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艷,原明風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河南鶴壁458030)
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研究
張淑艷,原明風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河南鶴壁458030)
目的評價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人健康行為的影響。方法對轄區老年人進行為期1年的社區護理干預,以訪視和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向轄區60歲以上的老年居民發放《老年人遵醫行為調查表》、《老年人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表》和《轄區老年人對社區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收集干預前后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社區護理干預后老年人的遵醫行為情況有所改善、其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對社區護理工作滿意度均有所提高(P<0.05)。結論社區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遵醫行為、提高其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對社區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有助于其健康行為的建立。
社區護理干預;老年人;生存質量
社區護理干預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1],應運用人文化的整體護理方法,面向社區和健康人群,從對疾病的治療到對疾病的預防,由對患者的個體護理到對所有社會人群的護理,向社區居民普及心腦血管等老年疾病的防治知識,開展對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對比研究,全面落實科學化、專業化、個性化的護理管理,幫助老年人建立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現探討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人生活習慣、疾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影響,旨在不斷探索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方法,為養老方式的多樣化提供實施依據。
1.1 對象
鶴壁市淇濱區下屬5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已建立健康檔案的60歲以上老年人共728人。接受調查者160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93人,年齡60~89(73.37±3.32)歲;文化程度:大專2人,中專8人,初中39人,小學及以下111人;所換疾病情況:需長期用藥物控制各種慢性病的老年人126人,占78.75%,其中,患高血壓的有27人,占16.88%,患冠心病的有29人,占18.13%,患腦卒中后遺癥的有7人,占4.38%,患糖尿病的有23人,占14.38%,患慢性支氣管炎的有10人,占6.25%;曾患腫瘤的有18人,占11.25%;患其他疾病的有12人,占7.50%。
1.2 方法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 H O Q O L~100)對每位老年人在入住前、入住3個月時、入住6個月時分別作生存質量評估,然后進行前后自身對照。生存質量評估采用W H 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涉及身(身體機能)、心(心理感受)、社(社會交往)、靈(生命價值、意義)4個維度100個條目。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健康狀況的自我感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信、自尊程度,家庭、社會支持、利用度,對生存環境、安全保障、經濟狀況的滿意度等。對選項分別賦予1分、2分、3分、4分、5分。最低分為100分,最高分為500分[2],得分越低,說明其生存質量越高。
1.3 統計分析方法
對所收集的資料,建立數據庫,并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學檢驗。
根據整體護理程序,責任護士對老年人進行生存質量評估,根據評估表,在充分尊重老年人及其家屬意愿的前提下,結合老年人平時的生活習慣,制訂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個性化的健康促進與健康維護計劃,下達護囑,由責任護士具體組織實施并記錄簽字。與醫院整體護理不同的是,由于社區針對的多為慢性病穩定期的老年人,有關治療護理的護囑只占少部分,更多的是涉及社會、心理、宗教、文化、娛樂、康復等多方面的護理內容。
2.1 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
社區護士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進行入戶或電話訪問宣教,編寫健康教育手冊,提倡老年人戒煙、戒酒、低鹽飲食、控制體重和適當運動,幫助老年人盡快掌握自我保健相關知識。
2.2 進行體格檢查
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每月1次上門進行用藥指導及體格檢查,為老年人免費測量血壓、體重、尿糖或末梢血糖等,按照老年人個體情況制訂個案治療護理措施,隨時對要求提供上門服務的老年人入戶進行治療護理指導,每年組織老年人到醫院進行1次全面體格檢查。
2.3 康復指導訓練
依據每位老年人的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并負責實施,實現慢性病減輕癥狀以至逐漸康復、健康者維持和促進健康的目標。如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指導其家屬對老年人按摩相關部位,幫助老年人進行肢體活動等康復鍛煉。
2.4 生活照料
協助老年人充分利用輔助工具、設施,以提高其自理能力,使其過正常人或接近正常人、有質量的老年生活。在飲食上鼓勵老年人少食多餐,注意營養素的補充[3]。
2.5 精神慰藉
在老年人感到孤獨寂寞時,護士運用心理學技巧與他們聊天,讓他們傾訴、發泄苦悶。動員老年人的家屬和鄰居關愛老年人,加強對老年人的照顧,告知他們有益的社會活動、愉快的心理狀態及寬松的人際關系能增進老年人健康,而負面情緒易加重或誘發疾病[4]。
2.6 文體活動
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選擇力所能及的活動,如徒手操、扭秧歌、唱歌、做手工、觀看老年模特隊表演、逛公園等。
2.7 健康的文化、宗教活動
如為信奉佛教、基督教的老年人從網上下載有關信息;為不能閱讀者讀報。每月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對整個計劃進行一次點評;向老年人及其家屬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目的是不斷總結、反饋,提高護理水平[5]。
采用自行設計的《老年人遵醫行為調查表》、《老年人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表》和《轄區老年人對社區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經專家審核效度為0.85,對20人進行預試驗時,其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8。問卷以簡明的指導語說明調查目的及填寫要求。《老年人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表》以老年人答卷評分>80分為良好,60~80分為一般,<60分為較差的標準進行評分。2006年4月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轄區內60歲以上聽力正常、能夠溝通交流的老年人進行入戶調查,由社區護士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200份,當場收回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89.00%;2007年7月在進行社區護理干預1年多后采用相同問卷對以上相同人群進行入戶調查,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4.1 社區護理干預改善了老年人的遵醫行為
由于社區護士主動入戶為老年人進行體格檢查,對發現的健康問題進行及時處理或有針對性地指導,特別重視對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的護理,以高血壓病防治為例,社區護士在積極治療高血壓患者的同時督促落實一些相關預防措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安寧美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殘疾[6]”。護理的根本理念是“為人類健康的生活而實施的照顧”,社區護士開展有計劃地護理干預正是在履行其“預防疾病、維持生命、減輕痛苦、促進健康”的專業職責,幫助老年人增加疾病預防知識,改變老年人在身體保健中長期的被動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老年人的遵醫自覺性,改善其心理素質,最終提高轄區居民的健康水平。
4.2 社區護理干預有助于老年人建立健康行為,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健康知識知曉率
部分老年人在社區護理干預前,食鹽攝入量超標,社區護士給老年人講解了高鹽飲食易導致高血壓和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等知識,通過反復宣傳、教育,使大部分家庭和個人已逐漸接受盡量不吃咸菜、炒菜時減少放鹽量的建議[7],特別是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指導他們進行適合自己病情的運動療法和飲食療法,從而促進其健康行為的建立。
4.3 加強老年護理學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老年護理需要綜合運用一般護理學、老化和老年問題的專門知識。護理專業學生在接受通科護理專業教育時,應普遍接受老年護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工作中我們日益感到人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知識的匱乏,這需要護理專業學生在繼續教育中不斷補充。
[1]王湘,鄧瑞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模式的國內外比較及其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44~46.
[2]李魯.社會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3]李賢,金靜維,牛占從,等.時間護理對老年患者護理質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0,5(14):1578~1579.
[4]彭惠仙.社區護理管理模式探討[J].護理管理雜志,2002,2(6):52~53.
[5]王永利,趙民英,程宇蘭,等.三級醫院對養老機構實施護理業務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B):64.
[6]陳愛萍,褚德發,王小男,等.住院高血壓患者遵醫用藥和生活方式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60~662.
[7]馬冠生,周琴,李艷平,等.中國居民食鹽消費情況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4:235~236.
R95
B
1671-1246(2011)04-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