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有 (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 天津300042)
據2011年5月在深圳舉辦的第七屆文博會數字出版高端論壇發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數字出版總產值突破1 000億元大關,連續5年增幅接近和超過50%。數字出版當之無愧地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11年4月20日正式頒布的《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5年我國數字出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目標,力爭到“十二五”末期,數字出版總產值達到新聞出版總產值的25%,在全國形成10家左右年產值超百億元的國家產業數字基地和產業園區,建成5~8家書報刊和音像電子出版物的海量平臺,形成20家左右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數字出版骨干企業。
在第七屆文博會數字出版高端論壇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指出:“數字出版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推動新聞出版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的必然選擇,數字化必然成為出版業的核心和重點,新聞出版人應該以強烈的使命感、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放的眼光投入到洪流中來,加快發展、迎接挑戰?!?/p>
毫無疑問,出版的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整個出版業的內部結構也在進行著不斷調整。數字出版在內容組織、生產流程、產品形態、傳播渠道和市場營銷等方面與傳統出版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出版行業中,編輯作為出版機構的核心人才,怎樣擺脫思維定式和常年習慣,如何應對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是急需解決的新課題。
數字出版作為紐帶將IT業和出版部門、教育機構、圖書館等多個行業聯系起來,在產品形態、出版流程、市場營銷、銷售渠道等方面與傳統出版大不相同。數字出版對出版編輯的知識結構和編輯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必然選擇。而傳統出版單位目前的人才結構中,既懂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又熟悉出版業務,并具備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數字出版編輯可謂鳳毛麟角。
與傳統出版的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審讀校對、印刷發行等工作流程不同,數字出版歷經前期策劃、立項、需求分析、設計實現、數據處理、系統測試、試運行、正式上線運行、后期維護等幾個階段,編輯的工作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出版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編輯和工作人員協作完成。數字出版編輯在出版產品的形成中,要承擔起多項職能,一個編輯的工作往往要貫穿產品研發的全過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為數字出版提供了新的技術條件,既為出版編輯的工作帶來積極效應,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數字出版活動中擔當重要角色的編輯主體,面臨著比傳統出版工作更大的挑戰,因此,編輯主體必須跟隨著數字出版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勝任數字出版時代的編輯工作。
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舉足輕重的作用得以充分體現:運用恰當的編輯符號,借助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各類精神文化產品進行選擇,體現出編輯主體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形成溝通的紐帶,體現出編輯主體的中介作用;協調個人創見加以組構使之符合流通傳播要求與社會科學文化取向,體現出編輯主體的橋梁作用。在數字出版工作中編輯主體的作用更加廣泛,對意識和能力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意識方面,編輯主體要具有創新意識、互動意識、求知意識和現代化意識。
創新意識是出版編輯永恒的主題,貫穿于一切工作之中,是出版質量不斷提高的內在動力。編輯工作是一種充滿創造性思維的腦力勞動,創新是每個編輯孜孜追求的目標。創新意識滲透在選題策劃、組織稿件、修改稿件以及內容的架構、圖書的裝幀設計等各個環節。數字出版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意空間,要求編輯具有更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內在沖動。
互動意識在傳統出版工作中也有所體現,但更多局限于編輯主體與作者之間的互動。而在數字化出版編輯中,編輯主體除了要與作者繼續保持更加密切的溝通外,還要盡最大努力與讀者保持頻繁的互動。只有如此,數字出版的優勢才可能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求知意識是編輯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對新知識的渴求,對新領域的探索必將推動編輯主體不斷積累、傳播先進的技術和文化。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今天的高科技必將成為明日黃花。在數字出版工作中,數字編輯更應時時樹立現代化意識,不斷追蹤新技術、掌握新技術。
在能力方面,編輯主體要具有學習能力、鑒別能力、運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編輯主體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應對數字出版的新挑戰。新時代的出版物既要保持學術上的領先性、開拓性,還要更加時尚、更加貼近生活?;ヂ摼W的普及使得信息渠道更加豐富,也使得信息內容更加龐雜。編輯在數字出版工作中,對信息的鑒別需要更加精心,必須運用知識儲備對信息做出正確的鑒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數字編輯是復合型人才,數字出版的形式層出不窮,編輯主體必須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掌握多種現代化技術,才能勝任此工作。編輯社會活動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各個工作環節的成效,數字出版時代需要編輯主體扮演更加活躍的角色。
2011年3月15日,包括賈平凹、韓寒、李承鵬、當年明月、郭敬明在內的50名作家聯袂聲討百度文庫侵犯作家版權,知名網絡作家慕容雪村執筆撰寫《三一五中國作家討百度書》。文中指出:“百度文庫收錄了我們幾乎全部的作品,并對用戶免費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閱讀,但它卻沒有取得我們任何人的授權?!?月22日,由英國出版商協會和中國版權協會主辦的“數字出版時代的版權保護——機遇與挑戰”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圍繞當前數字出版領域的版權保護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領域的版權問題便不斷凸顯。隨著數字出版的突飛猛進,盜版問題日益嚴重,被侵權作品呈幾何級數量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一千余家電子圖書網站中提供原創內容的網站僅占4.3%,即使是在一些著名網站,轉載沒有經過作者或出版社授權的行為也比比皆是,盜版已成為數字出版的頭號公敵。
版權維護是健康開展數字出版的基本保障。對外授權協作是數字出版業務的延伸,只有處理好版權維護,才能使數字出版健康有序地發展。不同于傳統出版的是數字出版的版權維護具有全流程的技術維護特征,需要作者、出版社、讀者、設備供給商、銷售商、技術供給商等環節共同協作。
數字出版編輯應遵守法律法規,樹立反盜維權意識,更要做好合法授權工作。在數字出版過程中,作者的著作權首先以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形式呈現,在進行數字出版的過程中,圖書編輯應該與作者充分溝通,妥善處理好相關作品的網絡傳播權等法律問題。一旦涉及作者讓渡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內的相關權利時,編輯需向作者明確讓渡權利后的現實利益和預期利益。在“全媒體”的趨勢下,更應對相關產品的權益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數字出版在為讀者帶來閱讀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數字出版編輯要提高鑒別力,把好審稿關,從源頭上杜絕網絡侵權、學術不端等行為的出現,切實維護出版界的良好聲譽。
傳統出版一貫堅持“以內容為主”的宗旨,期間也曾經奉行“以渠道為主”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而數字出版主張“運營至上”的原則。運營包含了內容、渠道、用戶、數據分析等各個部分,將版權、內容、產品、營銷和數據的管理整合為一條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隨著讀者群的細分,以相同內容、不同媒介、同步出版的全媒體出版和根據讀者需求提供個性化出版的定向營銷必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這些都要求數字編輯對讀者閱讀習慣進行細分,選擇最適合的平臺,對內容進行精確的投放。
相對于傳統出版,數字出版的最大優勢就是互動。大量的讀者希望成為作品的參與者,也許,未來的內容可能不僅由作者創造,而是由廣大的讀者一起創造。編輯的中介和紐帶作用變得不可或缺。這就要求編輯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從選題策劃開始,對圖書營銷有一個立體、多維化的思考,在塑造精品內容的同時,把圖書的營銷也推向重要位置。
與傳統出版營銷的真實、單向相比,數字出版營銷是虛擬、雙向互動的。對于數字出版的營銷,除了傳統的方式,還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搜索引擎、郵件、網站等;除了互聯網這個數字化的營銷手段,還應該有一種開放的思路。
數字出版是出版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已經成為出版業發展的方向和潮流,也是我國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唯一選擇。編輯作為出版機構的核心人才,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應當與時俱進,順應潮流,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改造傳統的出版業。不斷擴展出版業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實現個性化出版、按需出版、即時出版、遠程出版和一種信息多種載體傳播的復合出版的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