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工作倦怠,又稱職業枯竭、職業倦怠,是指從業人員所體驗到的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綜合癥狀。情感耗竭是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感受到疲乏不堪,精力喪失;人格解體是指個體對待服務對象一改過去的積極和熱情的狀態而出現的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個體的勝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甚至出現不再勝任和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的狀態。工作倦怠簡單地可以理解為在工作重壓之下身心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即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對工作中的挫折而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工作倦怠主要發生在公共服務行業,例如教育、醫療、新聞等社會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需要長期、直接地面對公眾,并提供服務,解決他人的困難。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機構,其員工的工作倦怠現象值得關注。早在1996年,Affleck等報道: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52.8%的圖書館從業人員存在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三方面中某一方面的表現,而達到綜合癥標準者占8.5%,說明圖書館從業人員同樣是工作倦怠的高發人群。工作倦怠作為一種隱性的職業傷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從編目人員的角度,來分析圖書館員的工作倦怠現象。
當今,文獻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的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圖書館基礎業務的編目工作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編目人員的職責被賦予了許多新的要求,同時,編目人員也在承受著由此帶來的各種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
許多圖書館編目人員中都有下面的感覺:“每天清晨起床和下班時,都感覺到非常疲勞”、“工作太辛苦”、“工作就是不斷地重復,單調乏味”、“對許多事情都不感興趣,同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漠”、“變得越來越冷漠沒有同情心”、“單位有很多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要求”、“工作做不完,周末還要去加班”等,許多編目人員開始對自身的能力、價值、前途等問題產生懷疑,擔憂、悲觀的情緒彌漫,工作倦怠日漸突出。這種工作倦怠會影響到編目人員自身健康和發展,比如導致睡眠障礙、高血壓等,并且使編目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敷衍了事,從而嚴重影響編目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對圖書館工作產生了相當的負面效應。
引起圖書館編目人員工作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等幾個方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信息環境的變化,編目人員在本行業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編目工作由原來組建館藏的核心地位逐漸下降為機械套錄數據的較低地位,特別是近年來圖書館興起編目業務外包的趨勢,更是讓圖書編目人員對本職工作存在的意義及自身的生存充滿危機感。再加上編目人員很少與讀者直接接觸,因此,他們的工作很少被了解,以致他們的辛苦勞動常常被忽視,長期從事著辛苦的編目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公平的待遇,編目員很難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成就感與自豪感,情緒低落,甚至對工作產生抵觸情緒,并逐漸發展成為工作倦怠。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在其東南圖書網區域進行了一個“Pertinent General and Library Specific Stress”研究,從時間、工作熟練和競爭壓力等方面對圖書館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環境的變化和自動化工作程序是造成圖書館工作壓力增大的重要因素。圖書編目工作既是精深細密的腦力勞動,也是繁重的體力勞動,編目人員需要長時間地坐在電腦前從事自己的工作,編目人員經常會感到體力透支。而且,編目工作各環節程式化特點明顯,機械、單調、缺乏靈活性,一方面,這種長時間重復操作很容易使編目人員產生枯燥單調的情緒;另一方面,這種程序化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創造性,使得編目人員不能自主地掌握工作的效果。另外,不可否認的是,編目人員的工作成果是“隱性”的,這也使得編目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到壓制。
個人因素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方面。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給圖書編目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在實質上減輕編目人員的工作負擔,如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可能導致相應的身體不適或疾病,如眼睛疲勞、脖子酸痛以及頸椎、腰椎疾病等。這些身體不適或疾病給編目人員帶來了不小的工作壓力,工作倦怠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另外,在心理素質方面,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面對問題,減少工作倦怠的發生。但由于編目工作涉及外部空間相對較窄,工作人員的個性展示機會不多,長期處在永無休止的重復性的繁雜工作中,編目人員感到失望而出現工作倦怠很難避免。而且,很多人容易把工作壓力帶入生活中,導致情感支持系統出現問題,更加強了編目人員的疲勞感。
此外,文獻數量以及服務種類增多、圖書館員工作量加大、服務對象層面擴大、服務時限延長、服務質量要求提升等客觀形勢,給館員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而圖書館員的經濟收入與其他很多行業相比又明顯偏低,從事基礎業務工作的編目人員難免受到工作成就和經濟負擔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占編目人員絕大多數的女性工作者,她們情感細膩、抗壓脆弱,更容易產生工作倦怠。
如上所述,造成編目人員工作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消除工作倦怠的方法也是多元的,應該從個人、組織、社會等多方面入手。
個人調節是克服工作倦怠的關鍵,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3.1.1 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
如果倦怠者能夠重新認識工作的意義,就會降低或緩解工作倦怠的程度。1995年,Cary Cherniss在對教師、護士、心理咨詢師、律師等工作倦怠者進行個案研究之后發現,做有意義的工作是克服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美國醫學雜志《JAMA》也刊文提出:提高對工作意義的認識,是克服初級醫生工作倦怠,提髙工作質量的良方。同樣,圖書館編目人員需要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在本職工作中尋求自我滿足和自我挑戰,不斷更新思想,完善知識結構,并確立較高的工作目標,提升自身價值。
3.1.2 克服負面情緒
面對壓力,人們必須學會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傷害,保持心理健康。在工作倦怠中,負面情緒往往源于編目人員工作所得回報低于心理預期,且工作環境始終處于一種程序化的流程中,而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工作無需團隊參與,從而缺少交流、缺乏團體感以及產生價值沖突等。及時調控情緒,積極樂觀地面對職業困擾,是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內容。情緒調控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進行。
3.1.3 提高職業能力,獲得團隊支持
職業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與領導、同事相處的能力。工作能力低下,工作中疲于應對的員工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工作能力強,但人際關系差的員工產生工作倦怠的幾率也不低。這就要求編目人員既有業務專長,又有良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兩者在實際工作中相得益彰。同事之間和諧的工作關系對工作倦怠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個人一旦意識到自身有工作倦怠感,就要嘗試尋求合作與幫助。在工作中不但需要技術支持,更需要情感支持和鼓勵。從同事那里獲得有益的建議、信息和反饋,特別是從管理層獲得關注及贊賞,都能夠有效地激發工作興趣,抑制和消除職業倦怠。
3.1.4 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減少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緩解職業倦怠、激發工作熱情、提高效率,這也是防治工作倦怠的手段之一。
圖書館管理層為員工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指導培訓,鼓勵員工參加繼續教育、學術交流等提升自我素質、提高專業技能的活動,保持員工的思想活力,有利于減少員工工作倦怠的發生;鼓勵員工參與和自身密切相關事務的決策,為員工提供健康的綠色工作環境以及營造輕松愉快的工作氛圍,也能充分激發員工的潛能,減少工作倦怠的發生。圖書館的領導,包括團體組織,如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應積極參與圖書館員工作倦怠的防治。
提高圖書館編目人員的工資待遇,給予其合理的報酬,能夠激勵編目人員的工作熱情,也能使他們心理平衡。同時應加大輿論宣傳,讓讀者在了解編目工作的同時,增加對圖書館編目人員的理解和支持。
總之,圖書館編目人員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預防和減少編目人員乃至整個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倦怠,有益于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益和服務質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國尚無圖書館人員,特別是編目人員的工作倦怠的流行病學數據,我們對圖書館員的工作倦怠的特點和干預方法尚需進一步研究,引入心理學或其他心身醫學工作者參與此項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Maslach C.Job Burnout,How People Cope[J].Public Welfare,1978(2):56-58.
[2] Affleck M A.Burnout among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Librarians[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6(2):165-183.
[3] Bunge C A.Stress in Library Workplace[J].Library Trends.1989(1):92-102.
[4] 楊霞.高校圖書館編目員職業倦怠探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6):214-217.
[5] 王維.高校圖書館編目員職業倦怠現象初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8):95-97.
[6] McEwen B S.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J].Physiological Reviews,2007(3):873-904.
[7] 任敏卿.如何克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倦怠”[J].東南轉播,2009(11):70-72.
[8] Krasner M S,Epstein R M,Beckman H,et al.Associ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in Mindful Communication with Burnout,Empathy and Atti tudes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J].JAMA,2009(12):1284-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