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貞
(韓國)
吳有性認為“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會于胃,故胃氣能敷布于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發之間,靡所不貫”,胃氣對于人體有無法代替的作用。并且認為“疫邪與瘧仿佛,瘧不傳于胃,惟疫乃傳胃”。疫可傳于胃,在治療中和病后調攝更應重視顧護胃氣。
1.1 不可妄下 吳有性認為妄下會損傷胃氣,不可妄下。“其時邪在夾脊之前,腸胃之后,雖有頭疼身痛……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傷胃氣……”用達原飲。當“如舌上純黃色,兼見里證,為邪已入胃。”方可用承氣類。下后身發熱,“若溫疫將發,原當日漸加熱,胃本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
1.2 需再下者應小劑量復下、間服緩劑 《溫疫論·邪氣復聚》認為遇到需再下的情況,用藥不可過量,取小劑量復下,“宜再下之即愈。但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吳有性又認為于數下之間,應該有寬緩的時間,以免傷了胃氣。“下后或數下,膜原尚有余邪未盡傳胃,邪熱與衛氣相并,故熱不能頓除,當寬緩兩日,俟余邪聚胃,在下之,宜柴胡清燥湯緩劑調理”。
1.3 善用溫藥以調胃氣 吳有性治疫多用攻下祛邪之法,但攻下之劑多為苦寒之品,容易導致苦寒敗胃,胃氣之盛衰對疫病轉歸預后極為重要。所以吳有性在溫病的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視生姜的使用。吳有性用白虎湯,必加生姜煎服,與張仲景的原方有所不同,意在取生姜之散胃寒,以調節石膏、知母寒涼礙胃。《溫疫論》提到“藥煩”證,“急投姜湯即已,藥中多加生姜煎服,則無此狀”,又如“中氣入虧,不能運藥……天元幾絕,大兇之兆”之“停藥”證,“宜生姜以和藥性”,以助胃氣。當“凡疫邪留于氣分,解以戰汗,留于血分,解以發斑”,治療上用白虎湯和承氣湯時均加生姜以期“里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起到暢達氣機透邪外達的功效。生姜走而不守,一般不會出現耗散陰津的不良反應,這對后世溫病治療用藥很有啟發作用。
1.4 不可妄投寒涼之藥 《溫疫論·妄投寒涼藥論》有云:“且其始也,邪結膜原,氣并為熱,胃本無病,誤用寒涼,妄損生氣。”在邪未傳入胃時應謹慎使用寒涼藥,易損傷正氣,不但如此,在邪傳入胃時同樣要注意寒涼藥的使用,“……邪在胃家,阻礙正氣,郁而不通……”吳有性曰:“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均為寒藥,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潤一燥,一通一塞,相去甚遠,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若用黃連,反招閉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泄?”邪無以泄,更是損傷胃氣。
1.5 不可妄用人參白術 吳有性認為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者,投之人參并無大礙,但里證者則忌投之。“……至如雜證,氣郁、血郁、火郁、濕郁、痰郁、食郁之類,皆為里證,投之即脹者,蓋已實填實也。”有里證時用人參,實證用補,更加重病情。不但在里證中不能妄用人參,有變證時亦不可恣意投之,否則可致胃氣壅塞,增加變證。
吳有性認為,在疫邪傳胃時勿用白術,以防壅塞胃氣,《溫疫論·論飲》中有云:“胃本無病,故用白術以健中,今不用白術者,疫邪傳胃而渴,白術性壅,恐以實填實也。”
1.6 用下法以行胃氣 《溫疫論·大便》云:“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里,但蒸作極臭之物,如黏膠然,至死不結,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不行,疫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霍然而愈。”用下法使疫邪有出路,胃氣得以下行,病可愈。
《溫疫論·調理法》中說:“凡人胃氣強盛,可饑可飽,若久病之后,胃氣薄弱,最難調理。”但“能食者,自然虛回,而前證自除;設不能食者,正氣愈奪,虛證轉加,法當峻補。”胃氣的強弱關系到病后恢復,所以吳有性對病后胃氣的調理很重視,在病后胃氣調理最主要的是飲食的調理,吳有性說:“大抵時疫愈合,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他對病后飲食的調理從能不能食,如何食等都作了說明。
2.1 病后飲食要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 病后不思食者:1)“有愈后數日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2)“有愈后十數日,脈靜身涼,表里俱和,但不思食者,此中氣不蘇,當與粥飲迎之,得谷后即思食覺饑。”3)“久而不思食者,一法以人參一錢,煎湯與之,少引胃氣,忽覺思食,便可勿服。”4)“既不思食,若照前與之,雖食而弗化,弗化則傷之,傷之則為食復。不為食復者,當如初進法,若更多與,及黏硬之物,胃氣壅甚,必脹滿難支,乃至反復顛倒,形神俱脫而死。”5)“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
病后思食者:1)“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多食耳。”2)“如忽加吞酸,反覺無味,乃胃氣傷也,當停谷一日,胃氣復,復思食也,仍如漸進法。”
2.2 病后進食有次序 吳有性認為病后進食粥類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在《溫疫論·因證數攻》的病例中就特別強調了“又數日,始進糜粥,調理兩月平復”。但進食粥類也有次序,“先與粥飲,次糊飲,次糜粥,循序漸進……”(《溫疫論·調理法》)
2.3 病后進食有其時 吳有性認為病后飲食要循序漸進“先后勿失其時”并說明了勿失其的方法:“當設爐火,晝夜勿令斷絕,以備不時之用,思谷即與,稍緩則胃饑如灼,再緩胃氣傷,反不思食。”飲食失其時的后果很嚴重的,或成食復,或胃氣壅甚,導致氣絕谷存,乃至反復顛倒,形神俱脫而死。
病后飲食上的注意正如吳有性所總結的“若夫大病之后,客邪新去,胃口方開,幾微元氣,所當接續,多與早與遲與,皆非所宜……”
胃氣旺盛則食量大,氣血充足,胃氣衰弱則食少,氣血不足,若多食造成痞塞不通,或稍斷進食則氣血盡絕。可見胃氣的盛衰對溫疫治療和病后恢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吳有性在治病及病后調攝中始終注重調護胃氣,在臨床工作中也應該時刻謹記顧護胃氣的原則,以期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