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抒超
(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圖書館,廣東 汕頭 515041)
楊抒超 女,1974年生,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
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人類獨有的知識獲取與文化傳播活動之一,是文明傳承、知識獲取、發展創造的有效途徑。全民閱讀可以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全民閱讀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思想基礎,是強化文化認同、凝聚民心、振奮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構建核心價值和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圖書館本身作為教育機構和社會文獻信息的中心,在推動全民閱讀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現今,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把推動全民閱讀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來承擔。
圖書館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文明的傳承者和社會教育的實踐者,其與生俱來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維護社會的信息公平,保障公眾的信息權利。圖書館具有公益性,代表著公眾的利益,是讀者的代言人,也是政府向公眾提供服務的一個平臺。正如范并思教授所論述的那樣:“公共圖書館不但是一種社會機構,而且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存在使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獲得了自由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權利。”
近10年來,國家投入很大的財力來建設公共圖書館,2008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總投入是53.1926億,是1990年總投入3.238億的15.45倍;購書經費從1990年的9774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8.3831億,共增長了8.89倍,并且對圖書館的總投入仍在逐年增長。
然而,我們對圖書館投入的增加、購置書籍的增加卻沒有推動較高的閱讀率,反而出現閱讀率下降的趨勢。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面大多數圖書館的書籍被閑置;另一方面卻是大多數的公眾無書可看。據統計,國家圖書館接待讀者逐年遞減;各個高校的圖書館資源利用率不到30%,有的甚至只有20%左右。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圖書館傳統、封閉及相對單一的服務模式,使廣大群眾不了解圖書館,所以我們逐年擴大的文獻資料其實只是滿足了一小部分讀者的要求,那些有條件和有能力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社會大眾就成為了圖書館的潛在讀者。我們倡導全民閱讀就是要讓這一大部分有機會利用而沒有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社會群眾加入閱讀的行列。
“書是為了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這是《圖書館五定律》明確指出的。實現“全民共享”的服務,讓每一個讀者都找到合適自己的書籍,讓每一本書籍都找到欣賞自己的讀者,這就是圖書館推動全民閱讀的最終目標。
“讀者權利”是指讀者為了獲取知識、了解信息、愉悅身心、促進個性發展所應享有的自由、方便地閱讀和利用文獻信息資料的權利。早在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在《公共圖書館宣言》中宣告,公共圖書館在平等的基礎上對所有人,不論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和社會地位,提供服務,即對全民開放。所以作為一種權利的保障,我們要保證所有公民的“讀者權利”。為了提升閱讀的熱情,我們應該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實現機會,讓每個人都享有利用圖書館、自由借出文獻閱讀、擁有圖書館一定文獻保障的平等權利,讓每本書為人所用和每個人都有書可讀。
現今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人均藏書狀況相比發達國家不容樂觀。有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0.501冊。聯合國發布的公共服務指南中提到,通常我們應以每人1.5到2.5冊為標準,我國當前的狀況是不能達到這個要求的。面對我國的基本國情,要使圖書館成為民眾閱讀、民眾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機構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讓全民閱讀深入人們的心中。
流動圖書館為那些不能經常走進圖書館閱讀的群眾創造了利用圖書館的方便條件和機會,其具有靈活、便捷、迅速等服務優勢。這樣的圖書推廣方式保障了一部分相對弱勢的人群的閱讀權利,也使圖書館在民眾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群眾對圖書館的認識和了解,真正在讀者和書籍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數字圖書館可提供24小時服務,人們可以在家里、辦公室或者其他任何有網絡的地方使用其資源,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網絡閱讀是一種環保、快捷、互動性強、信息量大、滿足不同年齡需求的閱讀方式。信息化時代,圖書館作為信息的載體,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媒介,以積極的態度將先進的網絡技術引入圖書館閱讀領域,為讀者提供電子圖書、電子期刊、手機圖書等多元化的閱讀形式以滿足其不同需求。數字圖書館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全民閱讀。
自助式服務是圖書館一種新興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性化服務模式。這種模式能使讀者讀書、借書、還書的過程變得更簡單、順暢,使圖書館成為沒有圍墻的大學,增加讀者對圖書的自主選擇度,提高入館率,相應地就會增加圖書的借閱率。自助圖書館是一種節約型、經濟型、便捷型的模式,這種自助服務的圖書館代表著圖書館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了《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從此各個圖書館也把全民閱讀作為工作的重心來抓。當前圖書館開展的活動大多得不到社會的熱烈響應。針對這種現狀,圖書館應在國家構建閱讀社會、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明確自己的切入角度,參與閱讀社會的建設,并且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用戶優勢,長期不懈地推動書香社會的發展。圖書館在推動全民閱讀中,舉辦活動要提前造勢,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加。還要做到開展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提升圖書館在讀者心中的地位,主動地將圖書館的書籍資源提供給讀者,通過這種方式加強讀者對圖書館的關注程度,使讀者真正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圖書館在舉辦各種讀書活動、推動全民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創新,轉變傳統的一些做法,注重讀者的閱讀心理。
宣傳戰略上,可以采取長期與電視臺合作,拍攝一些關于讀書活動的公益性短片。讓圖書館傳遞知識信息的形象在目標群體心中逐漸形成,讓群眾更好地了解圖書館,從而贏得更多的潛在讀者。
各個圖書館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公信力,與政府合作宣傳,開展圖書進社區、圖書進校園、圖書進偏遠山區等活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即是教育、廣電等部門聯合建設的文化惠民工程。圖書館還可以與萬方數據庫、CNKI期刊數據庫等商業化信息服務商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信息服務。
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援圖書館建設,與社會各界聯合舉辦大型的讀書活動,提升讀者的閱讀層次及檔次,策劃圖書館知識型、智力型的品牌讀書活動,保障活動的順利實施,提高活動效益。
圖書館擁有最大的文獻信息貯備,為全民閱讀提供閱讀平臺,并為讀者閱讀、交流、傳遞和利用信息提供完備的閱讀條件,同時使讀者可享受免費、公開、長期、自由的閱讀。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文化產業中,圖書館能為全民閱讀提供正確的科學引導。利用資源介紹、資源管理指南、館藏書目檢索、新書推薦、專題書架等將宣傳和指導結合,有效地引導讀者在圖書館進行健康閱讀、有益閱讀,增強讀者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文化資源十分匱乏。公共性、公益性及開放性是各級公共圖書館的屬性,公共圖書館是所有人的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推廣全民閱讀的重點應向幅員廣闊的農村延伸,使農村的廣大群眾不受當地條件的限制,享有平等使用圖書館資源的權利和機會,為讀者架起閱讀的橋梁,推動和促進全民閱讀的可持續發展,這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服務。
圖書館作為知識資源的聚集地,適用于不同人群,可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而國民閱讀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即是群眾對圖書館的認識與了解不夠,所以豐富圖書館活動,調動群眾積極性,大力宣傳全民閱讀,是每個圖書館工作者的義務。最大限度地利用圖書資源,為每一本書找到適合的讀者,是圖書館工作者永恒的奮斗目標。
[1]王虹.芻議流動圖書館平民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2):16-17.
[2]陳善禮.讀書活動,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生長點[J].圖書館論壇,2009(6):5-7.
[3]鄒婉芬.構建閱讀社會:圖書館的使命與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07(3):113-115.
[4]李暉.圖書館推動全民閱讀的理念方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0(增刊):61-63.
[5]劉桂英,付國英.圖書館意識和閱讀社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3):20-22.
[6]沈麗英,王彩霞.全民閱讀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2):20-22.
[7]朱丹,侯建立,李澤玉.圖書館引導全民閱讀的效用分析與研究,20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