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宇明
(中北大學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51)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增長無論從其數量還是速度來講,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如何適應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為教學科研提供主動的、深層次的信息服務,是當前高校圖書館的一項核心工作。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正是高校圖書館從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高度出發,努力提高服務水平,與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相適應的一項生態建設運動。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人類社會逐漸顯現出“全球經濟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教育終身化”、“學習社會化”等一系列信息時代的社會特征,我們已完全進入一個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主導因素,并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改變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英國學者齊格蒙特·鮑曼在其《全球化》一書中指出全球化概念所傳達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在于世界事務的不確定、難駕驅和自力推進性;中心的“缺失”,控制臺的缺失,董事會的缺失和管理機關的缺失。全球化其實是喬伊特的新的世界無序的別稱。可見,全球化的推進無法避免,但是,本土化的特色我們又不可輕易喪失。
全球化與本土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一體兩面,是一個趨向相逆的矛盾運動過程。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對教育研究與民族發展和本土文化創生之間的內在關聯有一種深切的理解和正確的處理,并尋找到教育研究和民族文化互依共生的聯結通道,是教育民族化由理想生成為現實的先決條件。本土化研究更是為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和諧統一發展的有益探索。任何一門理論學科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支撐其體系構架的,學科發展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歷史,也就是新舊問題叢生與延伸、交替與更迭的歷史,也是在以全球化為標準的同時努力突顯本土化特色的。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處于本土化,或者成為社會剝奪和貶黜的標志;或者處于全社會建設中的領軍地位。
圖書館是學校“三大支柱”之一,其基礎性作用不可取代,但是其現代化發展也面臨著挑戰?!皥D書館責任的核心是盡心竭力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盵1]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如何在教學與科研都日益國際化的前提下,突顯出圖書館的本土化特色與文化內涵,將是我們圖書館建設的重點。首先,本土化建設要體現出地域性特色,比如:首都高校具有京派特點,皇城下的特色;上海高校具有海派風格,國際大都市的特色;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獨特的民族氣息與特有的風格,等等。本土化建設也要以本校的特色來建設圖書館,比如:理工類高校的圖書館就明顯不同于文科類高校,無論在圖書館的外型,還是館藏圖書的比例等,都將成為該校的特色標志,醫學、農林類等高校也一樣;圖書館的本土化建設多少也會表現出館領導的思想,比如遼寧省許多大學的新校區建筑就洋溢著西歐的風格,而山西省的大學就是典型的三晉建筑風格,等等。高校圖書館的本土化建設與本土化文化內涵的挖掘對現在以及將來的高校教育都會有深遠的意義。
圖書館作為大學文獻信息中心和學術性機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時刻履行它的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它能突破學校其他部門受時間場地和教育手段方法的局限,能根據讀者的現實情況和實際需要開展全方位、針對性、靈活性的服務,充分體現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教育的多種特點。
大學生可以憑興趣利用圖書館自主地選書讀書,自覺地參與圖書館組織的讀書交流會、專題討論會、學術報告會等活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與要求。黎鳴先生曾指出:“人類文明的進化更多取決于不能以基因方式向下一代遺傳的人文選擇和人格選擇。”[2]可見,黎先生從歷史的高度,指出“人文”與“人格”的價值取向都非常重要。他也指出:“崇高之美、和諧之美、自由之美,中華民族崇尚第二種,最缺第一種,次缺第三種。”[2]圖書館審美品位的提升,使大學生提高文化品位、審美能力、藝術情操,并挖掘出他們的內在潛力,促進個性發展,豐富和美化了業余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高校圖書館又是文化機構,物質環境必須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從古代的藏書樓到現代化圖書館無不滲透著安逸寧靜、閑適簡捷、寬松舒適的風格。大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思索,不由自主地約束自己,自然而然地摒棄固有的不文明的成分,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規范自己的行為,心平氣和、寧靜安詳,進入放松、坦然、超脫、全身愉悅、舒暢的審美境界,不知不覺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審美意識。高品位的人文教育對規范大學生的品質、行為、人格提供了一個價值尺度。高校圖書館的人性化管理可以讓大學生從輕松的休閑中求知受益,于潛移默化中達到高等教育的目的。
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圖書館本土化建設中的一項。圖書館憑借其豐富的藏書自然而然形成其特有的文化韻味,我們應充分發掘這些優勢。首先,加強圖書館自身現代化建設,改善軟硬設施與環境,提高信息服務與功能,例如:借還書的出納臺所在的大廳,是入館后展現給讀者的重要位置,是最重要的視覺空間,圖書館可以在顯著的位置放置一些寓意深刻的標志性的雕塑,可以是偉人像等,使學生一進圖書館就感到一股振奮的力量。另外,利用櫥窗、過道墻壁等空白空間,增設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宣傳、名言警句,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這樣的做法達到了圖書館的本土化要求與大學生人文關懷要求的高度統一的效果。建筑的本體必然是“人化”的本體。最好的圖書館建筑并不一定是最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最昂貴的投資。[3]
人的心理過程的一個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選擇性和指向性。當圖書館與大學生之間在相互選擇中達到指向的一致性時,雙方都可以從中受益。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獲得高層次的文化熏陶和高雅的審美能力,這就是一種學習的超越和升華,正是圖書館文化“本土化”建設的本意和精髓。
學科館員的本質因素指信息的載體。學科館員應具有深厚的某學科專業知識,是該專業的行家里手,不僅要知道該專業時下的科研熱點和重點,而且要具有把握該科研點的發展動態的能力,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甚至要成為其領軍人物,可以調控該科研點的方向并且產生突破性成果?!皩τ谘芯啃突驅I高校來說,一般是教學與科研并重發展,這些類型的圖書館無論是用戶信息素質還是硬件環境方面都達到相當的水平,而館員的綜合素質差距成為制約其學科館員制度建立的關鍵因素,在職館員業務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相關專業人才的引進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盵4]信息環境的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是對圖書館人的新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是為了明天的現代化建設,而圖書館館員要具備信息素質則是為在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服務。因此,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是學科館員的最基本能力。而從實現信息向知識化轉化,知識向能力化轉化,能力向技術化轉化的不斷飛躍將是學科館員在本土化建設中要做的。
CIS的實質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其中行為識別BI有較強的影響力。圖書館服務也是圖書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圖書館工作質量的主要窗口。而學科館員作為圖書館服務的中堅力量,其服務質量更要過硬。“圖書館工作的目的是在重視技術發展的同時,滿足用戶的知識需要、心理需要。同時,圖書館人的自身價值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和關注。”[5]面對高校重點學科的不同,也就是面對本校本土化建設的特點,學科館員在院系分布數量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工作。校內有的學科具有碩博士點授予權,而有的學科才擁有本科生;有的院系每年的科研項目達十幾個,科研經費上千萬,而有的院系科研項目基本為零,這些情況都是學科館員要考慮的因素。所以,這不僅是圖書館與院系相互間協調的問題,而且也是體現新形式下創建和諧校園的一次嘗試。
由于高校所處地域不同,高校外語系語言種類會出現多樣化,除英語外,會有其他小語種的不同,這樣就要求我們的學科館員要多懂一門外語,而且領導在安排工作時也要注意到這一點。因為現在好多高校都與國際高校有合作的科研項目,而同外國人搞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就要涵蓋全球,各種語言的資料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在將來的工作中會不斷出現,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學校的科研在一步步與國際接軌,而令人擔憂的是歷史對我們學科館員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這已經不是高學歷能解決的了,更多的是高能力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現在一些教授級的科研教師,他們當時學的外語是俄語、日語等小語種,現在國際規范論文是以英語為準,所以他們對學科館員的依賴會更大,故此對學科館員的外語水平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如果在民族院校,還會面臨國內小語種的使用,如藏語、蒙語等等,這主要是研究少數民族史涉及到的,這不僅對學科館員是嚴峻的挑戰,而且對圖書館的人員引進方面都是新的要求。
提高學科館員信息素質和服務水平,強化館員信息意識,完善引進信息素質人才機制,為圖書館提供多層次培訓等繼續教育的機會,培養館員終身學習習慣,以提高館員信息意識和各種信息技能。信息素質是信息社會中個體所具備的各種信息品質和能夠發現信息需求、查尋、分析判斷、加工、篩選、綜合利用、創造信息的各方面能力的總和,是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等多項基本素質的有機組合,主要內容基本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識是人文前提,信息知識是科學基礎,信息能力是科研保證,信息道德是人文準則。信息素質是一種跨科學和人文素質的綜合素質,也是圖書館本土化建設的基礎要求,對正在高校集中學習理論知識并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加強和提高信息素養學習很重要。
高校的本土化建設將是一種隱形而持久的戰略,所以對圖書館的要求會是動態而具靈活性的。之所以說是隱形的,是因為高校的本土化建設是在本地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既要保留傳統,又要有所創新,在短時間內不易清晰地體現出來而具有隱形性;本土化建設是與國際化相互聯系的,是一種現在進行時態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旦進入運行軌道就不可能說停就停止,那是種不負責任,浪費性的胡鬧,所以將會持久進行。所以圖書館人要不定時地外出學習、參觀、調研,以便迎接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重任。
綜上所述,在國際全球化的大形勢下,本土化在中國的發展也風生水起。高校圖書館從本土化的視角來檢視自我,建設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圖書館,建設國際化與本土化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將是一項艱巨而意義深遠的任務。然而,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還不完善,所以關注圖書館、關注學科館員、尤其要關注其本土化建設,這將是我們圖書館人今后重大的責任與義務。
[1]栗慧,何小萍.圖書館因社會責任而誕生、發展——責任驅動管理[J].圖書與情報,2006(3):1-5.
[2]黎鳴.情場化社會(《問人性》精縮版)[M].第 2版.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28,114.
[3]程亞男.圖書館服務的人文分析與批判——三論圖書館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6(3):11-13.
[4]蔡迎春.學科館員:期望與實踐的背離[J].圖書館建設,2005(3):40-42.
[5]湯亞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契合[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