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黑龍江省黑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黑龍江黑河 164300)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和兒童膳食結構的變化,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營養素的缺乏和部分營養過剩等問題雙重存在。兒童接受知識能力強,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營養健康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使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為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黑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學生營養日”活動期間,對本市某校400名4~6年級小學生開展營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黑河市某校400名4~6年級小學生。
在健康教育前對學齡兒童進行基線調查。基線調查后,按“學齡兒童實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對所有研究對象發放“兒童營養健康知識”手冊,在所調查的學校懸掛“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掛圖以及簡單易懂、易于接受的張貼畫,如“合理膳食、健康生活”、“營養缺乏與過剩的后果”和“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等;對學生進行營養基礎知識講座共約4學時,健康教育3個月后再次對該校部分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膳食指南、營養基礎知識、營養飲食行為以及對營養相關問題的態度等方面。對營養基礎知識各題記分:答對l題記1分,滿分22分。
使用SPSS13.0軟件包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各指標變化。
教育前全體學生平均分為9.5分,教育后平均分為18.2分,教育后,學齡兒童對營養基礎知識各題回答的正確率均明顯高于教育前,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教育前后學齡兒童營養相關問題的正向態度率存在明顯差異,教育后明顯高于教育前(P<0.01)。見表1。
(1)教育前學齡兒童經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為73.9%,而教育后經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為91.2%,教育后明顯高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教育前學齡兒童經常或每天飲用牛奶的比例為40.1%,而教育后經常或每天飲用牛奶的比例為65.3%,教育后明顯高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教育前后營養相關問題的正向態度率(%)
通過本次對黑河市某學校學齡兒童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學齡兒童在教育前對許多營養基礎知識有基本的了解,特別是“正確飲食習慣”、“引起肥胖的不良因素”等題目,答對率比較高。但對某些營養基礎知識的了解還不是很深入,并且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和觀念,答對率比較低。通過健康教育,“居民膳食寶塔內容”、“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等營養基礎知識的認識水平提高顯著(P<0.01),說明健康教育對學齡兒童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育前70%以上的學齡兒童愿意糾正自己的飲食習慣,近75%的學齡兒童愿意主動學習營養學知識,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掌握營養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但同時也存在錯誤的態度和認識,如大部分學生“認為早晨吃不吃影響不大”、“合理膳食很麻煩,難以長期堅持”等。教育后這些問題的正向態度率較教育前有明顯提高。
教育前73.9%的學齡兒童都有吃早餐的行為習慣,這說明家長、托幼機構保教人員、兒童保健工作者和學校教師比較重視培養兒童早餐行為習慣,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早餐選擇食物種類單一,質量還有待提高,飲用牛奶少等。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教育前,高達90.6%的學齡兒童早餐主要食用1~2類食物,食用3類食物的比例為8.5%,食用4類食物的比例僅為0.9%。教育后,學生飲食習慣有所改善,早餐食用種類明顯增加,教育后學齡兒童每天早餐食用3類食物和食用4類食物的比例分別為18.3%和2.1%。不過目前兒童飲用牛奶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原因是軟飲料的普及及種類的逐漸增多,這顯然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本次學齡兒童的健康教育,早餐經常或每天飲用牛奶的學齡兒童由教育前的40.1%提高到65.3%,增加明顯。
總之,營養健康教育對學齡兒童獲取營養基礎知識、形成良好的營養態度、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有積極的影響,在早餐、飲用牛奶等方面的行為有了較明顯的改善,說明此次營養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和借鑒。
[1] 石淑華. 兒童保健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9.
[2] 馬冠生. 兒童少年的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J]. 中國健康教育,2005,2l(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