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亮 劉 濤 趙 飛 華 巖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數字信息資源,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種媒體形式表達的,分布式存儲在非紙質的光、電、磁等載體上的,并通過網絡通信、計算機終端的方式傳遞和再現的信息資源的集合[1]。隨著網絡技術、通訊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信息資源呈現幾何級數增長,每年新增信息的92%是以數字資源的方式產生[2]。同時,用戶也越來越青睞對數字信息資源的利用,圖書館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館藏數字資源的發展,構建開放、便捷、高效的數字信息資源服務體系,以此來滿足用戶多層次的信息需求,為促進人才培養、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宏觀布局就是依照一定的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各類型圖書館對數字資源進行規劃和協作、協調發展的過程。其布局的目標是要通過各類型圖書館之間的分工協調、密切合作,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數字信息資源布局,形成學科覆蓋齊全、文獻收藏完備,并由大批研究級以上水平的學科文獻點組成的數字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為我國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服務。數字信息資源建設要以完備性、適應性、層次性、發展性和重點性為指導原則,講求數字資源收藏的經濟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對數字資源的需求。
目前,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宏觀布局模式在業界并沒有一個權威的、被全面認可的觀點。筆者認為,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我國數字信息資源布局以建立“三級互補”的保障體制較為可行。第一級布局為國家級布局,由國家圖書館牽頭,聯合一批大型圖書館,建立一個相對完備的收藏體系。第二級布局是省(市)、自治區布局,建立一個以滿足本地區最常用需求的核心收藏。第三級布局是系統布局,保障系統內專業文獻的完備收藏?!叭壔パa”的布局模式,兼顧了單一的地區、系統、學科布局模式,以國家級綜合文獻信息中心為主,以地區文獻信息中心和學科文獻信息中心為輔,形成三級保障的數字信息資源服務體系。
數據庫建設是數字信息資源建設的核心,是信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資源共享網絡建設的基礎,是方便、快捷、有效地為社會提供信息的重要渠道。首先,國家應高度重視數據庫建設的宏觀調控,加大投入及開發力度。集中力量建成一些國家級大型數據庫,改變目前低水平、重復建庫的現狀。其次,要加強對中、小型數據庫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目前,我國數據庫建設在數據采集、著錄格式、檢索軟件等方面缺少良好的標準和兼容性,存在著很大的潛在威脅,可參照國外優秀的中、小型數據庫進行改造,統一標準,清除重復數據,合并各同類專業數據庫,增加數據庫容量。最后,文獻信息單位還要做好自身的數據庫建設,增加數據庫品種、提高服務效率。
國家要制定出關于數據庫建設的長期發展規劃和整體發展戰略。一方面,要成立國家一級的行政管理機構,組織、協調數據庫的建設,打破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各建其庫的局面,統籌規劃全國范圍內數據庫的立項及發展,選擇開發重點,以免造成重復和浪費,構筑數據庫的行業結構,保障、引導數據庫建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對現有數據庫的數量和質量、布局和選題、類型和容量進行摸底、登記,做好數據庫建設的審批、驗收、監督工作,并制定數據庫建設的相關標準、規范及數據存貯、獲取、傳輸的一致性協議,以保證數據庫在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兼容性以及安全性。
“十二五”時期,我國的信息產業將會迎來跨越式發展,加快數據庫建設,并形成產業化勢在必行。數據庫產業的發展只有成為規模經濟,才可能滿足信息社會的大量需求。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國家必須要有總體規劃和重點投入,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重點扶持和培養一批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高層次的技術人才隊伍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數據庫制作公司。另外,數據庫建設是一項高科技、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有的數據庫可能投入很多卻不能收回成本;有的數據庫經濟效益較低,但社會效益顯著;有的數據庫盡管經濟效益較好,但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才能顯現。因此,國家的相關部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數據庫制作企業足夠的支持。
標準化、規范化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也是數據庫建設的根本保障。數據庫建設在數據格式、描述語言和標引語言等方面都要符合統一的標準,提高數據庫的通用性、兼容性,才能實現用戶與系統、系統與系統間的交流。我國數據庫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在相關專業組織機構的領導下,除了要遵循已有的國家或國際標準外,還需要建立各個國家通用的軟件標準以及完善的信息標準。這樣,我國的數據庫建設會更加規范、更加科學嚴密,即使在技術不斷更新的環境下,也會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實現資源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建設國家級大型數據庫。目前,與歐共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數據庫建設已經落后,因此,我們要借鑒國外大型文獻數據庫的建設經驗,加強統籌規劃,組織人力、物力建立能代表國家級科技水平的大型數據庫。在現有的中科院、各部委信息所已建數據庫及高校學報數據庫的基礎上,整合信息資源進行建設。
建設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是指具有中國特色、地區特色、專業特色的數據庫[3]。特色數據庫建設是數據庫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更是信息產業向縱深方向發展的一大趨勢。每個圖書館都擁有自己的特色館藏,對這些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特色性的文獻信息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就會成為某一專業、學科或專題的“資料庫”,這便于科研人員對專業的研究、對相關學科的把握以及對邊緣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治學和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效率。
建設公益性數據庫。一些數據庫因沒有市場,不能收回研發成本,或未來有市場,可是幾年內尚不能贏利,故此很難依靠民間企業進行投資建設,必須以政府為主體推進。這些數據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大多是以基礎性計量數據為主,如DNA分析數據庫,國土、地球、海洋等計量數據庫。這類公益性數據庫必須在政府投資下,委托專業信息機構承擔建設任務。
建設商情數據庫。商情數據庫是指那些能提供與國際商務活動有密切聯系的各類信息的數據庫,即有關公司、產品、市場行情、商業動態、金融活動、專利、標準及有直接關聯的稅法、國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數據庫[4]。當今時代,商務信息成了經濟強國稱雄世界的法寶,在各國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們應以戰略的眼光來建立高質量、大容量的商情數據庫,開展不同形式的商情信息服務,不斷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實現我國商情數據庫的國際化。
數字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資源,不僅信息量大、出版更新快、形式多樣,而且不受時空限制、交互性強,最重要的是共享性高。數字資源共享是圖書館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是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需要,是圖書館在新形勢下構建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億萬用戶的一項文化基礎工程。因此,要加強數字資源共享網絡的建設,通過便捷的書目信息查詢網絡、完備的數字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快速的文獻傳遞系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進而極大地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
數字信息資源整合是用戶實現共享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數字信息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圖書館要有統一、協調的發展理念,要堅持“總體規劃、長遠布局、突出特色、聯合保障”的原則,實施統一的整合標準,搭建比較通用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面對資源分散、應用水平差的現狀,要不斷加大科研力度,研發出功能強大的數字資源整合軟件系統,實現鏈接不同用戶、數據庫和系統,從而搭建一個通用的信息平臺,完成分散異構系統間數字資源的全面整合。
數字信息資源共享網絡的建設離不開計算機設備及網絡配置,它是網絡傳輸及傳輸速率的保障。要建立完善的數字資源共享網絡,首先要改善網絡條件,資源保障中心主干網肩負著信息流動的總調度任務,可以說是數據流動的動脈,最好采用1000M以上寬帶到樓,節點之間帶寬至少要保證在150M以上,可以鋪設光纖,或者租用電信專線,形成多路冗余信道,以保障出口始終暢通。工作站和終端檢索設備是整個數字資源共享網絡中最為普遍和基礎的設備,需求量較大,但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是PC機,有網卡,而且能裝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統就可以,顯示器盡量采用大尺寸的液晶顯示器。
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工作需要完備的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是確保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得以順利進行的行動指南。數字資源共享是一項需要多行業參與、協作的系統工程,為了平衡、調節不同行業之間的利益和職責,需要制定出與之對應的政策法規,規范各環節的工作,確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因此,要加快出臺我國的《圖書館法》及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數字資源共享的社會地位、經費保障、各成員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數字資源共享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總體布局等;必須對數字資源共享引起的版權保護、資源下載、傳遞、檢索等一系列問題,實施統一的標準規范;保證廣大用戶能夠充分地利用數字信息資源,及時、平等、公平地分享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帶來的好處。
我國的圖書館分屬于高校、公共和科研院所三大系統,根據隸屬關系的不同,我國的數字資源共享模式可分為垂直型、水平型和網絡型3種。
垂直型共享模式是指具有隸屬關系的某一系統內不同級別的圖書館之間的數字資源共享[5]。由于同一系統內的圖書館在館藏資源、業務范圍、用戶需求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另外,因為隸屬于同一系統,彼此之間易于協調,所以,開展數字資源共享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國高校系統的數字資源共享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圖書館項目”(CADLIS)等幾大共享工程已初具規模。
水平型共享模式是指同一地區隸屬于不同系統的圖書館之間的數字資源共享[5]。該種模式是以一個地區為范圍,通過共享網絡重新整合并且進一步優化配置區域內分散的數字資源,從而促進本地區的信息化發展。這是一種突破現有“條塊”分割的組織模式,比較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如“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等。
網絡型共享模式是指跨地域、跨系統的圖書館之間的數字資源共享[5]。該種模式是數字資源理論上最為理想的共享模式,但現階段實踐起來難度非常大,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十二五”時期,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需要各個參與機構的不懈努力。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用戶方便、快捷、高效獲得有價值信息的需求,所以,用戶服務是其最終落腳點。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相關制度標準的不斷完善、健全,相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1] 畢強等.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Peter Lyman and Hal R.Varian.How Much Information?2003[EB/OL].[2009-08-08].http://www2.sims.berkeley.edu/research/projects/how-much-info-2003/execsum.htm.
[3] 呂艷麗,孫顯輝.數據庫的建設與安全管理.圖書館建設2001(2):73-75.
[4] 項艷.我國商情數據庫建設的幾點設想[J].國外情報科學,1997(1):45-47.
[5] 馬費成,李綱.信息資源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