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王錫成(寧夏大學 外國語學院,銀川 750021)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外語學習的輸入環境大為改善,學生接收語言輸入的數量增加了,語言輸入的形式也豐富多彩了,然而教學效果仍不理想。英語教學仍然普遍存在“高分低能,啞巴英語,費時低效”的弊端。[1]可見,外語教學中一味注重語言輸入的作用,而忽略語言輸出的功能是不行的。我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重視口頭及筆頭語言輸出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設計了一套基于多媒體技術的,以信息論與語言輸出假設理論為指導的大學英語寫作模式,以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信息論是傳播學的一個主要理論,是關于信息的本質和傳輸規律的科學理論,是研究信息的計量、發送、傳遞、交換、接收和儲存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創始人美國數學家C.E.Shannon[2]首次提出了信息傳輸過程的圖解模式。此后,信息論被廣泛應用于多個學科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主要概念,如信息負載、信道容量、噪音和冗余等對于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研究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寫作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教學信息的兩級傳輸過程。寫作者首先必須對寫作命題進行解碼,準確理解命題的寫作內容、思路和表達形式。在解碼過程中,寫作者必須排除噪聲(影響理解的因素)的干擾,防止因噪聲而引起的理解偏差——即信號丟失或失真。這是第一級傳輸過程,亦即我們所說的理解過程。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和發送者,寫作者必須將經過解碼處理而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加工,然后進行編碼——即生成寫作文本,并傳輸給讀者。這是第二級傳輸過程,亦即終極傳輸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應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負載與信道容量相吻合,克服噪聲的干擾,使傳輸效率達到最佳。
在對Krashen的輸入假說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理論。[3,4]她認為語言輸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實現語言習得的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僅靠可理解輸入是不夠的,還需要可理解輸出;學生需要被逼著充分利用現有語言資源,需要對將要輸出的語言進行思考,使它更恰當、更準確、更容易理解。[5]Swain的輸出假設指出,第二語言習得必須有雙向交際活動,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不夠充分的,習得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因而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具有重要作用。
語言輸出假設理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多寫目的語有利于培養學習者語言運用的流利性和自動性;(2)語言輸出迫使學習者從語義加工過程轉移到句法加工過程;(3)寫作目的語能讓學習者檢測自己對目的語學習所做出的假設;(4)語言輸出能獲得相應的反饋。Swain和Lapkin還發現,輸出不僅使學習者注意到他們中介語的缺陷,而且還激活了有助于二語習得的內在認知過程,從而促進語言習得。[6,7]
以上理論對教學的啟示如下:[8](1)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積極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語言輸出環境。研究表明,學習者的準備狀態與語言輸出的質量有直接關系,如果利用和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掘他們的生活世界,讓所寫所述貼近他們的生活,符合他們的需求,就能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9,10]從而提高其外語表達能力。(2)應努力提高學習者對學習項目的注意程度。學習者的輸出活動既是意義的傳達,也是把語言形式項目整合為中介語系統的必經之路,而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資源的合理分配則是輸出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的認知前提。因此,為有效地促進語言輸出,根據需要設定輸出項目,以一定的手段讓項目引起學習者的足夠注意,是實施語言輸出的重要策略。輸出過程中,采取一定形式的任務附帶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習者對學習項目的充分注意,比沒有附帶任務更能有助于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的提高。(3)應對語言輸出進行適當監測。語言輸出活動的設計要避免學習者產生應付心理,就必須有合作者(教師和同學等)在一定的秩序下的合作,結合一定的評價給以適當的監測,在對活動者的相關輸出信息以正面肯定為主要原則的基礎上,作出及時合理的協商性反饋,因為反饋可以起到“提升注意力”和有助于“糾正錯誤”的功能,而協商性反饋的效果勝過隨意反饋,及時反饋效果勝過延時反饋,積極反饋勝過消極反饋。[11]
根據以上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我們設計的大學英語寫作培養模式如下:
寫作過程分為4個階段——寫前準備階段、寫作模式和范文分析階段、寫初稿階段和修改定稿階段。[12]
首先,布置作文題目,在班里對可能寫作的內容進行討論;其后,在多媒體小班課上教師講解寫作模式并分析范文,課后學生依題構思寫作初稿;再后,借助PPT把學生的作文初稿分中高等檔次進行作文點評討論;最后,課余時間學生根據互評意見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形成定稿。
具體操作如下:
寫作內容視題目和體裁而定,題目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盡量發揮他們的寫作能力。體裁以教學要求為依據,主要訓練說明文的寫作。
(1)寫前準備階段:布置作文題目,明確寫作目的,要求學生審題、在頭腦中構思并列出寫作提綱。
(2)寫作模式和范文分析階段:在多媒體課堂上,教師首先介紹寫作模式,然后在分析范文時明確講解該文的結構和展開線索,要求學生列出該文的寫作提綱、主要觀點、論據支持以及銜接手段特征,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寫作的模式。
(3)寫初稿階段:過程約一小時,在自主學習教室完成,學生將構思結果草擬成文后形成初稿,上交教師批改。
(4)修改定稿階段:借助PPT把典型的中高檔學生作文展示出來,師生共同點評討論。學生根據教師和同學在多媒體課堂的點評意見,課下修改初稿,然后上交定稿。教師批閱作文并打分,學生討論并選出最優秀的作文4份,推薦給教師。在下一個單元的多媒體課堂上,教師通過投影對4份優秀作文進行簡單點評,讓學生們欣賞作文中的好句子,巧妙的構思和銜接手段,激勵他們的寫作熱情和成就感。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規模大、投入多,但是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還在探索之中,這與我們過分注重語言輸入而輕語言輸出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應結合具體實際,積極研究探討有效的教學理論,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為學習者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提高學習者語言輸出的主動性,促進雙向信息交流,使學習者外語交際能力上一個新臺階。
[1]鄭銀芳.從建構主義角度看二語習得中輸出的作用 [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93.
[2]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70.
[3]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Gass S,Madden C.Input in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235-253.
[4]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 learning[C]//GuyCook,BSeidlhofer.Principle and 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5:125-144.
[5]李萍.語言輸出假設研究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60.
[6]盧仁順.“輸出假設”研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4):35.
[7]SwainM,LapkinS.Problemsin outputand the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J].AppliedLinguistics,1995 (16):371-391.
[8]賀學貴.語言輸出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7(4):110.
[9]EllisR.TheStudyof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59-84.
[10]Ellis R,Yuan F.The effects of planning on fluency,complexity,andaccuracy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4(1):26-30.
[11]朱曄,王敏.二語寫作中的反饋研究:形式、明晰度及具體效果[J].現代外語,2004(2):170-178.
[12]王曉軍.多媒體網絡一體化英語寫作模式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