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盛華 楊 鋒 何惠芬
(同濟大學圖書館,上海 200092)
費盛華 女,1983年生,碩士。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型教育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推進創新人才培養與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建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保證。
目前,我國高校都在致力于人才培養創新體系的建設,自主學習、主動成才、面向社會的培養方向成為高校人才創新體系建設遵循的原則[1]。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各個高校的各個專業院系也都依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其中各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科技信息資源的基礎平臺,對于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也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湖南師范大學的吳濤[2]在2002年就提出圖書館教育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西南交大鄧發云[3]提出要注重以信息檢索課程為中心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寧夏大學的張寧玉[4]指出高校圖書館在啟迪大學生創新意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圖書館必將成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而社會對于創新人才的認識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不同時期對于創新人才的認識是不完全相同的,筆者在“十二五”的背景下,研究高校圖書館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目前對于創新型人才的理解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并不完全一致,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或創造型人才以來,有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術論文不勝枚舉,對于什么是創新型人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5]:
①所謂創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獨創性,具有創造能力,能夠提出、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這種人才一般基礎理論堅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同時,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
②創造型人才要有大無畏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有較強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才能;同時還應具備獨立完整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感等。
③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這個概念與理論型、應用型、技藝型等人才類型的劃分不是并列的。實際上,不論是哪種類型的人才,皆需具有創造性。
我國教育界通常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稱之為創新人才。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主要是指,具備完備學科素養,并具有主動思考能力與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科研人才。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宗旨,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是培養其解決未知領域問題的能力,要求人才具備全面的素質,不僅是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與探索能力。
高校不但是基礎知識儲備培養的場所,更是科研創造能力培養的場所,因為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要直接面向社會,面對實際問題,所以高校人才培養是立足當前而又面向未來的,這對高校人才培養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對于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主要集中在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素質的提升、教學環境的改變與教學資源的擴充等方面[6-7]。在人才教育培養方面,各個院系的科研素質培養與學校的公共課程培養是主要的培養體系,而很多情況下,圖書館沒有被直接納入這個人才培養體系當中,這與傳統的教學觀念及圖書館較為被動的服務方式有很大關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大學就業困難現象的不斷出現,高校也逐漸將學生單純的科研能力培養,提升到面向社會的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與綜合創新能力培養上,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僅僅依靠高校各個院系的科研能力培養與公共課培養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發揮高校圖書情報機構的特點,為師生課后的實踐與科研工作進行積極的服務,培養師生的信息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圖書館在高校科研與人才培養體系中起到科技資源的基礎性配置與科研輔助作用,圖書館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是圍繞學校的整體培養方針,結合各個院系、專業方向的特點,發揮圖書館自身的優勢:①圖書館教育是公共課教育與專業課教育的有益補充;②圖書館是學生進行課外科研實踐的主要場所之一;③圖書館是學校各專業的信息知識儲備與分配平臺;④圖書館是校內科技信息傳播的公共平臺,能有效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
總之,圖書館要發揮其科技信息、多媒體教學手段、場地等資源集中的優勢,與院系開展合作,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
信息素養培養目前已成為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學關于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熱點,很多文獻也都進行了大量關于信息素養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論述[8-10]。誠然,針對信息素養的理解各個文獻與研究中各不相同,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加強學生的信息搜集、甄別、篩選與應用能力。但是我們不能將信息素養的培養簡單地理解為信息檢索課程的設置,我們一定要系統地多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而且要將其與院系的人才培養方式、圖書館自身的建設相聯系,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圖書館要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創新信息資源提供,創新基本技能培養,創新環境氛圍營造”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建立“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以系統性的觀點看待三者關系,協調三者的發展,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圖書館作為高校科技信息資源的平臺,其重要性越來越強,已經由過去單一化的作用與服務方式,發展到面向全球科技資源的信息化、數字化服務模式,肩負著高校科技信息獲取、信息組織整理與信息傳播的重要作用[11-12]。圖書館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是依靠其信息優勢,與時俱進,為人才的科研活動提供高效的知識搜集與知識傳播功能。
啟迪人才的創新思維,營造知識創新氛圍,學習先進的科技成果,都需要足夠的信息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甄別與篩選,才能夠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達到科研創新。所以圖書館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一定要走在前列,只有獲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才能夠為學校的科研創新體系服務,為培養創新人才服務。
在加強圖書館信息獲取能力的同時,尤其要重視圖書館對于信息的傳播能力與傳播效率。由于學科的多樣性與專業性,以及越來越多新學科的出現,導致信息類型的歸類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信息歸類的不合理、重疊、遺漏等問題都大大增加了信息準確檢索的難度,師生在信息的甄別與搜集上,占用了科研工作的大部分時間,所以如何將原始數據庫的科技信息資源轉化為面向行業與應用的專業性平臺,就需要圖書館對信息進行二次開發來實現。通過面向用戶的信息平臺的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專業信息的傳遞速度,對于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與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有重要幫助。
圖書館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是對針對各個院系、專業方向的特點,對其人才培養過程起輔助性作用。國外人才的培養模式與國內有很大不同,教師在知識傳授時不提倡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而是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課堂上提出問題,課后自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信息檢索就成為學生課后解決問題的主要知識獲取來源[13-14]。所以為了配合這樣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圖書館就必須對學生的數據庫使用能力與信息檢索能力進行培養,向其提供便利的檢索平臺與實用有效的檢索技巧,使學生具備專業科技知識的自主獲取能力,以配合教學目標的完成。
目前高校關于信息檢索的課程已經逐步開展起來,教學方式與方法也在不斷創新,能夠為學生消化吸收教學內容、開展科研實踐提供一定幫助,此外面向工程碩士的信息檢索課程幫助學生在工作崗位的二次學習與再次創新打下基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關于信息檢索這項創新的基本技能培養,不僅僅是針對學生,也同樣適用高校教師隊伍。筆者在科研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竟然還不清楚EI與SCI等常用數據庫的相關基本概念及檢索方法,還不懂得使用相關檢索技巧,而會使用文獻管理軟件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培養學校師生的信息檢索能力,降低師生在科技創新中的時間成本,是圖書館的重要任務。
我們還需要意識到,師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并不是通過一兩次信息檢索課程就能夠提高的,一定要將提高信息檢索能力貫穿到圖書館的其他相關服務中去,從多角度強化師生對于信息檢索的意識,增強信息檢索的實際操作能力。
要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首先需要充分的教學資源與優秀的教師隊伍,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創新基本能力,如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甄別能力等,但與此同時還需要給學生提供創新的環境與創新的氛圍[15-16]。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夠啟迪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潛能。
高校的公共課教育與院系的專業科研能力教育是人才的主要培養方式,學校的公共課教育為學生提供進行科研活動的基本知識儲備,而在院系的專業教育中利用學到的基礎知識對所學的專業進行深化理解,消化吸收后再創新。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培養空間是比較局限的,尤其是對于本科生而言,沒有接觸到基礎知識與專業課程之外的內容,無法對各種學科與專業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無法了解學科之間的交叉性與互補性,完全是對于課堂內容的硬性記憶或理解。
由于高校對學生缺乏主動獲取知識能力的引導,圖書館往往變成自習室,沒有發揮知識資源平臺應有的作用。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教學內容制定與教學方法上沒有考慮到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圖書館沒有創造出有效的氛圍,方便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獲取。
創新環境氛圍的營造不僅僅限于圖書館的閱覽環境,關鍵是在于圖書館有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項目,以增加學生在獲得課外信息方面的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圖書館與專業院系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場地空間、多媒體硬件設備、數字化信息資源與紙質信息資源,如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這些資源集中的優勢,成為圖書館人才創新的關鍵。比方說,依據專業的特點對圖書館的閱覽室進行專業的區分,加強閱覽室的專業性建設,通過多媒體與網絡平臺等手段將書本知識形象化,通過專業的信息平臺將專業信息資源集中化,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激發對專業的興趣與對知識的需求,課堂上的問題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形象的解答,無疑將大大啟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與創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圖書館在創新氛圍營造上,不能僅僅限于場地條件、多媒體硬件設施等外在條件,關鍵還要突出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在與院系教學、科研計劃配合的基礎上開發出能夠方便師生進行信息獲取的服務項目,使師生在科研實踐的過程中能獲得更加豐富與有序的信息資源。所以圖書館要發揮好創新氛圍營造的功能,一定要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充分發揮圖書館資源集中的優勢。
依據高校教育的特點,論述了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圖書館建設之間的關系,提出圖書館教育是公共課教育與專業課教育的重要補充,是科研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圖書館應該利用其在科研信息組織與信息資源協調等方面的作用,依據“創新信息資源提供,創新基本技能培養,創新環境氛圍營造”3個建設方向,以系統的角度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平衡三者之間的發展速度,協調三者之間的資源分配,創建圖書館“三位一體”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許青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11-14.
[2]吳濤.高校圖書館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3):26-28.
[3]鄧發云.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3):58-61.
[4]張寧玉,趙明海.試論高校圖書館在培養知識創新人才中的作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1):92-94.
[5]金萬哲,樸明吉,鄭海云.高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08(5):78-79.
[6]韓建華.試論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09(5):28-29.
[7]康鑫.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
[8]娜日,吳曉偉,呂繼紅.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報雜志,2010(8):179-181.
[9]趙乃瑄,周靜珍,黃春娟.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23-24.
[10]孫平,曾曉牧.認識信息素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4):55-57.
[11]孫繼奮.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前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44-46.
[12]鄧宗極.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問題初探[J].教育探索,2003(6):25.
[13]姚聰莉,任保平.國外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9):91-94.
[14]薛亞賓.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高校創新人才[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4):142.
[15]周盛.略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J].教育探索,2010(4):122-123.
[16]莫艷.論學術環境與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2009(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