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聰,肖繼才
(曲靖市麒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曲靖 655000)
疾病預防控制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流行,有效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疾病預防控制事業,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事關人民生命與健康的事業。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科學發展的決策中,都應十分重視和關注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發展,把科學地認識和發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當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于思考。
疾病預防控制事業,是影響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公共衛生事業,它雖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它卻從多方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勞動者是發展經濟的首要因素,而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鄧小平在二十多年前就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1]”。勞動者的健康素質,是其整體素質最重要的部分,疾病預防控制事業,是保護勞動者健康的事業,其發展狀況的好壞,決定著人們健康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如果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發展滯后,傳染病、慢性病等一系列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廣大人民群眾和勞動者的健康就得不到有效保障,發展經濟的主要因素就會受到損害,經濟的發展必然受到嚴重的不利影響。另外,疾病的流行,特別是傳染病的流行,除了直接危害社會勞動生產力外,還會造成旅游業、服務業等多種行業的蕭條,導致預防費用和醫療費用的大幅度增加,“非典”的流行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當年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危害,我們仍然記憶猶新。就曲靖市麒麟區而言,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雖然麒麟區并未發現一例病例,但全區投入防治“非典”的經費仍達800多萬元,如果有病例發生,還將增加多少都未可預測;僅一個艾滋病,國家每年都要投入數以十億計的防治經費,麒麟區除項目經費外,每年區政府還要投入30多萬元艾滋病防治專項經費都還是難以應對。因此可以看出,疾病預防事業控制的成功與否,無論就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而言,對其經濟發展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自古至今,從中到外,任何一個時代和任何一個社會,疾病的流行與泛濫,都會對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造成嚴重的影響。歷史上鼠疫、霍亂、天花、麻疹、血吸蟲病乃至流感等疾病給社會安寧與和諧造成的危害不可勝數。每一次戰爭或自然災害引發的疾病流行帶來的社會危害,往往比戰爭或自然災害本身造成的危害還要嚴重,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導致了兩千多萬人的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還多。艾滋病使非洲一些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從60多歲下降到40多歲,一位非洲國家的總統曾經哀嘆,艾滋病有可能使他們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直到現在,艾滋病給社會人群帶來的心理不安都難于言表,普通人群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排斥仍然是社會人群和諧相處的一大障礙;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家庭,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比一般家庭要低得多。“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除了導致經濟損失外,其引起的社會人群心理恐慌、學校停課等,都打破了社會的安寧與和諧。對于家庭而言,疾病還是貧困的重要原因,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曾經做過調查,我國的貧困人口,有一半是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
當年“非典”的發生和流行,一度時期曾成為國家危機,給社會造成嚴重恐慌,對社會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只是有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沉著應對、正確處置,才及時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更大規模的流行,避免了更大災難的發生。此次危機事件使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認識了疾病預防控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認識了“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錦濤主席曾經說過:“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二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提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2]。”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國家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中,十分重視疾病預防控制,對公共衛生事業加大了投入。除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型合作醫療,解決農村治病難的同時,又推出了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用于防病事業,以2009年為例,這兩個項目國家和省在麒麟區的投入就近千萬元,真正落實了“預防為主”的疾病預防控制方針。
疾病預防控制事業能從多方面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應關注和重視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發展,但要能有效地推動該事業的快速發展,首先應該正確認識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現狀。
目前,麒麟區區、鄉、村三級防保網基本健全。區級有麒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全區的專業技術指導中心。該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來,由于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一直處于人員、經費和設備不足,以及人員老化、設備陳舊的狀況,麒麟區疾病預防控制的綜合實力,曾出現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尤其是業務用房和設備配置在全市排名靠后。這種情況引起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加大了投入力度,自 2007年以來累計撥110萬元設備購置費,中心又自籌經費80余萬元,購置了原子吸收儀、氣相色譜質譜聯機儀、500毫安X光機、心電圖、B超、肺功能測定器、聽力測定器等設備,這些設備的購置,徹底改變了設備落后的狀況。同時又分配和調入了一批大學畢業生和專業骨干,補滿了現有編制,中心又利用送出去和請進來的不同方式,對職工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使全體職工的技術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在全市同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家通過了實驗室計量認證和資質認定,并經過相關部門的考核,通過了職業病體檢資格認證,在 2007年拿到了職業病體檢資格證,并組織實施了職業病體檢工作,進一步拓展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新領域。
各鄉、鎮衛生院和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都設有防保組承擔轄區內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村級有衛生所或社區衛生服務站承擔防疫保健任務。區、鄉、村三級共同努力,較好地開展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使麒麟區多年來未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也未發生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新的疾病流行趨勢的不斷變化,以及國家對人民生命與健康的更加重視,現代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質量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工作范圍和工作量比上世紀擴大了數倍。如艾滋病防治,原來只停留在宣傳防治知識層面,自2004年以來已發展到監測、治療和管理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幅增加;計劃免疫原來只接種4種疫苗,現在擴大到14種;死因監測過去未開展,現在要進行全面監測;慢性病、重癥精神病以前未納入管理,現在要求全面管理等。以上這些新項目、新工作的開展,無論從數量和質量要求比以前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麒麟區的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雖然有了較好的基礎,但仍不能適應現實工作的需求。首先是人員編制不足,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而言,僅有在編人員47人,而且由于縮編,已超編3 人,每萬人口疾控人員不到0.7人,而云南省多數區、縣在1.3人以上,部分達到每萬人口3人以上疾控人員,最高的達到每萬人口12.6人;鄉、村兩級醫療衛生人員絕大多數用于醫療,用于公共衛生及疾病預防控制的人員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現實工作的需要。其次是業務用房緊張,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初篩實驗室的建設,就沒有房屋可用,后來經區衛生局協調,借用了衛生監督局的幾間辦公室進行改造,由于面積不夠,省、市級多次檢查督導都認為不符合標準,而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等尚無業務用房。再就是公共衛生投入不足,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職責和職能,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工作運行經費需財政承擔,但多年來區財政僅承擔了在職在編人員工資、人頭辦公費及少量傳染病控制專項經費,對公共衛生檢驗監測、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等經費無專項安排。這些現實狀況,嚴重地制約著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和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全面發展。
面對麒麟區尚不適應現代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需求的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現狀,必須認真思考科學發展區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問題。結合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實際需要,科學發展區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當前應著重解決以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自古就有“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防病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后,衛生工作方針雖然有幾次變化,但“預防為主”始終是衛生工作方針的重點。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1952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又將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確定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中國衛生發展綱要(1991-2000)》確定我國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為:“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并重,為人民健康服務”;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是: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由此可見,“預防為主”是我國一貫的衛生工作方針,要科學發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各級行政領導和衛生主管部門,在制定當地衛生政策,配置衛生人、財、物力資源和領導實施衛生工作時,都要切實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而避免重醫輕防的現實發生。
目前,區、鄉兩級工作人員不足,是影響全區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發展的首要問題,按現有人員,要承擔現實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任務,確實勉為其難。因此,當務之急要解決人員編制,充實區、鄉兩級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而言,在曲靖市,防疫站與健康教育所就共有人員98人,1萬人口約有1名疾控人員。現在,隨著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要求的全面提高,1萬人口至少應大以1名以上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至少應該增編到70人以上(總人口還沒有麒麟區多的大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現有編制為 85人)。鄉、鎮衛生院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至少應有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人員6人~8人。這樣才能基本完成現有工作任務。
面對麒麟區現在面臨的人員不足等問題,進行疾病預防控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議實施區、鄉(鎮)疾病預防控制一體化管理,即:把鄉、鎮衛生院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工作和衛生工作分開,設鄉鎮醫院和鄉鎮公共衛生工作站,把現衛生院領取防保工資(全額工資)的人員數作為衛生工作站的人員基數,人員基數少的增加到 6人~8人,成立公共衛生工作站,專門承擔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工作。在管理上,實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一體化管理,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與各鄉、鎮公共衛生工作站的人員統一調配使用,工作任務統一安排。這樣,既可解決現有疾病預防控制人員不足的問題,又可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質量。
在麒麟區的《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中,就確立要建設公共衛生應急中心,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建公共衛生應急中心的跡象。為切實解決公共衛生業務用房及設備不足的問題,建議繼續將建設公共衛生應急中心納入麒麟區《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建設起麒麟區公共衛生應急中心,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疾病預防控制事業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求。并在財政預算中,適當安排運轉經費及公共衛生服務成本費。
如果以上問題得以逐步解決,相信麒麟區的疾病預防控制事業,一定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為保護麒麟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更好地貢獻。
[1]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20.
[2]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十六大以來重要文選選編(上),2004:84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