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虹
(遼寧省機電工程學校,遼寧 遼陽 111000)
信息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主席波爾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充分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的信息。在校的中職學生肩負著國家未來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重任,要想在信息社會立于不敗之地,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
信息意識是指人腦對信息在社會發展中的性質、地位、價值和功能的認識和反映,它決定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程度。據某中等職業學校調查統計,有70%的學生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統,通過電子渠道獲取文獻者還只是少數,多數通過雜志、圖書這類紙質文獻獲取信息,信息素質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筆者對本校學生信息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見表1),結果表明,中職學生的信息能力一般較弱。

表1 遼寧省機電工程學校學生信息素質狀況調查
在獲取信息最佳渠道方面,5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報刊,通過電子信息資源獲取信息的不到20%,這說明中職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數還停留在印刷文獻上,這與信息時代信息獲取渠道的數字化或網絡化極不協調。據調查,上網的學生占90%以上,但真正把網絡作為信息的獲取渠道,把解決學習、研究、開發作為目的的人很少,大多數學生上網是進行收發郵件和聊天、娛樂等淺層次應用。另外,中職學生對圖書館利用情況不理想,多數學生到圖書館借書不會檢索,他們只是閱覽休閑刊物。這充分反映了中職學生信息觀念淡薄,信息能力差。因此,提高學生對信息素質的認識水平和信息利用能力,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重要任務,刻不容緩。
某些學生在學習、撰寫實驗報告、畢業論文設計時才對信息產生了需求,這時才感到必須通過獲取信息來解決問題,僅僅為了適應某一階段的需要,才到圖書館獲取信息,他們急功近利,缺乏一個長期的、系統的、有計劃的信息知識的積累。
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信息需求的片面和不穩定。大部分學生閱讀以娛樂、休閑為目的,多為滿足求新獵奇的心理,專業書籍、理論著作平時很少閱讀。
市場經濟的確立,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人才走進市場的大環境下,一方面學校憑優勢專業以及專業素質優良的畢業生,占領著市場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變動與崗位重組、人員的流動與變化,使得畢業生所學專業不能對口或不能完全對口,這要求學生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知識調整的能力。中職學生學會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不僅關系到他們在校期間學習、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且關系到他們終身的業務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任何專業的學生都應把信息素質教育作為必修課。不掌握信息知識,不具備信息意識,就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講過,在美國有2/3的成果來自有關的信息技術活動,信息技術經常提供重要情況的火花,點燃創造和發明天才的火焰,幫助人們解決日益復雜的世界問題。這段話說明了美國對信息技術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又說明了信息技術資源對美國社會經濟所產生的作用。事實也證明,在當今信息時代,競爭的勝負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們對信息技術掌握的速度和質量。中等職業學校圖書館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圖書館的最大特點就是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除了紙制印刷品,還能給讀者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因而它能承擔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重任。
美國大多數高校普遍開設了正規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這些課程被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有遠程教授的,也有課堂面授的。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當教學與特定內容的課程和研究課題相結合時,教學效果最佳。因此,美國許多高校并不只是開設單一的信息素質課程,而是將信息素質教育和各專業的整個教學計劃結合在一起。一種跨課程學習的模式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它將信息素質與學生在校的整個學習經歷聯系在一起。
普度大學從1994年就實施了信息教育計劃,由圖書館員教師講授有關信息技術和利用課程。他們將教育計劃劃分為3個層次:①初級班。主要是對新生進行入門教育,以學生通過互助式的課件自學為主。②中級班。在初級班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評價、利用信息的能力。③高級班。培養學生把信息技能應用到專門學科中去的能力。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掌握獲益終身的信息技能。
美國信息素質教育的許多經驗給我們以深刻啟示。信息素質既然是終身教育的基礎,那么中等職業學校又怎能忽視信息素質教育呢?
中職學校教育與短期培訓的相同點在于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同之處在于這種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未來發展的潛能。另外,學生畢業后要能夠根據行業及社會實際,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判斷,對本行業的發展趨向有所預測,因為現在人們一生從事多種職業已成為普遍現象。
學校必須轉變觀念,提高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系統工程。學生的素質教育應包括信息素質教育,因為信息素質是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學校、教師、學生都要充分重視起來。圖書館要做好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工作,必須發揮圖書館員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新生進行圖書館利用知識的教育,使學生掌握微機檢索圖書方法,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我們根據本校的特點,訂閱了多種專業期刊,使學生一入校學習就能夠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期刊文獻產生興趣。同時,通過開展講座指導學生,特別是畢業設計時注重提高他們利用期刊信息的能力,發揮圖書館在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通常包括3個方面:專業知識、基礎知識、動態知識。學校主要擔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學生單純依靠課堂學習的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輔助“第二課堂”的學習,通過閱讀各種書籍,既能鞏固課堂知識,又能開闊視野,改善知識結構,彌補專業面過窄的不足。學校圖書館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職教特色,收藏基礎性、專業性和綜合性書籍,使之文理得當、結構合理。同時書刊入藏要堅持思想性、針對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相統一的原則,選擇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維的專業書籍,使館藏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需要一批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技能,并且有良好專業基礎的高素質工作人員,他們要做到在信息觀念上擴大視野,不僅要把握現有的館藏資源,而且要把整個網絡信息納入工作范疇。為此,圖書館員要自覺參加繼續教育培訓,進行技術補充和理論提高,提升自我學識水平,努力達到職業生涯高峰。特別要強化計算機技術,通過虛擬參觀、虛擬聽課、虛擬培訓等途徑,跟蹤最新發展動態,不斷提高對系統的應用能力,同時,增長見識和拓寬視野,促使館員由單一型向多能型人才的轉變,努力運用網絡技能為學生開展信息領航、信息組織、信息開發服務。
圖書館要通過舉辦活動,如專題講座、報告會、宣傳欄、信息導航等多種形式向學生開展宣傳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信息素質是當代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只有高度的信息覺悟、強烈的信息意識,并掌握了正確的信息獲取方法,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發展潮流。
信息環境包括文獻環境和服務環境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館藏電子文獻,建立電子閱覽室,向學生提供計算機檢索和多媒體閱覽室;另一方面應建立館藏書目數據庫,提高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水平。圖書館是學生頻繁光顧的地方,在圖書館建立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的讀者服務體系和服務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信息意識,可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1] 郭彩峰.當代大學生閱讀特點及發展趨勢.圖書館學刊,2010(8).
[2] 施雁冰.高校學科館員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圖書館學刊,2010(8).
[3] 吳雪漫.中專圖書館與素質教育芻議.圖書館學刊,2001(6).
[4] 胡占陽.信息時代與大學生信息素質的辨證思考.圖書館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