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梅 卜淑娟
(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廣東湛江524001)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取決于能否早期、主動的術后康復鍛煉。由于患者第一次手術就有較大創傷經歷而對人工全髖關節的翻修手術心理壓力較大,術后產生抑郁焦慮癥狀后很難與護士主動配合地進行康復訓練。抗抑郁護理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減輕抑郁情況[1]。為此,筆者對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后患者進行鎮痛、音樂護理、功能鍛煉等抗抑郁護理措施,效果理想,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7月在我科行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的患者24例。排除標準:有精神疾患或語言障礙不能完成手術后調查者;有嚴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病變者;有肝臟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有中樞和外周性神經肌肉缺陷不能順利完成康復計劃者。男13例,女11例,年齡48~80歲,平均(60.43±15.09)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6例和對照組8例。
1.2 術前術后的抑郁評分 術前、術后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進行抑郁情況評定。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抗抑郁護理。
1.3 抗抑郁護理方法
1.3.1 術前健康教育 (1)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術前耐受疼痛的教育[2]、手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同時對其家屬進行相應的宣教,使其在手術后康復鍛煉和疼痛治療方面給予患者一定的協助;(2)兩組患者術后均行控制鎮痛措施,硬膜外鎮痛及口服鎮痛藥; (3)音樂護理:患者手術結束送回病房后,連接M3046A多功能檢測儀,檢測心電圖、SpO2和無創傷血壓,常規吸氧。觀察組患者床邊滾動播放柔和的MP3音樂,以10~30分貝的音量為宜,節律60~70拍/min,2次/d,至14 d;對照組不播放音樂; (4)康復訓練方法:麻醉清醒后即指導做踝泵訓練, 5 min/次,4~6次/d。術后第1天進行下列康復鍛煉:骨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大于300次/d;患肢重力訓練,患者坐于床沿,借助重力使膝關節自然下垂,再由護士輔助伸直,30 min/次,2次/d。術后第2天:患者坐于床沿,雙膝關節自然下垂,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以健肢帶動患肢,膝關節主動伸屈訓練, 30 min/次,2次/d。術后第3天:主動直腿抬高練習,仰臥位,盡可能伸直膝關節,直腿抬起至足跟距離床面 15 cm處,保持 5 s后放下,此為 1次, 5次/組,1~2組/d;扶助行器在保護下短距離行走。術后1~2周:抗重力伸髖鍛煉,開始靜蹲訓練,每次2 min,間隔5 s,5次/組,2組/d。
1.3.2 觀察指標 (1)術前術后抑郁情況比較:術后靜息及活動時疼痛并發癥的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以0~10分計量疼痛程度,以VAS評分尺為評分工具,由患者進行評分。于術后2、6、12、24、48、72 h患者靜息時及術后24、48、72 h活動關節時進行VAS評分;(2)術后配合活動髖關節度:分別于術后24、48、72 h及1、2、4周測量患者主動髖關節屈伸活動范圍;(3)康復方案完成情況:術后4周時對患者的康復計劃完成情況進行評定,完成康復方案的 95%以上為圓滿完成, 75%~94%為基本完成,74%以下為未完成。術后4周患者對自己的康復效果進行滿意度評分,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4個級別。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各時間點擊量參數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抑郁情況(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SDS、SAS評分結果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SDS、SAS評分結果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SDS評分術前 術后2周SAS評分術前 術后2周觀察組 16 54.5±8.7 43.3±8.2*# 47.4±8.3 38.0±7.4*#對照組 8 53.0±8.6 49.7±8.6 50.1±1.3 45.4±7.2
2.2 術后髖關節主動活動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髖關節主、被動活動度(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髖關節主、被動活動度(s)
組別 例數 項目 術后時間(d) 2 4 8 16 48觀察組 16 主動活動 53.28±7.40 65.00±7.86 73.67±11.87 91.31±9.77 102.20±12.00對照組 8 主動活動 40.45±4.70 50.13±5.99 60.75±9.30 78.03±9.66 89.20±9.65
2.3 術后康復方案的完成情況及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康復方案圓滿完成、基本完成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χ2=11.04,P=0.012)。觀察組對康復效果評價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者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χ2=9.45,P=0.009)。
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患者,因上次手術創傷及并發癥的影響,在心理上對本次手術的信任度差,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焦慮抑郁癥狀。任何一種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措施均可以抗抑郁,包括疼痛耐受的教育、音樂護理及各種康復活動等,從而減輕抑郁的發生。疼痛是組織損傷后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2],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個生命體征。對于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患者,術后必須有效的鎮痛,才能減輕疼痛引起的心理壓力,順利完成康復計劃,最終保證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獲得理想的手術效果。音樂護理有良好的減輕心理壓力及抗抑郁作用。播放音樂主要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來對抗疼痛刺激和心理壓力。Leardi等[3]認為,音樂主要是通過一氧化氮(NO)的誘導來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和焦慮程度。還有學者認為,就像兩個擺動的物體放在一起時,其節律逐漸協調同步一樣,音樂也可以通過“誘導”作用來改變人體的節律[4]。每分鐘60~70拍的樂曲可以“誘導”患者的心率逐漸趨于平穩,抑制因應激造成的心率和血壓的升高。為此我們選取了此節拍范圍的音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抑郁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耐受程度也優于對照組。
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后,由于患者焦慮抑郁癥的存在,對各種護理及功能鍛煉不合作,使主動鍛煉不到位或力度不夠而達不到功能鍛煉的目的,且因肢體活動減少可能導致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等發生。只有患者主動與護士合作,才能使術后早期功能鍛煉順利進行,患者得到早日康復,不留下后遺癥。本研究應用抗抑郁護理后,有效減少了患者的心理壓力與抑郁癥的發生率,關節功能鍛煉良好,減少了并發癥,促進了康復計劃的順利完成。
[1] 張銀鈴,雷鶴.護理心理學[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3:144-146.
[2] 鈴木慧子,陳淑英.現代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272-277.
[3] Leardi S,Pietroletti R,Angeloni G,et a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music in the stress to day surgery [J].Br J Surg,2007,94(8):943-947.
[4] Chan M F.Effect of music on patients undergoing a C-clamp procedur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a randomized trial[J].Hart Lung,2007,36(6):432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