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 鄭州 450002)
在高校體育進入新世紀時,回顧高校體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高全民素質的同時,也不難發現大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巴甫洛夫學說為自然科學基礎,以凱洛夫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主張體育的統一性——全國實行統一的教育制度,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國家管理和領導機關,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卻忽視了個人的創造力與體育能力的發展。新時期,社會的法制和供給經營制度的改革明確地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關鍵性問題,此前還提出過健康教育、終身教育的思想理念。近年來不少學者往往只從某一側面來研究體育教學,而不是把健康教育、終身教育和素質教育三種理念結合運用于體育教學,特別是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沒有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分析體育教學。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三種理念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找準教學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力度具有重要意義。
2.1 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獲取相關的信息。
2.2 邏輯分析法: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一些有益的方法。
3.1.1 健康體育的產生和發展
健康體育是人類在社會物質基礎不斷提高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矛盾沖突中逐步認識的新概念。既不是簡單的在健康中加入體育或在體育中加入健康,也不是簡單的健康體育化或體育健康化。健康體育相對體育而言,指那些能夠促進健康發展的體育;相對健康而言,指那些提高體育能夠增強的健康。健康體育是以促進健康為目的,以身體練習方法、計劃和手段等為主要內容的特殊的體育形式。
關于“健康第一”的提法,早在1950年毛澤東給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寫信時指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1952年毛澤東親自為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一系列的舉措和指示奠定了新中國學校體育健康教育的基調。1990年3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開始實施,條例總則第一次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質”并列提出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在1993年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原國家教委也有《大學生體育教育基本要求(試行)》,都對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提出要求。2001年1月,全國大學校長工作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并向全國高校發出“深刻領會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倡議。200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學校體育新大綱中又明確提出:“學校體育要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健康發展。”“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相對于過去的體育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發展,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更加適合現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順應了新時期學校體育的發展。
3.1.2 終身體育的產生和發展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生都受到體育教育和從事體育鍛煉,身心愉悅,終身受益。即在人的一生中實施體育,是與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一種連續性的教育過程。它是以發展、完善終生體質為目的,追求終身增強體質長期效益,強調培養有體育主體意識、主動參與體育的人。
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爾·朗格朗20世紀60年代在 《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終身教育”思想及理論;“終身體育”是前蘇聯學者提出的一種新的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是以巨人天發展變化規律、身體鍛煉的作用以及現代社會對人提出的要求,伴隨著終身教育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終身教育思想影響下,北京體育學院王則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國進行了終身體育的研究。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發展,無論是在學校體育領域,還是在社會體育領域,“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已經對體育科學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1.3 素質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素質”,辭海釋義為“素養”;“教育”為“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由此可知,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以提高他們綜合素養為目的的教育。
素質教育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基礎教育階段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克服過分強調應試,以升學為指揮棒的諸多弊端,全面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素質教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理論已日趨成熟,目前已把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定性為“寓促進身心和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大學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是針對“專業教育”提出來的,是針對當前普通高校傳統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方式,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
以上我們分析和說明了健康體育、終身體育和素質教育三種理念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三者在高校體育中是如何結合,三者的內在關系又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用圖1表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從現實作用角度來看,高校體育通過體育活動加強大學生的成長發育,以達到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目標。健康教育是高校體育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若失去了基礎,素質教育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長遠作用來看,高校體育不僅要完成現實作用,而且要為將來著想,樹立培育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未來長遠作用的目標。三種理念結合構成高校體育的指導思想體系。

圖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明確了21世紀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應是:知識面寬,適應面廣,基礎理論扎實,身體健康,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就高校體育而言,必須樹立“健康體育”的指導思想,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使學生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把三維的健康理念貫穿于整個體育教育活動中,即實現三大觀念上的轉變。首先,從單純重視知識的傳授向授技與育人相結合轉變。即傳授體育健身的手段,鍛煉方法,養護方法,以及提高學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第二,從單一的強身向強身與需求相結合轉變。即當今高校體育改革要跳出學校的“小圈子”,走進社會“大視野”,要讓社會需求走進學校。第三,從單一的體育教學向全面教育與服務相結合轉變。即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高校體育教育是為人才的全面發展提供身體健康方面的保證。健康體育是立足于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三維空間,在對健康認識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審視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效果,扭轉以運動技術傳授為中心的舊內容體系,建立以人為本,淡化競技,注意健身,增強體育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增強體育能力,養成鍛煉習慣的新的內容體系。
在終身體育的長河中,高校體育的任務是為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做好智能儲備和提高身心素質。在校期間,鼓勵學生積極鍛煉以確保身體素質的提高,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體育的本質及體育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的良好影響,能掌握體育知識和健身方法,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的素質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意識的教育,使其能終身受益。
當前我國的教育實施了素質教育,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要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在素質教育思想下,高校體育思想應從奠定學生健康體育基礎為主,樹立“終身體育”的觀點,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這些思想將伴隨著學校體育實際條件的改善機芯的教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使我國高校體育在思想和實踐上實現與素質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終身體育的接軌。
[1]王則珊.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17.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8.
[3]蔡本初.健康體育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的比較[J].遼寧體育科技,2002(2):62-63.
[4]盧元鎮.世紀之交體育運動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0(3):1-6.
[5]趙東平.新中國50年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變與發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5):26-28.
[6]王則珊.終身體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
[7]邵偉德.試論我國近代學校體育思想[J].體育科學,2001(5).
[8]高誼.試析高校體育中的素質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