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 喬如杰
(嘉興學院 文法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上啟下的,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一般認為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直到“五四”以前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叫古典文學。
古典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優秀遺產,在豐富國民的精神世界,協調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國家的內在凝聚力及文化繁榮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現今中小學課本中古典文學篇目約占40%的比重,入選作品主要體裁有詩、詞、神話傳說、散文等,這些作品精辟生動,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梢哉f,學好這些作品對夯實語文基礎、啟發學生智力都有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教學的重點,而且是教學的難點。很多中小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到學起來很吃力,有畏難情緒。如何把這部分知識講好講透,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成為中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古代語文教學法中的精髓進行總結,并將其思想及教法引入現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
古代的語文教學與現今的語文教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國古代學校沒有單獨設科,但它是以語文學習為基礎,熔政、史、哲、經于一爐的社會科學教育。古代語文教學先集中識字,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為啟蒙教材,然后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詩文選讀為補充教材和寫作范本,如《千家詩》、《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學習內容,帶有濃重的政治倫理色彩,教學方法是師傳生受,模仿經典;學習目的是“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躋身仕途,做官食祿,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雖然這一教法比較呆板,脫離語言實際,但重熟讀、精思、講解、問答、溫習等教學方法,大量的讀寫實踐使得前人運用語言文字得心應手,基本功非常扎實,這對現今的語文教學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對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做過一個客觀的評價,說它有三大經驗:“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漢字教學體系;一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學的教學體系;一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讀、寫實踐為主的語文教學法體系?!币虼?,我們對古代語文教學法應當堅持批判繼承的辯證觀點。
既然古代語文教法有眾多長處,那么古代語文教學中有哪些精華和技巧可以運用到現代的語文教學中來呢?
中華民族素有重視教育、熱愛學習的優良傳統。我國古代學習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趣、勤、恒、序、專、虛、思、問、習、行。讓中小學生從小知道一些孔孟朱等人的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對弘揚民族文化,探索和揭示學習王國的奧秘,改善中小學生學習狀況,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中,可以將這種理念吸收過來,發揚以趣帶學,勤懇治學、循序漸進、專心致志、虛懷若谷、學以致用的精神,以生動的案例和富有思考性的文章引導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并積極地思考與探索,最后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古典詩歌的結構組織,隱隱中似有一定的法度,前人稱為“章法”。元代范槨首先用“起、承、轉、合”四字定為近體詩的分段稱謂。譬如絕句,每首四句,每一句為“起”,次句為“承”,三句為“轉”,末句為“合”。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作為一個進程而展開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古典詩歌章法是一個動態展開的過程,現代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動態展開的過程;古典詩歌講究起承轉合,現代教學過程大體也包括“起承轉合”,即導入、銜接、轉化、結課。教學是一種藝術,審美性是教學藝術最突出的特點。具有審美藝術性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自然流暢的,這就需要教師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功課。
1.激發興趣的導入美。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引起學生興趣,或者是因好奇而感興趣,或者是因困惑而感興趣,或者是因新鮮而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教學過程就有了活力,也就成功了一半。
2.水到渠成的銜接美。教學過程是由一個系列的邏輯環節或步驟組成的,環節或步驟間需要銜接。銜接藝術的主要特征是水到渠成,既要求自然合理,又要求天衣無縫,猶如珠聯璧合,有了銜接的藝術,教學過程就自然流暢,絲絲入扣,成為一個統一的完美的整體。
3.波瀾起伏的轉化美。教學有一個流動的程序,其藝術特征之一是具有波瀾起伏的審美感。它不平鋪直敘,不平淡無味,而是有過渡、有積聚、有高潮,既有使人激動不已之處,又有令人心平氣和之處,是動與靜的有機交替。
4.回味無窮的結課美。一堂生動活潑具有教學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宛轉悠揚的動聽樂曲,“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余音繞梁。導課是“起調”,結課是“終曲”,結課的回味既是對教學過程所教內容與各個環節進行的形式美的回味,又是對教學內容中的思想、哲理、審美的回味?;匚稛o窮的結課美,能使教學過程錦上添花,大放異彩。
三千余年的古代閱讀教學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中,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以漢語為母語進行閱讀教學的、具有民族特點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對今天的語文教學仍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1.重視朗讀
朱熹對朗讀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話:“凡讀書……須要字字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笨梢娎首x的要領和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朗讀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這是古人所特別強調的?!叭健笔枪湃藢首x訓練一個很好的總結,現代的朗讀訓練雖然有不少的新方法,但總的來說并沒有脫出“三到”的原則。因為朗讀都是先入于目,再出于口,最后了然于心,眼、口、腦并用,心理過程就是如此。
2.重視熟讀
我國古代語文語文教育,從蒙學到經學都特別重視熟讀。蘇東坡曾談及對熟讀的心得:“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由于古代語文教學強調熟讀,這就使熟讀、熟記、背誦成了傳統。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語文都經歷了熟讀、熟記乃至苦讀、苦記的歷程。當然,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熟讀教學并不是單純地機械記憶,而是始終把熟讀與精思、記誦與思考融為一體。古人認為:“學貴有疑?!薄耙烧?,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痹谑熳x中質疑,而后思考,得出結論,才是熟讀法的最終目的。
3.重視精讀
古人非常重視精讀,朱熹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本x的特點是字字落實,細細涵泳,讀得精細,懂得精深。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精讀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課文進行分析、概括、比較、揣摩、咀嚼,尋求并掌握知識規律。精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獨立的有效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選擇讀物、確立讀書目的、決定閱讀方法,即自己解決讀什么、為什么讀和怎么讀的問題。因此,精讀指導既要重學的結果,又要重學的過程,使學生學有所得,并知道“得”的過程。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過程,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一步。
4.重視吟讀
所謂吟讀,是指用唱歌似的音調來誦讀作品,從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韻味情調的閱讀方法。中國歷代詩家文人是擅長吟讀的,一切的風流倜儻在吟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詩三百”可以說就是歌吟出來的。莊子曾“依樹而吟”,曾子也曾“為梁山吟”,曹操能“對酒當歌”,孔明“好為梁父吟”。四唐時代,詩如群星璀璨,詩史詩圣詩仙們的吟詠嗟嘆,早已成為千古絕唱。現在中學語文課本選取入的文言文課文,多數是我國古代的名家名作,文質兼美。由于文化歷史背景的距離,文字和思想有一定隔閡,中學生學習和理解這些作品困難是很大的,而平穩、抒緩、從容、深沉的吟詠,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辦法。吟讀的腔調恐難為當代中學生所能接受,但吟讀藝術仍值得研究,吸收其合理內核,創作合適的曲調供學生唱讀,必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古代文學思想及教法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語文教師應該取長補短,推陳出新,在教學中貫穿古代語文教學法中有益的成分,切實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變多余的分析為扎扎實實的讀書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練好基本功,提高語文的運用能力。
[1]白金聲.怎樣當老師,怎樣教語文[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05).
[2]熊生貴.理想的語文課[M].四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06).
[3]黃德平.古典文學教學與初中生人文教育[J].語文教研,2005,(18).
[4]雷文瓊.語文教育不可忽略古典文學[J].文教資料,2005,(17).
[5]王秀清.感受文學氣息,培養審美能力——淺淡古代詩歌的教學方法[J].才智,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