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雯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2008年10月,遼寧省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加以推進,結合遼寧實際,以“廣電模式”為主要傳輸方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省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按照“進村和入戶相結合,點播和廣播相結合”的思路,于2009年1月中旬完成了文化共享工程技術平臺建設,實現了文化資源的進村入戶。目前,廣播方式在全省涉農縣區的226萬農戶實現了入戶,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及農村計劃生育中心戶、農業科技協會組織,全省設立了6萬多個點播式機頂盒服務點,各市推廣機頂盒用戶達到209萬戶。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段時間的工作實踐也促使我們對如何以廣電模式為主要傳播方式在遼寧省傳輸文化共享工程資源進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完善技術傳輸通道,提高傳輸能力,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在全省的覆蓋范圍,是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下一步的重要任務。
遼寧省有14個地市、74個涉農縣(區)、942個鄉鎮、11738個行政村、43131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達到98%以上。前些年,由于種種因素制約,文化共享工程推進成效不明顯,與先進省市有較大差距。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列入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民生工程,全力加以推進。基于文化共享工程便利實用和建設成本的考慮,2008年10月開始,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遼寧省開始論證通過廣電方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進村入戶。經過論證認為,廣播電視網絡具有覆蓋面廣、鄉村通達率高、帶寬容量大、維護成本低等優勢,是實現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的有效傳播渠道。通過廣播電視網開展文化共享工程在農村的服務,可以充分發揮遼寧省已有的廣播電視網絡資源優勢,使廣大農民群眾通過有線電視網開展農村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充分發揮遼寧省已有的有線電視網絡資源優勢,使廣大農民群眾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服務。同時在今后進一步與有線電視數字雙向改造結合,還可以不斷提高資源的傳輸能力。
根據遼寧省實際,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我省提出,以“廣電模式”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實現覆蓋全省農村、進村入戶。
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總的原則是公益事業走公益渠道。采用“進村和入戶相結合、廣播和點播相結合”的方式分層次推進,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家里用電視機就能利用共享工程的資源,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進村入戶。在傳輸方式上,工程初期主要采用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在少數偏遠地區采用衛星傳輸。從2009年2月開始,在工程的二期建設階段與各地有線電視數字雙向平移結合,逐步實施數字電視傳輸,進而在全省農村實現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的全覆蓋。
在傳輸渠道上,各級廣電機構無償提供兩個頻道用于傳輸文化信息資源,確保有線電視網絡連通地區的農民群眾,收看到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從系統結構上,分為省級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臺、廣播電視傳輸網絡、縣級有線電視播出前端以及點播型機頂盒4部分。
其中省級分中心負責對國家中心提供的資源和省內資源進行編輯、合成后通過廣播電視傳輸網將文化信息傳輸到前端播出平臺,前端播出平臺設在省廣播電視網絡傳輸中心。前端播出平臺制作出符合廣播電視傳輸和播出標準的視頻和圖文信息格式,壓縮編碼后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傳送到各縣有線電視前端。
縣級有線電視播出前端播出廣播電視網絡傳送的文化信息資源視頻及圖文信息資源,使縣以下鄉村的有線電視用戶直接收看。
資源建設是共享工程長效發展重要的生命力。在資源建設上,從實施進村入戶工作開始,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先后為遼寧提供了3000小時的視頻資源和農業科技類的電子圖書資源。同時,遼寧省在接收國家資源的同時,還統籌整合了文化、教育、農業、人口計生、科協、廣電等部門的信息資源,設置了包括金農熱線、聚焦三農、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學園地、知識講堂、文化藝術、新聞回放、陽光政務、圖書閱覽、電影欣賞等欄目。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國家、省教育部門合作,教育部將現有版權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共計700小時的視頻節目,全部無償提供給遼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使用。遼寧省教育廳投資300萬元,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專門制作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9年義務教育的名校、名師、名課的視頻課件,送到農村學生家里,受到了高度評價。共享工程與國家農業部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合作,將廣大農民群眾最需求的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民務工培訓等資源納入進來。2010年1月,與《人民日報》和《遼寧日報》合作,開通了報紙的點播服務;2010年4月,與東北新聞網合作,在文化共享工程平臺傳輸東北新聞網的政務信息。目前,這一平臺已經成為各種公共服務信息的傳播載體。
總體規劃從2008年10月到2010年底,用兩年時間,基本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全省所有自然村,使絕大多數農戶能夠利用電視機接收文化信息,享受便捷、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具體分3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從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實現已通有線電視的農戶通過廣播方式收看到文化信息資源節目,同時進行4000戶點播入戶試點。二期工程從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底,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傳輸網絡,完善運行模式,在全省涉農縣區所有自然村建成點播服務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向廣大農戶推廣點播型機頂盒,力爭達到100萬戶。同時進行1000戶衛星接收點播入戶試點。三期工程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在全省農村實現共享工程全覆蓋。
從2008年10月遼寧省全面啟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到現在近兩年的時間,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通過模擬頻道和點播兩種方式,文化共享工程資源走進了千家萬戶。其中,采用模擬電視頻道方式在全省的226萬農戶實現了共享工程視頻資源的入戶,每天服務時間為18小時;采用點播方式,在全省的209萬農戶實現了機頂盒點播入戶,每天更新視頻資源3小時,圖文信息100條以上。其中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及農村計劃生育中心戶、農業科技協會組織,全省設立了6萬多個服務點。包括推送式點播機頂盒(Push VOD)、數字雙向點播機頂盒(VOD)、準視頻點播機頂盒(NVOD)等多種方式。
遼寧省運用“廣電模式”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文化部、財政部、廣電總局在遼寧召開現場會推廣我省“廣電模式”。會議認為,遼寧省依托廣電網絡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為這一工程進入千家萬戶找到了一條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路子,也為廣電網絡由單一走向面向全社會的融合服務創造了全新的應用模式,是一次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會議指出,遼寧的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真正送進全省1.1萬個行政村、6萬個自然屯,送進農村千家萬戶,讓廣大農民在自己家里,通過電視機和遙控器流暢點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項內容,給廣大農民送去實實在在的文化信息,走出了一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
文化共享工程“廣電模式”的實施,為廣大農民群眾送來了便捷豐富的信息服務,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學科技難、獲信息難、看電影難、找市場難,這些困擾農民多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破解。廣大農民群眾對此反響熱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黨和政府為農民做的又一件好事實事。
近年來,國家將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加以推進。但在廣大農村,仍然存在著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匱乏的問題,而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深入改變了這一現實。清原縣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很匱乏。該縣被列入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的試點縣后,當地農民通過模擬頻道和機頂盒可以收看到小品、東北二人轉、兒童動畫片等資源,當地農民群眾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贊文化共享工程為“農民的第二食堂”。
文化共享工程的資源以惠農資源為主,它的實施,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力地促進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事業,使更多的農民能夠更加便捷地了解致富信息、學習致富技能、增強致富本領。沈陽沈北新區的一位農民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這一系列節目感興趣,他應用該項技術,解決了生產中遇到的難題。他高興地說:“想要的信息一按就按出來了。”沈陽蘇家屯區八一鎮來勝村王永利因家中有大棚,對文化共享工程播出的信息非常關心,經常收看機頂盒中大棚種植節目,并按照提供的供應信息,賣出自家生產的無公害蔬菜。沈陽一位下崗職工看了播出的“廣式靚湯菜肴制作”很受啟發,想要自主創業,共享工程為其提供了資料,他學習了制作方法后開辦了一家小餐館,生意非常好。他說:“這讓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
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也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等化,成為在更大范圍、更多受眾中傳播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內容的重要平臺和途徑,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使農村中小學生受到更好教育,對于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鞍山岫巖縣黃花甸鎮磨盤村張家堡組的村民經常聚集在計劃生育中心戶王秀蘭家觀看文化共享平臺節目。他們紛紛表示,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實用信息,開闊了他們的眼界。王秀蘭正上小學的女兒經常點播上面的《教育園地》、《圖書閱覽》看,現在作文比以前好多了,受到了老師的夸獎。清原滿族自治縣王家堡村王光明說,他上小學的孩子通過收看機頂盒里的教學輔導內容,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他說:“孩子放學后,遇到學習難題也有地方找答案了。”
鐵嶺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高鵬說,共享工程是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眾享用的文化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它不但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還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它在為農民朋友提供致富幫手的同時,也開始影響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著農村文化向現代化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通過“廣電模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進村入戶,其特點體現在,一是整合資源,降低成本。用廣電網絡傳輸文化信息,是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兩大工程的有機整合。并可在此基礎上將文化信息、黨員教育、計劃生育、農業科普等公共信息資源傳到農戶家中。充分利用這一平臺,能夠降低各項公益傳播事業的建設成本,提高綜合效益。二是廣泛覆蓋,便捷傳輸。廣電網絡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經營,已經覆蓋大部分地區,帶寬容量大,維護成本低,運行管理經驗成熟。在廣大農村地區,利用有線電視傳輸文化信息資源便捷實用,可以迅速實現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提高普及率。三是進村入戶,長效惠民。通過廣播的方式和機頂盒的方式實現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通過電視機接收信息操作簡單,廣大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查閱信息資源,實現了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的實施,為遼寧省的農村文化賦予了新的內容,如何進一步提升這項惠民工程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是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資源內容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核心,增強文化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服務能力,關鍵在于資源內容的豐富性和吸引力。通過近兩年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實踐,我們體會到廣大農民對文化資源特別是惠農資源的需求。因此,要保證工程的長效發展,必須加大資源整合和建設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資源服務體系。要強化資源的征集、整合,以及具有本省特色的地方資源的建設工作,進一步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努力推進資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根據省內不同地域的特點,發揮各市文化部門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設、資源交換等方式整合、建設適應各地不同需求的資源服務體系;同時以廣電網絡整合為契機,探索利用數字圖書館的海量電子資源,提高資源傳輸能力,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
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文化共享工程的全覆蓋。完善技術平臺,積極利用先進技術,提高傳輸能力是重要的手段。要以全省有線電視數字改造和廣電網絡整合為契機,探索研究數字電視傳輸模式。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資源服務功能,擴大推廣范圍,增強平臺的互動性,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文化共享工程是國家開展的一項重要惠民工程,只有讓更多的基層群眾了解、利用此項工程的成果,才能充分發揮工程的作用。人民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是工程有沒有生命力、能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實施進村入戶的同時,也應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和發揮基層群眾的參與熱情,努力創造新穎的服務方式和活動載體。2010年,為進一步推進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在遼寧省第八屆藝術節期間,利用群眾文化活動這一平臺和窗口,文化共享工程舉辦了進村入戶系列活動。一是籌備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成就回顧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重點展示了共享工程進村入戶以來,省委、省政府的關懷重視,工程的主要模式、作用和影響及廣大群眾利用共享工程資源取得的實際收益。二是舉辦“共享花開”——全省首屆文化共享工程征文比賽,征文內容主要為廣大農民群眾利用共享工程資源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所取得的成果或體會。三是舉辦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成果電視報告會,以各市為單位,每市選派農民群眾代表,采取現場演講的方式,以真實感受暢談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給農村帶來的實惠,錄播后在共享工程欄目播出。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擴大了工程的影響和覆蓋面。
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實施兩年來的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廣播電視村村通與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結合起來,解決了長期以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難、入戶難的問題,政府減少了重復投資,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高了文化服務能力,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下一步,我們將以此為動力,進一步把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做好,努力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1]遼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