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巖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中國是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積累了15萬種以上的各類古籍,有選擇、有計劃地整理編輯出版這些古籍,對于繼承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多年來,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古籍收藏機構,為保護和整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各古籍收藏單位的密切協作之下,很多重要的古籍文獻經過整理編輯得以再版,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得以“古為今用”,其社會價值是難以估量的。但這些再版古籍相對于各文獻收藏機構汗牛充棟的古籍文獻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更多的古籍文獻雖經文獻收藏機構的加工整理,但只是限于書目的層次,難以為讀者真正利用。筆者認為,我國古籍文獻收藏機構應該轉變“藏書樓”式的管理方式,樹立藏為所用的管理理念,將古籍整理開發作為工作的重點。
以往,圖書館古籍整理多以編制二次文獻為主要工作任務,對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文獻進行分門別類,編制成反映館藏古籍文獻形式特征和內容特征的各種形式的目錄、索引、提要,似乎就是圖書館古籍工作的全部。各圖書館引以自豪的并不是有多少古籍文獻能夠為讀者利用,而是館藏中有多少古籍被確認為珍本、善本,有多少古籍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目錄”。藏為所用是現代圖書館藏書的目的和歸宿,圖書館收藏古籍文獻當然也應該凸顯藏以致用的理念。將更多的有價值的古籍文獻揭示出來,讓讀者了解和利用,應該成為圖書館古籍工作的重點,特別是古籍文獻資源是有限的,當現有的館藏古籍文獻都被有序化處理之后,圖書館更應該將古籍文獻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深層次整理開發和再生性開發的軌道上來。當然,這種工作重點的轉移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科學規劃。
1.1 科學規劃原則
古籍的整理開發工作,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制訂規劃時,要綜合考慮古籍的學術價值、歷史地位和現實需要以及編輯出版力量,按照輕重緩急安排次序,分期分批地進行。科學規劃是保障古籍整理開發工作有序開展并最終收到成效關鍵步驟。
1.2 社會效益原則
古籍整理開發的目的在于發現和挖掘蘊藏在古文獻中的優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最終實現“古為今用”。古籍文獻的整理開發工作必然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我們對古籍整理開發工作的效益進行科學預測和評估。無論是選題的確定、版本的選擇,還是整理的方式方法,都應該結合兩個效益統籌分析,既要考慮現實需要,又要考慮長遠需要,盡力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要的地位。
1.3 資源共享原則
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是當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古籍文獻整理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古籍文獻信息更廣泛的傳播和利用,實現古籍文獻本身所蘊涵社會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把資源共享作為圖書館整理開發古籍文獻的基本原則,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采取一切可利用的現代技術手段,為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共享提供便捷的渠道。
1.4 協調合作原則
古籍文獻的整理開發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還需要教育、科研、圖書館、出版社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相互協作,通力配合,群策群力,做好古籍的整理開發工作。
如前文所述,過去圖書館對古籍文獻的整理開發往往局限于古籍文獻的分類、編目等較淺的層次,筆者認為,圖書館古籍文獻整理開發工作的形式和任務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在確定選題、選定版本的前提下,我們可根據不同社會需要和開發條件,采取不同的整理開發的方式和方法。
2.1 影印。影印古籍是整理開發再生工作中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不僅是由于它簡便易行,可以迅速滿足讀者的需要,更主要的還在于它能較好地反映古籍的原貌。影印古籍的整理開發工作同樣需要一絲不茍,從內容的配補、描修,到目錄、索引和附錄的編纂,一直到拼頁、開本的選擇,都要認真對待,決不是簡單的原書照印。
2.2 標點。這是整理開發古籍基本的、常用的方式。按照文意進行標段分句,目的在于方便讀者閱讀。古人稱為句讀或斷句,現在則用新式標點符號,不僅起到斷句作用,而且能夠表達語言的語氣、感情和環境,較為充分準確地表現原著的思想和感情意蘊。
2.3 注釋。這也是整理開發古籍的基本的、常用的方式。將難解的人、地、名物、典章制度、文意和音讀作必要的解釋,能幫助讀者增加知識、理解文意。古人對于不同側重點的注釋稱為注、疏、箋證、義證等等。注釋中又有新注、舊注、集注的分別。
2.4 校勘。古籍在傳抄和刊刻中會出現異文、異字和錯訛,所以要通過意校、參校、旁校等多種校勘方法,以消除錯誤,恢復原著面貌。有的還要校正原著中關于人、地、時、事的錯誤。
2.5 今譯。即將文言文的古籍譯為白話,以擴大讀者的接受面。
2.6 輯佚。不少古籍原書已經散佚,但其單篇或有的章節卻保存在其他古籍中,經過學者的勾索輯錄,也會形成一部新的著作,做到部分甚至全面恢復原著的面貌。
2.7 匯編。指按照一定的體例,將同一主題或同一時間、同一類別的資料匯集起來,形成一部便于讀者閱讀、參考的新作。
2.8 摘錄。這往往是指從某種綜合性的大型古籍中,圍繞某個類別或問題,將有關資料摘取下來,經過編輯而形成一部新的著作,以方便讀者使用。
2.9 索引。編制人名、地名、篇目以及語句的索引,以便于讀者查閱。
2.10 添加前言、后記和出版說明。簡要地介紹古籍的作者、版本、內容、體例以及整理情況、出版目的等事項,以給讀者一個概括性的印象,也是古籍整理開發工作的一種有效形式。
古籍整理開發工作需要一支素質較高、作風嚴謹、勤懇工作的專業隊伍。圖書館的古籍整理開發工作,既需要圖書館學、文獻學、版本學專業知識,同時史學、古文字學、編輯出版學知識都是古籍整理與開發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具體來講,圖書館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強化古籍整理開發人員的素質要求:①應該具有較深厚的專業修養,掌握較廣博的學科知識;②掌握目錄學知識,了解古籍的源流和價值;⑧掌握版本學知識,知道如何鑒別版本,熟悉每一種古籍有過哪些版本,以及其間的淵源嬗遞、優劣狀況;④掌握歷史文獻學知識,具有諸如甲骨文、金文、碑刻、檔案、信札、契約、戶籍等方面的知識;⑤掌握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知識,以便于古字、古音、古義的辨別和準確判斷;⑥掌握考古學知識,以鑒別整理新發現的文獻。上述知識和技能在古籍工作實踐中互相滲透,互為依存,是古籍整理開發人員所應必備的素養。只有掌握了古籍整理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做好古籍的研究整理和開發工作。
綜上所述,古籍整理開發工作是一項嚴謹的科學工作,必須提倡三個堅持:第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第二,堅持實事求是,無證不信的學風;第三,堅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古籍的整理開發應還古籍的本來面目,不允許隨意竄改與歪曲,這樣才能達到繼承和積累文化遺產的目的。圖書館等古籍收藏機構應該抓住全國古籍文獻普查的機遇,集中力量,深入調查,摸清家底,周密規劃,在保證所藏古籍文獻科學管理的前提下,將古籍整理開發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
[1] 汪林.試論古籍整理[J].蘭臺世界,2010(4).
[2] 彭紅.談古籍普查與古籍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6).
[3] 呂娟,楊青.試論古籍編撰的意義[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3).
[4] 金良年.略談近代文獻的整理與編輯工作.[2011-04-10].http:∥www.guji.cn/opengjlt.php?i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