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堃
(遼寧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15)
文化共享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一項文化創新工程,是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惠民工程,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村信息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抓手。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結合實際情況,遼寧省以堅持惠及全民、統籌整合、永續利用的原則,以堅持公益事業走公益渠道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國首家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實施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
廣電模式采用“進村和入戶相結合、廣播和點播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已通有線電視的農戶在家和服務點直接利用國家文化共享工程和省內有關部門提供的信息資源。
遼寧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廣電模式平臺的模擬頻道節目制作和機頂盒資源的上載,類似一個小型電視臺的前端制作和傳輸部門。這項工作對我們來說是嶄新和陌生的,對工作人員、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
此平臺在全省城鄉的成功搭建,對服務中心員工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我們牢固樹立“人才意識”,通過對人才的管理、使用,激發積極性和創造性,并重點培養和引進了一批高素質的電視媒體制作、網絡技術開發、節目主持和宣傳人才,為工程持續發展做好了人員儲備。
抽調思想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同志,分成模擬頻道節目制作組和機頂盒資源制作組,采取集中授課、個別輔導、實際上機操作等方式進行培訓,提高員工專業技能和制作水平。
為保證工程進展,提高節目播出質量,從電視臺臨時招聘了一名退休編輯,擔任審片工作,并針對平臺的工作性質,錄用了多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學生,增強了人員的專業性。
平臺開展工作之初,省電視臺、設備提供商、機頂盒軟件開發人員給予極大幫助,從編輯節目單到剪輯資源,從導入轉換資源類型到播出單的發送,對全過程進行耐心指導,使遼寧平臺工作能夠順利地進行。
通過研討會、策劃會等形式,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清晰平臺的操作模式;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培訓、競賽,工作人員迅速地掌握了電視業務以及相關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對進一步宣傳文化共享工程和普及文化共享工程的相關知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節目是文化共享工程平臺的立臺之本。為了使觀眾能夠在本平臺所具備的條件下按照自己的需要收看電視節目,使節目能夠嚴格地按計劃進行生產制作,通過請教電視臺的專家和對現有素材進行評估,決定對遼寧平臺進行欄目化管理。
平臺的播出時間為每日早6時-晚24時,共18小時,分3輪播出,每輪6小時,以晚18時-24時為基礎播出時段,向另外兩個播出時段(早6時-午12時,午12時-晚18時)滾動播出。
結合播出時間,平臺共設置了18個欄目:金農熱線、農廣天空、致富經、快樂驛站、天天飲食、金農熱線、百家講壇、電視劇場、科普與生活、一技之長、道德觀察、走進科學、文化博覽、動畫片、教育園地、經典影院、舞臺藝術、人口與家庭。
為了方便觀眾收看,也為了平臺內部能夠正常地進行節目制作和播出,開播1年來,我們只進行了小范圍的欄目變更,保證了穩定的收視時間。
選取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0例孕產婦,將其按照住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0例,年齡23~33歲,平均年齡(28.6±2.8)歲,孕周32~43,平均孕周(38.5±1.5)周;觀察組50例,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8.9±2.6)歲,孕周33~43,平均孕周(38.5±2.0)周。兩組孕產婦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確定了欄目數量和名稱以及每周的播出次數后,對欄目的時間長短也進行了嚴格規定,如:金農熱線:每次2′;舞臺藝術:每次43′30″;文化博覽:每次25′;一技之長:每次22′15″。
在一個欄目中要播出節目的數目,由各欄目編輯根據節目素材時長、質量、類別等來決定。這樣既有利于編輯制作節目,也便于按欄目安排播出。
為強化節目管理,保證安全播出,我們對節目制作和傳輸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并在編輯室安裝有線電視網絡,隨時收看播出的節目,掌握播出效果、節目編排藝術等問題,隨時改進提高,同時也研究和學習其他臺的做法,做到知己知彼,不斷提升平臺的質量水平。
為保證文化信息資源的不斷充實和更新,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優良的信息服務,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內各有關部門資源支持,并強化落實了省內資源的整合,有效地推動了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
平臺工作地點分為硬件設備機房和節目編輯制作室。
3.1.1 機房環境
機房環境條件的好壞,對充分發揮系統的性能、延長機器使用壽命,以及確保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我們針對設備特點重點加強了對機房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火災是對機房危害較大的災害,為防止火災的發生,我們除在機房重要部位放置滅火設備外,還在機房的上空吊頂處及活動地板下安設溫感、煙感探測器,一旦出現火情,探測器就會發出警報信號,控制器顯示出報警探測器所在位置。同時,吊頂的上、下及活動地板下均設置了噴淋設備。
3.1.2 機房維護
機房維護主要包括前端設備維護和供電安全維護以及機房環境維護。一個高質量、高穩定性的前端是廣播電視臺高質量、大容量、多功能傳輸節目資源的保證。我們嚴格控制機房使用人員范圍,并安裝了先進的指紋識別系統,要求操作人員按照技術規范操作,禁止私自搬動、更換設備、拆換連接線。外來軟件、磁盤、U盤、光盤一律不得帶入機房,隨時進出關閉房門,做好安全工作。以上的各項措施保證了平臺節目的安全、優質播出。
節目編輯室屬要害部門,為確保管理區域的安全,更好地發揮效用,確保節目錄制和傳發工作順利進行,我們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如:加強對部門人員,尤其是外聘、臨時人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增強防火、防盜意識;編輯間及各附屬房間嚴禁吸煙,嚴禁帶人、帶食品及易燃、易爆、腐蝕、劇毒等物品。
為了進一步加強設備管理,保證設備的完好,為節目制作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們為每臺編輯設備均制作了標簽,設置了用戶密碼,安裝了“密碼狗”,做到專時專人專機專用。并堅持做好日檢、周檢工作,每個月對機房和編輯室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細致的檢測,對各項檢測維護記錄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消除隱患。
事實證明,對機器設備進行不同時間、不同要求的檢測、調試和維護,對減少和杜絕事故隱患,保證機器設備的穩定運行很有必要。
遼寧平臺是現代電視傳媒,各項制度必須貫穿創新精神,以適應新體制、新機制的需要。
根據本平臺的實際情況,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從職工的行為準則到日常工作及格率,從每一個崗位到每一個工作環節,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例如:《對損壞編輯設備的處罰條例》、《編輯室使用管理規定》、《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編播例會制度》、《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制作播出制度》等,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管理制度,使各項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實行欄目化管理,雖然方便了觀眾,使我們能按照計劃進行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欄目編輯按照自己的喜好編制節目,做不到篇幅長度規格化;遇到某項時政活動或臨時任務,要大幅度地變更已形成的播出格局;由于開播之初無經驗,欄目內容和時長時有改動,需要重播時,現在的篇幅規格與新實施的規定多半不一致。
針對以上情況,平臺多次召開編播例會,總結經驗,樹立整體意識、觀眾意識、節目意識、創作意識。嚴格要求編輯按照有關欄目化的要求和規定制作節目。凡遇臨時增加的節目,必須在征得上級領導批準后,提前預告。根據欄目時長變化,我們制作了很多幾秒鐘的小節目,以便補充時長。
由于遼寧平臺采用了公益性運作模式,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持,節目來源主要依靠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及省內各單位的無償支持,故此存在提供素材質量參差不齊、版權不清、適應性不強等問題。為及時了解工程的進展情況及基層群眾的需求,省內相關部門多次組織人員對工程建設、資源需求、存在的問題等情況進行調研,并積極爭取國家各部委資源支持,同時大力征集、整合、制作本省地域資源。除各類文化信息資源外,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用戶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增加農業、教育、經濟、市場等農民急需、實用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產品信息等,形成若干適用性強的資源版塊,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我們還考慮與專業農業院校合作,請專家錄制有針對性的節目,來滿足廣大農民對知識的渴求。
平臺的開播把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和實用知識,通過方便快捷的方式傳送到農村,使農民免費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歡迎。我們及時開通了觀眾聯系電話,但很多觀眾打來電話索要節目內容光盤,這使我們有些為難,不僅是由于人力和資金都十分有限,最主要是涉及節目版權問題。這些節目只是通過廣電平臺為農民朋友提供信息展示,增長知識,我們并沒有所有權。對于反響強烈的重播節目,我們盡量予以滿足,并試圖通過網站點播的形式對觀眾開放。
這是一個農民專業節目平臺,也是一個沒有主持人的電視平臺,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電視模式——視頻和圖文信息相融合、農村與城市相融合。如何讓觀眾了解它,喜愛它,加強宣傳是關鍵。
自工程實施以來,結合實際,我們對基層點分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各級管理及工作人員的技能和知識水平,擴大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的社會影響。在節目中增加平臺宣傳片和字幕板的播出次數,在每個節目后加呼號(平臺名稱),滾動宣傳。在重大節日,對節目特別編排,增加賀板,定位觀眾最喜愛的節目,在最佳時間播放最適合的節目,突出特色,提高收視率,擴大平臺知名度。為及時通報情況,推進工程進展,平臺創辦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簡報》,并印發了《服務點服務公約》及《信息資源服務指南》,宣傳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的意義、模式、作用,指導廣大服務點管理人員及農民群眾收視、點播平臺中的模擬頻道和機頂盒資源。針對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規律和特點,通過舉辦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各類展覽及知識講座,包括編輯專題信息、信息進戶等活動,開展文化信息資源的傳輸服務,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需求。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文化共享工程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動,引導更多的農民群眾利用文化信息資源,使平臺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好幫手。
為保證文化共享工程廣電模式進村入戶工作的長效運行,我們需要深入了解農民觀眾的需要,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積極與社會各界密切配合,加大省內資源的整合力度,力爭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農民群眾需要的資源。
[1]劉玉梅.淺議現代圖書館管理工作中的軟管理藝術.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3).
[2]鄭穎.城市電視臺的管理現狀與管理創新.新聞傳播,2006(7).
[3]張峰彪.襄汾縣廣播電視臺機房維護管理策略.中國科技信息,2007(7).
[4]張家發.必須加強有線電視臺的管理工作.廣播電視信息,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