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娟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 天津300070)
對于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來說,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而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出版”同樣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出版業快速發展,出版產品日益豐富,出版物市場實現了從“書荒”到“書海”的巨大變化。但是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出版產業發展向高層次遞進,出版產業發展呈現新的態勢,出版形態混業經營的趨勢更加明顯,數字出版、在線出版、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的蓬勃發展,使出版的載體形式、傳播方式、運營模式、生產流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回顧出版的歷史:從最早的個人出版雛形逐步過渡到因需出版,再過渡到學術期刊的出版,然后到一般圖書的出版,傳統出版業的發展過程歷時很長。然而數字出版自20世紀末發端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其勢頭直逼傳統出版業。因此理順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關系,對出版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數字出版模式是一種依托電子計算機以及因特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以電子閱讀器作為閱讀工具的出版模式,具有快捷、方便、經濟、環保的特點。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速度可用“超速發展”來形容,其覆蓋范圍之廣甚至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與傳統圖書相比,數字網絡出版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無紙化”,可節省資源、低碳環保;②無印刷、運輸、庫存等中間環節,節約各項成本,具有良好的運營模式;③突破了傳統的時間、空間概念,傳播廣、覆蓋率大;④實效性與互動性強,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能力強;⑤成為內容的集成平臺,真正做到所有的圖書都會有銷售。
這種新型的出版模式為解決傳統出版業中的庫存現象及開拓“年輕”讀者市場提供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對于那些市場發展前景不是十分明確的圖書來說,可以起到降低出版風險的目的。除此之外,也給那些由于需求量較小而不可能再次印刷的書籍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此外,我國傳統出版行業由于受到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其他生產型行業比較而言存在著較大的欠缺,對于圖書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狀況的預測也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而數字出版則不涉及因圖書滯銷而有大量庫存的問題,以及因圖書暢銷而使盜版商盈利的問題,具有“先評價”的發展模式特點。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數字出版在對傳統出版產生沖擊的同時,在產業的運營模式方面也呈現出新的特點。數字出版產業具有“二象性”的特點,也就是既具有產品形態又具有媒體形態,其中產品形態的贏利模式又包含了有形的、離線的形態(諸如紙介質、光存儲、半導體存儲),以及無形的、在線的形態(諸如網站、手機、3G),而媒體形態則以廣告收入為主要贏利來源。數字出版作為發展之初的新興產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其產品特性和媒體特性,這兩者合理、有效結合的過程,也就是數字出版產業在運營中不斷獲利的過程。
未來,數字出版的發展必將經歷3個階段:①現階段仍以傳統出版為主,數字出版處于起步階段,這個階段必將歷時數年或更長;②數字出版經過若干年的發展,規模擴大,市場份額增加,與傳統出版并駕齊驅、平分秋色,這個階段也將持續若干年;③數字出版發展成熟,成為出版業的主流,傳統出版退居輔助的角色。
在數字出版剛出現時,傳統出版將其視為“洪水猛獸”,擔心在新的產業鏈里喪失主導地位,變成弱勢的內容提供商,認為雙方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但就在最近一年內,二者關系已由最初的對立走向“聯手”:傳統出版業成為數字出版業的內容提供商,而數字出版也已成為傳統出版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傳統紙介質出版與新興數字出版的互動融合,將促進出版產業升級,復合出版將成為出版新形態。
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今天純粹意義上的傳統出版已經不復存在,即使紙介質出版,其出版流程也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應用。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將不再有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劃分,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出版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數字出版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對傳統出版業造成直接威脅,此外期刊仍以紙質形式出版,電子書銷量有限,數字圖書版權流動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剛剛提上議事日程。然而,這并不能阻擋數字出版的高速發展,因此應積極探討傳統出版產業與數字出版產業的有機結合。
首先,作為內容提供商是傳統出版社走向數字出版的初級階段。在做好內容資源數字化工作的基礎上,通過與平臺運營商、電信運營商、硬件設備商等產業鏈其他環節合作,提供數字化內容,獲得收益分成,并積累寶貴的經驗。在進行僅提供內容的簡單合作后,由于傳統出版社借此積累了寶貴的合作經驗,在意識、資金、人才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內容提供方式,于是便產生了將自身對數字出版的理解轉化為特定產品或服務的要求,逐步由內容提供商模式向產品/服務提供商過渡。
就我國目前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數字出版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思想觀念的滯后導致了傳統出版業技術的落后:一方面出版編輯人員缺乏數字出版的業務技能;另一方面閱讀器、網上支付等網絡商業模式的運用還不夠成熟。這些問題將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得到解決。
總的來說,面對數字出版,我國傳統出版產業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和完善:①必須努力提高集約化程度,提高自身的競爭力;②必須著手啟動數字出版轉型;③基于自身情況選擇數字出版平臺,對于少數的大型出版社可建設自己的數字出版平臺,成為市場的完整主體,而大多數中小型出版社則主要實現上游的數字化,其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平臺;④政府在出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發揮重要作用;⑤制定數字化發展目標及行業標準,要合理確定大型數字出版和分銷平臺建設方案,合理分工,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讓紙質書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是不可能的,數字出版需要的是紙質書所缺乏的功能。”傳統形式上的紙質圖書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淡出人們視線的,整個出版行業的發展更是會長期的存在下去,其所改變的只不過是傳統出版行業向數字出版行業的轉變。這一轉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傳統出版行業只有樹立起正確的發展理念,積極接受這一發展趨勢,并積極采取措施融入到這一發展趨勢中來,加大行業內部人才的培養力度,逐漸形成一支既懂數字技術,又懂出版運行的編輯隊伍以及銷售隊伍,才能推動我國傳統出版行業同數字出版行業的互動發展。■
[1]祝興平.我國數字出版跨越式發展的瓶頸與短板[J].中國出版,2011(4):8-11.
[2]尚丹.數字出版大趨勢下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J].信息系統工程,2011(3):20-21.
[3]賀德方.數字出版時代的中國科技期刊業:挑戰與機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