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營口市圖書館,遼寧 營口 115000)
“農家書屋”工程是由政府統一規劃并組織實施的利國惠民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一項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就是要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和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切實解決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營口市“農家書屋”工程于2008年6月啟動,經過3年的建設,2010年底圓滿完成了644個“農家書屋”建設任務,并實現了全地區所有行政村都有“農家書屋”的建設目標。從我市“農家書屋”工程取得的成果來看,“農家書屋”工程的建設,為廣大農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文化消費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其社會價值。筆者通過參與營口地區“農家書屋”的建設、管理、培訓與實地調研,發現“農家書屋”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撰此文,以期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盡管各級政府和領導都十分重視“農家書屋”建設,如營口市在“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中,實現了“五個統一”,即統一政府采購、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目錄挑選、統一圖書配送、統一管理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書屋建設方對“農家書屋”認識深度不夠,把“農家書屋”看成是單一的、物質的書刊資料貯藏室,不能認識到它是一個鄉村圖書室,是公共圖書館的一個縮微,其生存與發展的持續動力不容樂觀。
目前,“農家書屋”工作人員大多由村干部或賦閑在家的人員兼職,普遍缺乏圖書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圖書館的工作流程和圖書管理的基本規范,缺少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的管理員。
“農家書屋”圖書分類排架方法是按照新聞出版部門設計的6大類分類體系,而非圖書館學科的22大類分類體系,雖然可以使管理人員更快適應工作需要,或省略復雜的圖書加工環節,但從發展角度看,制約了“農家書屋”納入整個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升級轉型。
管理人員缺少一定的經費補助,基本上是兼職人員進行義務工作,待遇長期得不到解決和落實,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和書屋工作的正常進行。
書屋的圖書采購是在各省市新聞出版部門的行政主導下組織新華書店、圖書運營商來完成的,書屋的書籍和報刊并非根據閱讀群體類別及對當地生產、生活、民情、習俗等進行科學調研后按需采購。
在實地訪問中,很多村民不知道有“農家書屋”,說明書屋在建設過程中的宣傳不到位。
上述問題在全國很多省市都普遍存在,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途徑。公共圖書館在這方面具有很多其他部門無法比擬的優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與信息的中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技術的整合優勢,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最大限度地拓展延伸服務。
市級圖書館擁有掌握圖書分類、熟悉圖書館管理的高素質人才,應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業務輔導作用,加強對“農家書屋”管理人員的業務輔導與培訓,進一步提高“農家書屋”的服務水平,促使“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管理步入規范化軌道。
“農家書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關鍵不是屋而是書,需要長期的“營養”輸送才能維持下去。各級公共圖書館是收藏、整理、提供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的專門機構,具有豐富的知識信息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可利用資源,促進文獻信息的共建共享,可以確保這項惠民工程的持續健康發展。
3.2.1 整合本館書刊資源
由于我國公共圖書館一般只設置到市、縣一級,其讀者絕大多數來自城區,農技方面的書刊流通率很低,而這些圖書恰恰是農民最為需要的。因此,各級公共圖書館應在“農家書屋”增設基層服務點,整合此類書刊資源,源源不斷地充實到“農家書屋”,這樣既可提高圖書利用率,又可擴大圖書館讀者隊伍。
3.2.2 依托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資源
目前,國家已將各公共圖書館作為共享工程分中心,共享工程已成為公共圖書館重要的業務工作。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接收的大量科普、農業科技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的資源為廣大農民服務,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將接收到的資源進行整合,制成光盤,補充到“農家書屋”。
按照普遍性、均等性、公益性原則,許多發達地區的圖書館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本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如已建成的深圳“圖書館之城”等。目前,營口市圖書館已把各縣區圖書館和社區(村)分館納入本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營口地區市、縣(區)、社區(村)3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實現了一館辦證、多館借書,一館借書、多館還書的通借通還大流通服務。營口市圖書館計劃將“農家書屋”納入整個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通過圖書館系統將644個“農家書屋”變為置身農村的一個個小型圖書室,它們將和全市公共圖書館聯成一體,屆時村村圖書交換、農家書屋與公共圖書館圖書交換都將輕松實現。這有助于在公共圖書館和“農家書屋”之間建立藏書流轉、共享和通借通還機制,提高公共文化資源和公益性文化設施的使用率,并為書屋藏書常換常新提供重要保障。
圖書館人具有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擔的集體主義精神。自“農家書屋”建設任務交給圖書館后,館長親自掛帥,成立了圖書運送組、圖書拆分組、圖書分配組,對每項任務分配到個人,確保圖書分配無差錯。全館人員放棄節假日的休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經過20多天加班加點的工作,以每天平均近3萬冊圖書的速度,提前1個多月全面完成了50.7萬冊圖書的接收、分配、打包任務。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家書屋”圖書流通質量,彌補“農家書屋”圖書數量不足,以便更好地為農民服務,本館決定用3年時間完成本市58個鄉鎮“農家書屋”圖書流通站的建設。其中,計劃設立示范點8個,為每個示范點配置圖書300冊、期刊50種;設立普通點50個,為每個普通點配置圖書300冊、期刊30種,每隔半年為每個流通站更換一次圖書和期刊。
3.5.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制定《圖書流通站協議書》、《圖書流通站管理制度》、《圖書流通站借閱制度》、《圖書流通站辦證制度》、《圖書丟失、破損賠償制度》,同時還要為各個“農家書屋”圖書流通站制訂《圖書流通站人冊次統計表》、《圖書流通站讀者信息反饋表》,以保證流通站工作有章可循,細致規范。
3.5.2 開展業務輔導
圖書館要定期組織業務骨干對流通站圖書管理員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圖書采編、分類、上架、借閱登記等業務輔導,對圖書進行簡單分類。
3.5.3 做好數據統計和調研
每年采取多種方式,對已建成的流通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指導,并開展調研,有針對性地了解農民的需求,便于下一次有針對性地配書。每年搞一次農民讀者問卷調查,收集各圖書流通點的基本情況和統計數據,及時掌握圖書流通點的運行狀況。
圖書館可以延伸服務的觸角,在農村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在指導管理員做好陣地服務工作的基礎上,組織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是開展流動講座、流動展覽進鄉鎮活動。利用大屏幕投影、光盤,舉辦農民歡迎的農業種殖、養殖、百家講壇、健康生活等內容的講座、展覽。二是圍繞書屋引導讀書行為和營造閱讀氛圍,舉辦讀書征文等活動。三是編印各類適合農民的專題信息。
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是一件“惠澤千里,功在千秋”的大事,對于提升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精神文化素養,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各級公共圖書館作為傳播知識與信息的主力軍,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服務范圍和服務職能,積極參與并推進“農家書屋”工程的規范化建設,努力將“農家書屋”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陣地。
[1]李雪仙.圖書館如何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兼議衢州市圖書館“農家書屋”建設的實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0):98-100.
[2]劉煒紅.公共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江西省九江地區“農家書屋”調研為例.圖書館論壇,2010(6):162-163.
[3]楊玉蓉.發揮公共圖書館優勢 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圖書館論壇,2010(4).
[4]http://www.ykwh.gov.cn/.營口文廣信息網——政務信息欄目中所有“農家書屋”建設方面相關信息.
[5]王騰飛.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近6萬家 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64萬個行政村.[2009-03-28].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0903/t20090328_434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