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明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湖北隨州441300)
白內障是我國視力殘疾及失明的主要原因,白內障致盲約占中國盲人總數50%[1]。手術治療是目前白內障復明唯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對筆者所在單位眼科收治的白內障患者實施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6月~2010年9月在筆者所在單位眼科住院手術的白內障患者284例302眼,均符合白內障診斷標準[2]。排除角膜病變、青光眼視網膜病變及嚴重心肺疾病患者。白內障類型:外傷性4眼,先天性6眼,并發性67眼,老年性225眼;白內障核硬度:Ⅱ級核7眼、Ⅲ級核108眼、Ⅳ級核178眼、V級核9眼。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超乳組(142例147眼)和非超乳組(142例155眼),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前視力、白內障類型及核硬度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超乳組 術前1h使用復方托吡卡滴眼液散瞳,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在正上方角膜后反眉狀切開鞏膜5~6mm,晶狀體環行撕囊,水分離,使用Wave超聲乳化儀將核碎成小塊后乳化吸除,植入人工晶體于囊袋內。
1.2.2 非超乳組 術前1h使用復方托吡卡滴眼液散瞳,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以穹窿部為基底作結膜瓣,在正上方角膜后反眉狀切開鞏膜6~7mm,用隧道刀從切口分離鞏膜至透明角膜內1~1.5mm進入前房,采用環形撕囊行水分離,分核,注水圈匙挽核,吸干皮質,植入人工晶體于囊袋內。
兩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裸眼視力比較[n(%)]
超乳組角膜水腫35例,虹膜脫出5例,后囊破裂8例,后囊混濁5例;超乳組角膜水腫47例,虹膜脫出3例,后囊破裂11例,后囊混濁7例,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超聲乳化技術的不斷完善,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已成為現代白內障手術的主流。超聲乳化技術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視力恢復快、角膜散光程度輕等優點[3],但術中使用超聲能量過高則可引起角膜內皮細胞損傷等副效應,有研究表明,Ⅱ~Ⅲ級核最適合超聲乳化術,Ⅳ級及以上核需慎用[4]。在基層醫院,白內障大多為成熟期或過熟期,晶體核硬,且多為高齡患者,超聲乳化處理硬核易對角膜內皮及眼內組織造成損傷。同時該技術操作較為復雜,設備昂貴,手術成本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在基層的推廣。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是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進一步改進,對白內障的治療效果與超聲乳化術類似,同時可通過適當擴大切口或手法碎核等辦法,處理好各種硬度的晶體核,而不引起角膜內皮的損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d及1周超乳組裸眼視力≥0.5者顯著多于非超乳組(P<0.05),術后3個月裸眼視力≥0.5者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綜上所述,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具有切口小、手術時間短、密閉性好、無需縫線等特點,其效果足以與超聲乳化技術相媲美,且手術費用低,特別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 何守志. 21世紀白內障復明工作面臨挑戰[J]. 中華眼科雜志,2001,37(5):321-324.
[2] 李鳳鳴. 眼科全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547-1550.
[3] 林松,張繁友,鄒吉新. 雙線性技術在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3):271.
[4] 馬雪英,田克武,李凌. 白內障超聲乳化并人工晶體植入臨床分析[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4,26(8):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