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與外國語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
英、中兩國致歉類用語10年變化的比較分析
羅雨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與外國語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
從社會公用、元認知視角研究致歉類用語,對比英、中兩國在致歉類用語方面的變化,對于譴責文化流行的當今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研究表明,10年來,英、中兩國在使用致歉類用語時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由原來的習慣使用致歉類用語逐漸變的謹慎,甚至成為艱難的言語和行為;而中國則普遍使用致歉類用語來解決人際關系問題。
I’m sorry;致歉類用語;社會公用
道歉是人們日常交際中頻繁使用的一種禮貌言語行為。M ax[1]47從社會語用學和心理學方面進行了研究。他部分沿用了“面子”概念,即在工作和生活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去照顧別人的“面子”,促成交際交流的順利完成。英國人過去習慣說“I’m sorry”,即使他們并無過錯。10年前,英國人通常在喝完一杯咖啡,或者下午茶之后習慣說“I’m sorry”,體現其愜意和慷慨。這是因為英國人由于工業革命技術的領先、文化輸出等原因,表現在“得體、慷慨”上而習慣使用“I’m sorry”;10年后,當英國人真的做錯了事情之后,他們不再說“I’m sorry”這樣直接而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歉意,而是選擇更加謹慎的語言,甚至使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并非在道歉”。1 0年前后英國人在致歉用語上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原因在于英國經濟的衰退、國際影響力的下降等因素。其具體原因為:(1)位高權重以及有影響力的人認為道歉得不償失;(2)在法律和譴責文化流行的英國,人們認為道歉就是有罪的承認;(3)在商務和政治行為中,英國人認為致歉將造成巨大的損失;(4)英國經濟衰退與政治地位下降,使得英國國際形象下降,進而影響英國國內社會生活及文化[1]47-50。
漢語“對不起”、“不好意思”、“打攪了”等源于英語的“I’m sorry”。在漢語的致歉中,“對不起”、“不好意思”應用的最為廣泛。而且由于漢語文化和知識的廣泛,由“對不起”、“不好意思”衍生變化的用語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10年前,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沖突、融合,中國人正處于文化更新、融合、變化的環境中,除城市、大學等領域的人喜歡使用“對不起”致歉外,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習慣致歉[2];10年后,中國加入W TO,經濟快速增長,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科技交流與發展的國家之一,促使中國人廣泛使用“對不起”,特別是年輕人普遍使用“I’m sorry”進行致歉。
從社會公用、元認知、跨文化現象、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大小權力差距等方面,Hol m es[3]認為英語致歉表達“I’m Sorry”有以下內涵和分類:
(1)給聽話人帶來不便行為而表達的歉意,如“I’m sorry to m i sl ead you i n the school for m y di al ect.”
(2)對占用別人時間、空間帶來不便的歉意,如使用別人的課桌等物品,或者是占用別人的時間來問路、咨詢等,如“I’m Sorry to use your desk.”
(3)順應別人,表示對悲痛、憂傷、沮喪的同情等,如“M y dad w as dead 10 days ago.”“ I’m sorry to hear that.”
(4)過失、過錯類致歉,如損壞別人的東西,傷害別人的感情等,此類英語表達法多用“Apol ogi ze”, 如“I’m sorry to m ake you sad i n m aki ng fri ends today, I apol ogi ze.”
Gof f m an在Hol m es研究的基礎上認為,上述4種致歉是有意義的,是對過失行為的補救,從而恢復社會和諧,化解矛盾[4]11-14。他還將有意義的致歉劃分為禮節性致歉和實質性致歉。道歉類用語內涵在于使用補救性的言語行為,旨在保持人們之間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一種言語行為,更是一種積極意義的社會行為。
從英語“I’m sorry”到漢語“對不起”,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能夠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致歉是一種社會矛盾調和的工具,在文化沖突、觀念沖突、事實損失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前人的研究以及本民族文化發現,致歉的外觀用途下隱藏著內隱意義。
(1)直接表達道歉,如“對不起”、“抱歉”等。即說話者使用“I’m Sorry”、“對不起”簡短的話語,直接明了地表達歉意,希望聽話人對說話人帶來的不便和“面子”上的損害的原諒?!癐’m Sorry”內隱意義是維護了聽話人的“面子”,從而恢復聽話人對說話人的關系和感情。在此基礎上,說話人便可憑借道歉而保持與聽話人更好的關系。
(2)表達說話人對冒犯所負的責任。道歉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言語對聽話人造成了事實、心理的傷害,愿意對自己的過錯行為和言行承擔責任。道歉人對過錯的行為和言語的程度和范圍的認識是不同的,既可以用比較間接的語言說這不全是自己的錯,也可以用直接的語言表明這全是自己的過錯。
(3)對造成冒犯的原因進行解釋和說明。道歉人對聽話人解釋發生過錯的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并將解釋作為致歉的策略。這是典型的致歉的內隱意義,并將之歸納成間接語言行為。
(4)提供補償。說話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對他人造成一定的損失,說話人根據道德標準和行為后果進行的一項“修復工作”。補償可以是話語補償,也可以是話語作用下的心理補償,以及實物補償和行為補償。
(5)承諾將約束自己。承諾此類過錯將不再發生,表明道歉人對自己的過錯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吸取了經驗教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低于社會標準或者與社會道德、法律相抵觸,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不良后果。承諾將約束自己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文明的美德,也是致歉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1.當今英國人說“I’m sorry”好難
出于種種原因,曾經英國人引以為豪的“I’m Sor r y”致歉類用語和文化,正逐步消失。
(1)戈登·布朗事件。英國首相戈登·布朗(J am es Gordon Brown),有著非凡的智慧和明確的政治信念。他在學生時期就被選為愛丁堡大學名譽校長和大學法庭的主席,編輯了蘇格蘭紅皮書,并在母校和喀里多尼亞大學授課。1994年,戈登·布朗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全力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英國經濟實現了低通脹、低失業率、低利率和高增長的奇跡。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接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曾在高中時期一次橄欖球事故中視網膜脫落,左眼失明。2010年8月,英國雜志和電視出版商杰立米·戈登(J erem y Cl arkson),形容戈登·布朗首相為一個獨眼的蘇格蘭白癡(a one-eyed Scotti sh i di ot)。在英語中,“one-eyed ”經常是指那些對周圍世界目光短淺而又具有偏見的人。在公眾和媒體的雙重壓力下,杰立米·戈登被迫向戈登·布朗首相道歉,但是他的道歉一點也不是出自他的真心。他說:“I n t he heat of the m om ent, I m ake a rem ark about the Pri m e M i ni ster’s personal appearance for w hi ch, on refl ecti on, I apol ogi ze.”顯然,在公眾和媒體的壓力下,杰立米·戈登只是走走過場而已。Si m on[5]調查研究了英國現行社會的種種現象后認為,戈登·布朗事件只不過是英國人說“I’m sorry” 好難的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2)英國議會報銷門丑聞。2009年,英國人普遍認為“英國議會也坐滿了騙子”。英國人持這一觀點源于英國議會報銷門事件(Expenses scandal i nvol vi ng Bri t i sh M Ps)。根據英國法律,議員在職期間除領取薪酬外,可享受出差、住房、交通、聘任秘書等各類補助,這筆資金主要來源于稅收。“9 9便士的抹布,4.47英鎊的狗糧,19.99英鎊的一件浴袍,119英鎊的熨衣費,399英鎊的一臺電視機,1 403.9英鎊的清潔費用,2 339英鎊的一張地毯……”英國新聞界報道出過去4年來議會下院646名全體議員的報銷記錄,有數百萬條之多,包括每一張收據和所有報銷明細;還揭露2004—2006年間,戈登·布朗向議會下院提交了幾張發票,報銷了共計6 577英鎊的清潔費,領取這些費用的卻是布朗的弟弟安德魯·布朗。面對公眾的指責,參議員泰莎·喬維爾(M P Tessa J ow el l)作出了“沒有道歉的道歉”,她說:“If you feel that w e, the governm ent, fal l short of w hat you expect, then I say sorry for that.”實際上,泰莎·喬維爾將責任全推給英國的選民,是選民的錯誤期望而導致了英國議會報銷門事件。
(3)日常生活中難有英國人說“I’m Sorry”。英國人引以為豪的道歉文化正在陷入低谷。英國人現在更熱衷于選擇含糊的用語表達過錯行為,或者道歉也是半遮半掩。到英國去旅行,英國人踩了你的腳,他們會選擇“Are you ok?”來表達過錯的意思。大多數英國人相比較“I’m Sorry”,他們更愿意選擇“Oh, di d that hurt?”和“Gosh, di d I step on your t oe?”2001年,英國口蹄疫與中餐館無關的結果出來后,據《Ti m es》時報在2001年9月就該事件對民眾的調查,90%的英國人不愿就此事使用“I’m Sorry”道歉,而是采取“報道有誤”等其他表達方式。又如對“血腥星期天”,英國首相卡梅倫的道歉用語僅僅是說“我們軍隊中的一些人犯了錯”[6]。當今的英國人喜歡用這樣一些含糊的詞和用語來取代原來的“I’m sorry”道歉用語。
2.中國人常說“I’m sorry”和“對不起”
(1)中國人口中的“I’m sor r y”。中國是一個傳統儒家文化比較流行和高語境的文化國度。在傳統儒家文化和高語境的環境下,人們把人際間的關系看得非常重要。因此,中國人認為人際間的沖突與不和諧都是要力圖避免的,并且過錯行為通常都會引起人們的批判。幾千年來,中國人習慣道歉并力圖與周圍的人保持和諧關系,并避免冒犯他人。中國是強調社會、集體和家庭的社會,人們強調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因而一旦個人與社會和集體發生矛盾,個人往往采取直接道歉的方式來避免事態的惡化或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用“I’m sorry”來表示對他人的打擾、不便或者過錯。劉思等認為,71%的年輕人在籃球場、教室、宿舍等場所樂于使用“I’m sorry”來改善人際關系并樹立自我形象[7]。這與英語在中國的普及,人們對道歉文化的認知是分不開的。與漢語“對不起”等道歉用語相比較,中國人更喜歡使用“I’m sorry”。
(2)中國人常說“對不起”。由于中國文化強調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并在改革開放后吸收了國外的文化,因而形成了獨特的中英文結合的道歉方式和文化。中國人常說“對不起”來改善人際關系。如“真對不起”,“打擾了”;“對不起,那天我生病了,不能參加你們的Par t y”;“實在對不起,我近段時間太忙了,不能給你打電話”。郝曉梅[2]、劉思等[7]研究認為,不論在私人場合、公共場合還是工作場合,中國人常說“對不起”,這既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源于有效交際的目的。
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自我元認知認識越深刻,對自我形象的幫助就越大,從而幫助說話人在社會交際中維護自我形象和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因而在此基礎上說話人對過錯行為和話語的“補救”就可能發生。Hol m es[3]和M ax[1]229-231認為,道歉的發生必須滿足下面兩個條件:一是說話人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和言語承認負有責任;二是說話人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和言語對他人產生了諸如冒犯、損失、傷害等后果表示遺憾等。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如真實道歉的發生還必須是道歉人對自我不當行為與社會道德、法律標準進行比較,對自我元認知后以“自我贖救”的方式對自我形象的重塑?;诖?,10年來,英國人由于受美國“自我中心”文化的影響,日益以“自我個人”為中心,強調自我對他人的影響,忽視他人的文化、觀點及他人影響,日益忽視自我元認知的認識,從而使英國人說“I’m sorry”越來越難。與英國人日益關注自我相比較,中國人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家庭、社會的構成等特點,還必須強調一點的是,盡管中國人日益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但中國人受到的是,多元文化的影響,更加強調“和諧、融合、交際、開放”等,因而中國人在塑造自我形象的同時,強調社會和他人的作用,越來越多地使用道歉用語,并將其視為文化交際的應用能力。
使用道歉用語,有其社會公用價值。Gof f m an認為,道歉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從而有效地獲得正面的社會價值,而達到社會和諧友好的效果[4]89-90。10年來,英國人由于在歐盟的地位逐漸弱化,經濟上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況,這些又影響了英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因此,英國人面對國內外困境,逐漸對社會喪失了信心,也就不愿意說“I’m s or r y”。而中國人由于對政府的改革開放、自由民主的建設信任和滿意,更樂意說“對不起”。
一個國家、民族甚至個人敢于承擔責任的背后,是強大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0年來,英國經濟不景氣,在世界舞臺的作用日益變小,社會問題不斷,受美國文化影響越來越大,因而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不愿就過錯行為說“I’m Sorry”,更不愿為過錯行為承擔責任。而中國由于經濟持續的增長,大國地位日益凸顯,社會更加和諧,日益受國際多元文化的影響,中國愿意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因而中國不僅愿意說“對不起”,而且有能力為過錯行為承擔責任。中國人由于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而更愿意說“對不起”。
[1]M ax,D.The Hardest W ord and How t o Use I t[M].New York:Pl enum,2010.
[2]郝曉梅.對漢語道歉語“對不起”的語用分析[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5(2):50-55.
[3]Hol m es,J. Apol ogi zes i n New Zeal and Engl i sh[J].Language i n Soci et y,1990(19):12-20.
[4]Gof f m an,E.Rel at i ons i n Publ i c[M].New York: Basi c Books Lt d.,1971.
[5]Si m on,S.Sorry i s t he hardest word [N].21st Cent ury,2010-12-19(12-14).
[6]宋魯鄭.為什么要質疑英國人的道歉?[EB/OL].(2010-07-18)[2011-02-28].ht t p://www.chi nael ect i ons.org/NewsI nf o.asp.
[7]劉思,劉潤清.對“道歉語”的語用定量研究[J].外國語,2005(5):17-23.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en-year Change of Apologizing Words in UK and China
LUO Yu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society in which the blame culture is popular to study words of apology and compare the change of them in UK 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utility and metacongni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a great change in using words of apology in UK and China for the last ten years: Briton who were used to using them frequently have changed to be so careful in using them and these words turn to be difficult speech and action, while Chinese now use them frequently to kee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m sorry; Words of apology; Social utility
H030
A
1671-4326(2011)03-0065-04
2011-03-15
羅雨(1978—),男,四川巴中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與外國語分院講師,碩士研究生.
黃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