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局 天津300456)
進入20世紀中期,各國政府依靠高新技術提高本國競爭力,紛紛加強對科技發展的宏觀指導和協調能力,出現了科技領導高層化的趨勢。美國1993年初即開始大幅度調整科技體系結構,并加強政府對科技體系的干預。1993年11月23日,克林頓簽署總統令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并親自擔任主席,同時還成立了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以協調所有聯邦機構在發展高新技術方面的工作,宏觀上掌握美國科技戰略,使政府計劃與工業需求對接。1994年8月,美國白宮發表了《為了國家利益發展科學》這一冷戰后重要的國家科學政策研究報告。這個報告提出了美國科技發展的5個主要目標:在科學知識前沿保持領先地位;加強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促進政府、工業和大學間的合作,以增加對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的投資,并有效利用物力、人力和財力資源;為21世紀造就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所有美國人的科技和文化素養。
在美國經濟重現昔日輝煌、西歐經濟也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日本卻出現了長期的經濟停滯。為了加快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轉變,日本1994年底設立了由首相親自領導的“高度信息化社會促進本部”,以領導和協調日本信息技術的開發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為改變信息化的落后面貌,1995年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推進高度信息通信社會的基本方針》,其主要內容是加快互聯網建設,普及移動電話等移動信息的末端設備,充分發揮電子信箱和個人網頁的作用。2000年7月,西方七國和俄羅斯參加的八國首腦會議在沖繩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IT產業的發展問題,發表了《實現全球信息化社會的沖繩憲章》,即所謂的《1T憲章》。以此為契機,日本政府于同年7月把內閣的《高度情報通信社會推進本部》改組為《IT戰略本部》,并成立了官民結合的咨詢機構——《IT戰略會議》;10月,又任命了統一協調各省廳IT政策的IT大臣。IT戰略本部和IT戰略會議圍繞IT立國,于同年11月提出了《IT國家基本戰略》。根據該基本戰略,日本在5年內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IT國家。屆時,所有國民都能充分利用IT,從而實現知識創造性社會。
一座科技工業園往往在起步、初創時依靠大學、科研機構的支撐進行運作,后來又逐漸變成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就是三方參與管理運行體制。科技工業園三元參與理論認為,大學-政府-企業之間的合作是當今經濟發展中最強有力的合作形式。科技工業園經過半個世紀,尤其近20年的發展與建設,積累了不少經驗。其大致情形是:以大學、科研機構為依托,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國際化為目標。從科學工業園的開發模式看,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市場導向型,特點是起步規模比較小,開發資本包括企業創業資本主要來自民間,如美國“硅谷”,1951年由斯坦福大學在校園內創辦,起步時面積只有0.2 km2;二是政府主導型,特點是有明確的規劃,開發面積較大,開發資本主要來自政府,園區發展處處體現政府意志,如日本筑波科學城。
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有產業優勢和市場前景的基礎研究開發工作,并努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如美國的科技政策特別強調加強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結合,并在國家選定的優先發展領域中加大投入。新加坡國家科技局為推動國家優先發展的9個高技術領域中的研究開發活動,設立了總額為20億新元的基金用于資助國家研究機構和大學進行研究、培訓人才、改善科研基礎設施,并通過制定一批專門計劃,為國家主要經濟活動領域的創新活動、為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提供較為充足的資金。新加坡的人均研究開發經費在亞洲始終處于領先地位。
為保障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對發展哪些技術進行選擇。因此,預測技術發展趨勢,選擇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至關重要。眾所周知由于“信息革命”受到美國政府特殊重視,它不僅對美國的經濟產生重要的推動力,而且對美國長時期保持超級大國的地位發揮了根本性作用。
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往往對設備要求高,投資成本大,風險高,且具有潛在的高額利潤,因此,只有政府才能為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投資,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組織有實力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完成這種研究開發工作,并使其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應用。促進科研與產業結合,是國家增強競爭實力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積極組織企業和大學、國家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的做法,己成為日本發展高技術產業的一種特有方式。據統計,1982—1992年,日本研制的新產品約70%是官產學聯合攻關的成果,而且這些成果迅速形成了產業規模。
當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與經濟國際化、全球化趨勢相結合而進行的,這意味著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本身就具有國際化、全球化的特性。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國際乃至全球范圍內利用和配置資源。科技活動的國際化、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信息社會的出現已經把世界組成了一個互相依賴的大系統。尤其目前世界各國都想在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時候,尋求國際合作伙伴己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同時,隨著高新技術開發向著投資高、規模大、風險多的方向發展,許多跨國公司也正在從單純的競爭戰略和孤軍作戰向國際合作的戰略轉變。通過建立各種戰略聯盟,以獲取各種所需技術、技能和其他有形無形資源,增強市場滲透力,建立全球性市場,分擔昂貴的研究開發費用,分散開發和經營風險,從而達到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高技術的發展,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發展軍工尖端技術。到60年代初,我國在與國防有關的幾乎所有領域內都接近了當時的世界水平,并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但我國工業總體基礎明顯落后,局限于軍工領域內的高技術產業十分薄弱,特別是“十年動亂”,使我國高技術產業受到嚴重干擾,發展勢頭減弱,以至在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的上一輪世界科技、經濟快速發展中,我國沒能跟上步伐,從而失去了一次寶貴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出現了新局面,連續20年保持了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國家組織實施的863、火炬、技改、產學研等計劃,為發展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創造了較好條件。2010年中國HPC TOP1OO(高性能計算百強)排行榜在京公布,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的改進型天河一號A(Tianhe-1A)穩居冠軍寶座,己經成為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2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未來我們將認真研究、摸索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方法,為使我國在本世紀實現科技大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