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張青 (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天津300074)
科技創新平臺是具有提供科研基礎條件、設計重大創新課題、承擔科技攻關任務、實施科技成果推廣、服務廣大企業、鍛煉培養創新人才等功能的重要創新載體。[1]
科技創新平臺主要由研發和實驗平臺、產業化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三大子平臺組成,其中研發和實驗平臺包括了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產業化平臺包括了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產業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包括了生產力促進中心、行業檢測服務機構、技術轉移交易機構等。
2.1.1 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從1988年啟動重點實驗室建設,到2010年已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38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69個。
①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組建時間分析,1988—1995年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密集期,共有5個重點實驗室在這一階段建立,此后一直到2010年才組建了第6個;從依托單位分析,高等院校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依托單位,6個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中有4個為大學,1個為科研機構,1個為企業;從所屬領域分析,2個屬于生物醫藥領域,2個屬于化工領域,2個屬于裝備制造領域。
②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從組建時間分析,以2007年組建的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個數最多,達到了8個,其次是2009年共組建了6個,2004和2008年組建的個數為5個;從依托單位分析,有29個重點實驗室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依托科研機構建立的有7個,依托企業建立的共有2個;從所屬領域分析,生物醫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共有11個,新材料領域共有6個,電子信息領域有4個,環保領域有4個,其他重點實驗室則分布在裝備制造、新能源、農業、交通、建筑等領域。
③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從組建時間分析,69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分別在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建立,其中2003年有37個,2007年有20個,2009年有12個;從依托單位分析,有58個重點實驗室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有8個是依托科研機構建立的,有3個是依托企業建立的;從所屬領域分析,生物醫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共有23個,電子信息領域共有8個,新材料領域共有6個,其余則分布在化工、裝備制造、環保等領域。
2.1.2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天津市自1994年啟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到2009年共有2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9個天津市工程中心,8個天津市研究中心。
①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組建時間分析,2006年組建的中心數最多,為6個,其次是2007年有5個,2005年以后組建的中心數為15個,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從依托單位分析,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中心共有15個,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中心有10個,有1個中心是依托企業建立;從所屬領域分析,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心有4個,電子信息領域有3個,其他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環境保護、輕工紡織等領域。
②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都是2008年組建,依托單位都為科研機構,屬于石化和生物醫藥兩個領域。
③天津市工程中心。從組建時間分析,天津市工程中心的組建時間集中在2000—2008年期間,其中2006年組建的中心個數最多,有8個,其次是2000年組建了7個;從依托單位分析,企業成為重要依托單位,共有27個工程中心是依托企業而建立的,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各有1個;從所屬領域分析,有10個中心屬于裝備制造領域,有6個中心屬于農業領域,生物醫藥領域有3個,其余分布在環保、新材料、海洋、輕紡等領域。
④天津市研究中心。從組建時間分析,8個研究中心的組建時間集中在1999—2005年,1999年組建1個,2000年組建3個,2001年組建2個,2002年組建1個,2005年組建1個;從依托單位分析,有3個中心是依托企業組建的,有2個是依托高等院校組建的,有1個是依托科研院所組建的,此外,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組建的中心有1個,還有1個是由高等院校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從所屬領域分析,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的有4個,電子信息領域的有2個,此外,農業和新能源領域的各1個。
2.1.3 企業技術中心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66家,主要分布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輕工紡織等天津市優勢支柱領域。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有11個國家級科技產業化基地,分別屬于軟件、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農業、新材料等領域。
截至2009年,天津市共建有28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其中有4個是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包括區域性和專業性兩種,天津市的生產力促進中心中有8個是為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區域性中心,有20個是專門為特色產業提供專項服務的專業性中心,涵蓋了裝備制造、輕工紡織、航空航天、紡織、環保等領域。
總體來看,天津市科技創新平臺總量相對較少,且建設速度較慢。全國25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天津市僅占6個,而且從1996—2009年這一階段都沒有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轉移交易平臺、行業檢測服務平臺、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還較少,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科技創新平臺在優勢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上存在缺失。[2]生物醫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最多,而為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服務的創新平臺數量較少,難以滿足天津市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提升產業結構的需求。
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和解決產業發展核心、關鍵技術的能力還需培育,企業技術中心主要以為本企業服務為主,缺乏為其他企業和整個產業服務的意識,行業檢測機構的公信力和國際競爭力較弱,科技信息服務機構的信息量有限,普遍缺乏個性化服務。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面向產業需求,規劃布局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重點建設研發和實驗平臺、產業化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4.1.1 重點實驗室 加強對已建設的重點實驗室的能力建設,支持其承擔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提升研究水平和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能力;以天津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依托,規劃建設引領未來發展需要的重點實驗室,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循環經濟、裝備制造等領域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
4.1.2 企業技術中心 加大對已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扶持力度,引導其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隊伍、運行機制的建設完善;建立健全行業龍頭企業技術中心開展面向行業或區域經濟的技術服務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技術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擴散、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成果轉讓、專利利用和信息服務等中介服務;對未建立國家級、市級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重點企業,支持其提升研發能力,達到國家、市級認定標準。
4.2.1 科技企業孵化器 加快在產業聚集區建立專業孵化器,并以孵化器為核心,吸納各類投資、擔保、生產力促進中心組成孵化網絡,共同為企業服務。重點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建立若干孵化器。
4.2.2 科技園區 加強對各類科技園的管理和引導,不斷優化區內發展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并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建立新的科技園區。
4.3.1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充分發揮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對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在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農業、環保等領域新建一批工程中心。
4.3.2 行業公共技術平臺 依托行業協會建立行業公共技術平臺,充分發揮平臺在技術研究、產品檢測、人才培訓、技術標準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實現服務的專業化、平臺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提高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4.3.3 專業技術服務平臺 結合天津市“十二五”工業和相關產業規劃,在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軟件測試、IC設計、汽車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物聯網等領域建設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配套的專業設備、設施服務。
4.3.4 檢驗檢測服務平臺 引進和新建測試、認證、培訓、咨詢等各類服務平臺,為政府監管、宏觀調控、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提供技術支撐,為企業產業研發過程提供檢測技術服務。
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平臺資源整合共享中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作用,成立專門部門對平臺建設進行總體協調、統籌規劃;成立專家顧問組,參與平臺建設項目的論證、咨詢及管理辦法的擬定;成立評估檢測機構,加強對平臺建設的科學決策和監督管理。
修改和完善現有的與平臺建設、運行和管理相關的法規、規章,注重平臺建設的政策法規與其他政策法規的配套與銜接;[3]根據平臺建設的共性問題,從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績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相應政策;針對不同創新平臺的特點,研究制訂相應的法規、規章,營造平臺健康運行和穩定發展的制度環境。
建立開放化、多元化投資機制。增加政府對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并保證投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鼓勵多方投資,建立和完善投融資激勵機制,運用市場力量吸引社會團體、企業、個人以及國內外投資者參與平臺建設,逐步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的開放式、多元化投入格局。[4]
構建合理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加強對平臺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培養一支專業化、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從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工作;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專業技術人員評價體系,吸引和穩定人才支撐隊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聯系,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基礎數據、科技信息、科技設施等可共享資源,學習國內外成熟的管理制度及規范標準,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平臺的服務質量。引導與支持科技平臺建設單位、專家參加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掌握國際科技發展的動態和趨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擴大國際影響。加強與國內發達地區在科技平臺建設方面的合作與協調,鼓勵平臺建設單位與國內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網絡化共享平臺。積極爭取依托平臺建設單位主辦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和設立國際國內學術組織,鼓勵平臺建設專家在國際國內學術機構中任職。■
[1]俞志華,戚鉅岳,王桂良.對我省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技,2006(4):6.
[2]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2010) [EB/OL].2009-12-30. http://www.szsitic.gov.cn/Index17/249.shtml.
[3]重慶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原始性創新能力問題研究[EB/OL].2009-5-10.http://www.ssfcn.com.
[4]河北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發展規劃研究[EB/OL].http://hbsc.heinfo.gov.cn/Content.aspx?PId=20050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