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程 唐雨琦
(建平縣圖書館,遼寧 朝陽 122400)
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將“農家書屋”建設列入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大項目。至2009年底建平縣已建成“農家書屋”128家,配套圖書20余萬冊,光盤5000余件,覆蓋32個鄉鎮128個行政村。2010年建平縣再增加126家“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100%覆蓋。縣級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部門,主動參與“農家書屋”建設,將促進“農家書屋”穩定持續發展。
建設“農家書屋”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提高廣大村民的文化素質,實現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家書屋”建設,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讀書難的狀況;改善了農村落后的文化基礎設施,是一項惠及農民群眾、深受農民歡迎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因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家書屋”的“硬件”與“軟件”建設,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廣大農民需要的“營養屋”、“致富屋”,成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
新聞出版部門是“農家書屋”工程的主要建設者,它有著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源優勢,可以保障“農家書屋”對圖書、報刊及電子讀物等文獻資源在品種與數量上的需求。目前,建平縣已建成的128家農家書屋的建設規模和標準是:每家書屋配備圖書1500余冊,電子音像制品100種,由新華書店從《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中選購;每家書屋配有4個書櫥,由政府統一購買。“農家書屋”工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書刊之多,是縣級公共圖書館無法比擬的。
“農家書屋”建成后運行效果如何?通過調查與咨詢,我們看到,多數農家書屋建成后僅停留在形式上,在管理與運用上存在人員缺乏、管理混亂、讀者群體弱小等諸多問題。在當前情況下,這些問題僅依靠新聞出版總署等發起部門的籌措與供給是難以解決的。而縣級公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和專業管理水平已經成熟,可以充分發揮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經驗和優勢,主動擔當起“農家書屋”建設的協調者。況且,在幫助“農家書屋”的建設過程中,縣級公共圖書館也進一步發展了自己,擴大了自己的服務領域,將服務延伸到每個行政村。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農家書屋”建設熱潮中,應主動利用自己的資源及管理經驗,積極參與“農家書屋”建設,將分散于鄉村各地的“農家書屋”協調起來,在資源、管理、讀者群體培養等各方面加強對“農家書屋”的業務指導和多方位支持,促進“農家書屋”良性發展。
在文獻資源上,與“農家書屋”相比,縣級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十分豐富,有很多農業技術方面的書刊資料,日常查閱人次少、流通率低,而這些書刊正是農民最為需要的。圖書館應積極參與“農家書屋”建設,充分利用現有館藏資源,將“農家書屋”作為一個館外流通站,定期為書屋輸送、調換、補充有針對性的文獻資源。公共圖書館將館藏文獻資源流通于各書屋之間,既激活了自身文獻,變靜止館藏為流動館藏,又充實了“農家書屋”的文獻信息源。
圖書館在選取適合“農家書屋”的文獻過程中要有針對性,一是書刊配置要適合農村需要、合乎農民口味;在品種上應當體現多樣性、廣泛性,讓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農民群眾都能看到適合自己的書籍。二是在內容上應當考慮指導價值、實用價值,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農民所盼所需的。三是在形式上應當突出圖文并茂、易學好記,確保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記得牢。
目前,“農家書屋”的管理員大多數是兼職或臨時人員,沒有圖書管理經驗,沒有開展讀者活動的經驗。書屋要達到優質服務的效果,目前憑借自身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因而需要公共圖書館利用讀者服務和圖書管理方面的業務優勢進行日常輔導和集中培訓。一方面培訓管理員學習書刊分類排架、書刊借閱流程、組織開展讀者活動等業務知識;學習掌握網絡技術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幫助書屋實行科學管理,合理配置各類資源,為農民朋友提供個性化服務。只有加強書屋管理人員的業務輔導和培訓,才能提高書屋的服務質量,進而書屋才能贏得農民朋友的支持,贏得社會的認可,才有持續存在和發展的空間。
“農家書屋”如果只具備圖書借還功能,遠遠不能滿足現今農民不斷增長的文化、知識信息需求。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協助指導“農家書屋”建立綜合性服務功能,達到一室多用的效果,真正發揮其作為農村文化信息中心的陣地作用,實現社會文化資源與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對接。
3.3.1 編印二三次文獻,提升科技信息服務功能
公共圖書館可利用與農業技術部門的協作關系,邀請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對“農家書屋”的農業資料進行篩選,挑選出適合本地栽培、養殖和利用的資料,編印成《科技資料小冊子》,提供給示范戶和村民使用。這樣能確保資料的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和準確性。既有效利用科技圖書減少了農民面對龐雜信息時,不知如何選擇的不確定性,又密切了“農家書屋”與農民的關系,提升了“農家書屋”科技服務的地位。
多年來,建平縣圖書館一直堅持和縣城的10多家農業科技部門合作,編印二三次文獻,向各鄉鎮文化站提供科技信息資料,以文化站為科技扶貧的中轉站,深得科技示范戶和農民朋友的好評。“農家書屋”建立后,公共圖書館在幫助“農家書屋”拓展科技服務功能的過程中,也更好地擴大了公共圖書館的科技服務領域。
3.3.2 開辦培訓、講座與展覽,拓展教育培訓功能
“農家書屋”作為農村文化教育陣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著普及農村科學文化知識的重任。公共圖書館利用現有人員優勢幫助“農家書屋”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計算機操作培訓等,舉辦民風民俗、健康生活等講座,根據時節開辦各種展覽,提高農民群眾對“農家書屋”的認知度。
同時,把“農家書屋”作為行政村素質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期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讀書活動,推薦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圖書,讓孩子們在假期里也能通過讀書增長知識,真正體現“農家書屋”是農村的文化陣地、農民的精神家園。
農民中不乏求知若渴者,但目前讓大多數農民坐下來讀書,可能比建書屋更難。因此,公共圖書館參與“農家書屋”建設的同時,重點工作就是培養村民的閱讀習慣。
3.4.1 喚醒讀書意識,培養閱讀習慣
在“農家書屋”創建的初始階段,可以選取幾位在村民中較有影響力、較有科學致富意識的村民朋友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選為“讀書示范戶”、“文明讀書戶”,引導他們去閱讀并從中獲取知識,再引導他們去傳播,現身說法宣傳讀書的故事和書籍的作用,把他們變為“農家書屋”最忠實的讀者群和宣傳榜樣,以點帶面營造全村讀書氛圍。
3.4.2 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農家書屋”的建立,為村民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公共圖書館利用自己舉辦讀書活動的豐富經驗,以書屋為陣地,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讀者,結合本鄉本村的自然條件、產業狀況和民風民俗等開展講故事比賽、評“我喜愛的書”活動、知識問答、讀書征文、演講比賽等村民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以個人、家庭或村民組為單位,動員村民廣泛參與,激發村民的讀書意識,讓讀書活動深入千家萬戶,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讓“農家書屋”在讀書活動中不斷增強影響力和凝聚力。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是促進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增添“農家書屋”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公共圖書館應加強與新聞出版署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協作,以主人翁的姿態承擔起責任,促進“農家書屋”的持續良性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農家書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劉亞晶,闡立民.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8(2):12-15.
[2]李澤文.縣級圖書館如何助推“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圖書館學刊,2009(7):10-12.
[3]農家書屋專刊.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12-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