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韓國民主黨黨首、國會議員孫鶴圭一行。會見結束后,孫鶴圭把一個帶有韓國足球明星樸智星簽名的足球送給習近平。習近平表示:“中國足球在世界杯出線、舉辦世界杯比賽以及獲得世界杯冠軍,是我的三個愿望?!?/p>
如今,實現這些愿望的重任落在了王健林肩上。7月3日,中國足協與大連萬達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萬達集團在3年內將至少出資5億元人民幣支持中國足球。這為久被冷落的中國足球引來了如潮的關注。

由于急功近利主義的盛行,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問題是青黃不接,無才可選。人們常感嘆,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難道就挑不出幾個像樣的球員嗎?現任中國足協主席韋迪說:“中國足球組織體系的系統出了大問題……下一步,中國足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來修建更多的孩子們身邊的場地,同時組織更多孩子們身邊的比賽,真正讓一個孩子在自己的城市內每周都有比賽可打?!碑斎?,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且需要巨大投入的系統工程,顯然不能完全靠商業的市場行為來推動——王健林三年5億元的投入,在北京也買不了幾個足球場的地皮,還必須靠市長、省長乃至更高層領導支持。這是“新舉國體制”最該著力也最能著力的地方,而不是過去的只顧聯賽不及其余。當下需要的新“舉國體制”,絕非只是傳統業余體校體系的簡單恢復——建幾個基地、選一批孩子、封閉訓練比賽,而要實現國民體育運動的普惠。舊的舉國體制即便能交出好成績,也會如當下民眾面對奧運金牌“數”一樣,不會真高興,因為這只是體育系統的官員在制造政績。
挑戰原有體制,重建游戲規則,王健林被寄予厚望。既有資深的足球閱歷又有成功的商業經驗的王健林顯然是一個“市場機制”的化身。如果說,沒有新型的“舉國體制”,中國足球難以解決“源頭活水”,那么,如果沒有翻新的職業化之路,中國足球也不可能躋身世界足球強者之林。只有“舉國的歸舉國,市場的歸市場”,中國足球才有真正的出路。而王健林,應該就是“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較好結合”這個點上的關鍵角色。
雖然王健林一再強調“搞好了,我繼續投入。搞不好,我只回歸一次”,給自己留了退路。但是,領導有“指示”,又有“愿望”,王健林已經無路可退。表面上的低調也許并不能遮住他拯救中國足球的內在雄心,結果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文/韓洪剛 據《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