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冬
(江蘇教育學院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3)
趙玉冬 女,1970年生,副研究館員。已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主持、參與課題研究3項。研究方向:信息利用與信息用戶。
2003年,國際信息素養專家會議發表的《布拉格宣言》稱:信息素養是人們有效參與信息社會的一個先決條件,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基本人權;2005年,國際信息素養和終身學習高層研討會發表《亞歷山大宣言》稱:信息素養是終身學習的核心,它使人們在一生中都能夠有效地搜尋、評估、使用和創建信息,以實現其個人、社會、職業和教育目標[1]。信息素養成為人們發展的基本條件,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愈加凸顯。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等為宗旨,核心是能力教育,主體要素是圖書館技能和計算機素質,包括傳統的圖書館用戶教育,計算機操作基礎、網絡使用技術和信息檢索技術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識、信息常識、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2]。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對學生信息道德的完善、信息個性的塑造、知識體系的構建和信息能力的培養,使其形成富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信息素質結構。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將信息素質教育正式納入到學校教育中,制定培養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對中小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國家,1985年美國政府在《2061計劃》中,規定中小學生應獲得12大類基本科學知識中涉及到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中小學的計算機教育給予了更大關注,并制定了較完備的信息素質教育政策[2];1990年,美國大學與中學教育部協會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制定了《信息素質教育結果評估大綱》;1996年確定了《信息素質教育在普通教育計劃中的框架》;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和教育通訊技術協會出版《學生學習的信息素質標準》,作為教師或圖書館評估學生信息素質能力的指南;1999年12月,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標準委員會(ACRL),根據多年來美國高校開展的項目,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質教育標準》,明確了美國高校學生應具備的信息素質。該標準側重于不同水平、層次的高等院校學生的需要,指標具體,可操作性強,在歐洲、澳大利亞、南非、墨西哥等地得到廣泛應用。美國的信息素質教育很好地體現出連續性,貫穿于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過程,并注重不同層級教育之間的銜接和延續。
我國目前在中小學開展的信息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以文獻檢索課為核心。1984年2月,教育部頒發《印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學校作為必修課,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作為選修課或先開設專題講座,然后逐步完善發展。這一文件的頒布奠定了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作為我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使其開始走向正規化。1985年9月國家教委頒發《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學的幾意見》的通知,對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材建設、教學內容以及實習環節等提出了改進意見。通知提出了文獻檢索與利用課“要逐步實現分層次連續教育”的教學指導思想。分層次教育,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用戶,在教學內容側重上、教學環節掌握上以及教學目的、教學要求上都應有所不同;連續教育,即分階段教育,對每個學生的教育應分階段進行,循序漸進。從1999年開始,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質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文獻檢索課逐漸演變成信息檢索課。
信息素質包含了技術和人文兩個層面的意義:技術層面,信息素質反映的是人們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文層面,信息素質反映了人們面對信息的心理狀態。所以,信息素質教育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信息素質的內涵,被廣泛引用的是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的定義:“知道何時需要信息,并擁有獲取、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關于信息素質內涵的層次性,桑新民教授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層次、6個方面確立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在結構與目標體系[3]:
第一層次:駕馭信息的能力。①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練、批判性評價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層次:運用信息技術高效學習與交流能力。⑤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第三層次:信息時代公民的人格教養。⑥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個體由于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不同,學習和科研的需求不同,其建立及表現出的信息素質水平也不同。信息意識強烈、科研學習興趣濃厚的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信息素質出眾。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所具備的信息素質也存在差異性,如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于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層次不同,其信息素質也就不能一概而論。綜合信息素質的內涵,信息素質在不同層次上對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提出了不同要求,信息素質教育相應地要體現出層次性和遞進性。
在學校教育中,除了信息行為、信息任務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質要求之外,不同專業或學科領域還有特殊的信息素質要求,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習特點和信息需求來制定系統的信息素質教育內容和標準。例如,信息檢索課的教學內容應根據不同專業作必要的調整,跳出教材束縛,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與內容設計無法適應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學生的需要,應將具體的學習目標層次化、階段化,分門別類地加以推進。
基礎層次信息素質教育是針對一年級大學新生設計的,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開端,是導向階段和入門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對宏觀意義上的信息、信息素質等相關理論有初步了解,對圖書館有形象、具體的認識,對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有一定的掌握。
3.1.1 信息、信息資源及信息素質基本概念
強化對信息的認知,建立信息意識,掌握信息、信息資源、信息素質的基本概念、內涵、特征。包括:①信息及其相關概念,信息資源、數字信息資源基本概念、特征,信息素質概念、內涵;②信息資源、數字信息資源的類型;③信息社會的學習特征,信息素質對大學生的要求,信息素質與信息社會的關系。
3.1.2 圖書館常識教育
幫助新生了解圖書館,使其對圖書館產生興趣并盡快使用圖書館。包括:①圖書館布局、館藏情況、服務項目、規章制度;②圖書館的操作系統;③圖書館的數字資源。
3.1.3 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
教授與信息檢索相關的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并輔以實踐操作,為高層次的信息素質教育打基礎。包括:①計算機基礎(Internet概述、常識及其提供的基本服務);②網絡檢索工具(著名的、常用的中外搜索引擎的特點及檢索技巧);③網絡信息資源、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網絡資源與知識產權保護。
通用層次信息素質教育主要適用于二三年級的大學生,是基礎階段。這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信息判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并通過信息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與獲取信息的能力。
3.2.1 信息素質教育通用理論
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③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論;④信息社會的學習特征: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式學習。
3.2.2 信息素質教育通用實踐
①使用圖書館操作系統進行館藏書目查詢、讀者信息查詢、推薦新書等;②準確評價信息源;③利用計算機檢索課題相關文獻;④對檢索結果的判斷與利用;⑤網絡信息資源的發現、利用與分享;⑥數字資源的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
專業層次信息素質教育是針對四年級大學生及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的,強調信息意識和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基于學科的應用專業素質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找到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并有所創新。這一階段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高級階段,課程內容從單純的文獻檢索與利用擴展到多領域知識共同構成的多元融合的課程體系。通過這一體系為學生營造一個自我生成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的自由空間[4]。信息檢索課教師不僅局限在信息檢索課教學的狹隘領域,而是嵌入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學科專業教師協作開展整合式教學。教學手段以科研指導、聯合作業、專題討論等為主,不定期開展專題數據庫使用培訓,尤其注重西文數據庫的培訓,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利用網絡文獻信息資源,獲取所需的國內外專業文獻信息,重點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科研水平。
3.3.1 信息意識
①具備科研活動的文獻調研意識。②了解本學科領域的重要學者及經典理論。
3.3.2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①行為創新: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學科發展前沿;②應用創新:找準學術研究的切入點,自主選擇課題,取得創造性的科研成果。
3.3.3 專業信息素質實踐
①專業信息的檢索:課題分析、選擇信息源、應用檢索技術確定檢索詞及檢索式、加工處理檢索結果;②信息組織與管理:信息的甄別與篩選、信息的分析與整合、信息增值、信息預測;③評價檢索結果與檢索操作的滿意度;④信息利用與知識產權;⑤撰寫學術論文、學位論文。
綜上所述,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質教育既要分層次,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專業知識結構以及研究能力,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培養方向,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授課,多元化地推進此項教學工作。
[1]信息素養的布拉格宣言[EB/OL].[2011-05-11].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34483.html.
[2]黃紅梅.國外中小學信息素質教育對我國圖書館工作的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5):109-111.
[3]桑新民.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0(11):22-26.
[4]孫啟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