2次。剩余50 mL藥液,兌入云南白藥0.4 g,珠黃散0.3 g,生肌散l g,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服藥7劑,腹痛及膿血便減輕,大便日2~3次。服藥14劑后,偶有腹痛,大便每日1次,無膿血,上方連續服用6周,諸癥消失。經乙狀結腸鏡復查:潰瘍愈合。
按:本病系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癥,吳教授綜合本病病理,以辨證為主結合辨病用藥來彌補辨證用藥的某些不足,方中生黃芪、甘草益氣、生肌、修瘍;象貝母散結修瘍:地榆清大腸濕熱;白及止血;白術、枳殼健脾和胃,內外結合,中西結合,故能治愈本病。
4.2 病例2 患者,男,26歲,自訴近1個月以來,腹脹如鼓,晚飯后1~2 h加劇,必經吐出或瀉下后腹脹始能緩解。上消化道造影檢查顯示:胃大彎向上翻轉,食道腹段略有延長,賁門開口于胃下方,胃內可見兩個胃泡,幽門及十二指腸斜向右下方,幽門比十二指腸球部位置高,胃位于橫結腸下方。診斷:胃扭轉?;颊呙嫔ⅫS而晦滯,神疲乏力,腹部脹滿,腸鳴漉漉有聲,胃中有振水音,舌淡苔薄白而膩,脈濡緩。辨證:氣虛濕停,脾胃失和。治法:益氣化濁,運脾和胃。方藥:生黃芪15 g,蒼術15g,白術15g,吳茱萸 10g,姜半夏 10g,茯苓 15g,炒枳殼 10g,焦三仙各10 g,雞內金10 g,生姜10 g,水煎溫服。服藥5劑后,腹脹減輕,偶有嘔吐,再服7劑,吐瀉均止,神旺食增,上藥共服30劑,諸癥均愈。經上消化道造影檢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腸未見明顯異常。
按:吳教授詳細分析了患者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認為本病的病理環節有4個方面:一是胃體在橫結腸下方,說明氣虛失升。二是胃體扭轉,說明脾胃失健。三是兩個胃泡,說明濕飲內停。四是病久脾胃功能嚴重失調。西醫檢查符合氣虛濕停,脾胃失和的中醫病機,故在治療中用黃芪益氣升提胃體;蒼術、白術、枳殼健脾理氣和胃;茯苓、吳茱萸、半夏、生姜利濕泄濁;焦三仙、雞內金健脾和胃消食。方中升中寓降,補而兼和,升、降、消、調共施,既符合中醫治療大法,又兼顧西醫局部病理,使胃體安居其位而諸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