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亮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112)
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模式初探
朱海亮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112)
共青團組織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點工作,并在相應領域內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模式。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模式的構建,需參考重點工作,汲取各地工作的基本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工作品牌。
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模式 重點工作 基本模式 特點 建設思路
模式類似于庫恩范式理論中的“范式”概念,它是一種理論、準則、方法的總和體系。作為共青團工作模式,它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它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第二,它是一個由基本理論、應用以及相關設施等構成的一個整體;第三,它為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構建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模式,有利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開創團建工作的新局面。
當前共青團領域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學雷鋒、希望工程、保護母親河行動、“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挑戰杯”工作、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青年文明號、雛鷹行動、“我與祖國共奮進”、“青少年網絡建設工程”、“中國青年就業創業行動”、“青春建功新農村行動”、“志愿中國人文奧運”主題活動等。
這些重點工作是共青團組織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且在青年中具有一定號召力的品牌活動。它們有一定的理論支持,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為工作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可模仿、可參考的范例,對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建設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共青團組織在不同的領域內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模式,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類。
2.1 引入社會資源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學等重點大學為代表)。
2.2 社區工作模式,即“天天”青年中心(為共青團寧波市委首創,現已在全國推廣)。
2.3 一體兩翼、四輪驅動模式。“一體兩翼”是指以共青團組織為主體,以高校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組織為兩翼的工作運行新格局;“四輪驅動”是指緊緊圍繞“教育引導”、“組織建設”、“素質拓展”、“成才服務”這四個方面。
2.4 一二三四五模式,即“圍繞一個工作目標(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把握兩個工作主體(團的自身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三個職能作用(發揮基層團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學生群團組織的生力軍作用、發揮宣傳陣地的教育引導作用),堅持四個工作取向(目標化、制度化、層次化、社會化),做到五個有機結合(堅持落實上級團組織的中心工作與自身發展規劃有機結合、堅持團的工作與學院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工作創新與工作繼承的有機結合、堅持內強素質與外塑形象的有機結合、堅持扎實工作與探索研究的有機結合)”。
2.5 青年文明號。比如青年文明號示范街、青年文明號班組等。
2.6 “推引幫”工作模式。就是指通過科學地分析青年隊伍的思想素質狀況,運用“推薦”、“引導”、“幫助”三種機制,向組織推薦優秀青年人才,引導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幫助后進青年及時轉化,從而提高青年隊伍整體素質的工作方法。
2.7 一手聯系黨政,一手聯系青年學生(包括青年教師)。這是高校共青團的基本工作模式。(摘自張文同志在深圳市高校共青團第三季度聯席會議上的講話)
2.8 區域整體化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共青團組織依托自身傳統的組織優勢,按照“區域覆蓋、尊重主體、開放互聯、促進活動”的總體思路,以一定的區域為基礎,綜合利用工作時間、空間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層級之間的團組織和合作與聯系,加強基層團建中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動員方式、聯系方式和工作保障等要素的創新與整合,形成組團化服務、網格化管理的工作格局。
通過對當前共青團重點工作的考察,結合共青團工作的基本模式,共青團工作的模式特征如下。
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模式的構建,需參考重點工作,汲取各地工作團工作的基本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工作品牌。
在具體的工作中,主要是針對高職學生求異、求變、求新,但意志品質較差的特點加以引導,在模式的構建中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服務于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生產、管理一線勝任工作崗位。
學生工作的主體是指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以及其他各類學生組織。共青團工作必須依靠學生主體的作用,以學生干部為橋梁紐帶,才能始終吸引和團結廣大的青年學生。
共青團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活動。活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大型校園文化節,比如社團文化節、科技體育文化節、藝術文化節、金秋文化節等;社會實踐,主要包括暑期“三下鄉”、社區志愿服務、參觀學習等;迎新活動,如新生節、迎新月等;大型文娛晚會,如COSPLAY、校園歌手大賽、元旦匯演等;各類主題活動,如學雷鋒志愿服務、明禮誠信主題教育、校園文明專題等;日常活動,即各類學生組織開展的常規活動。
進行有效的授權管理是提高工作效能,培養學生干部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更是做好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一個基本方法。其具體操作步驟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4.4.1 上級布置或既定的工作目標。
4.4.2 指導老師和學生干部討論工作內容、注意要點。
4.4.3 學生組織或部門討論完成策劃書。
4.4.4 指導老師審核策劃書做必要改進。
4.4.5 學生組織或部門下發通知。
4.4.6 學生組織或部門制定秩序冊。
4.4.7 學生組織或部門開展實施工作。
4.4.8 學生組織或部門總結工作經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共青團工作超出了傳統的工作職責。概括地講,其主要領域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引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引導;學生業余生活方式的培養和引導;社團工作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學院文化氛圍營造;民主和法制的傳播;大學生活動中心的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工作品牌的打造。工作模式的構建必須以文化建設為根本,統籌各領域的工作,主要是樹立明確的組織目標標和組織價值觀,完善規章制度,積極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
總之,只有從高職院校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出發,根據高職生的特點探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模式的理論支持,建立相應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應用體系),高職院校的共青團工作才能成為一種區別于其它領域工作模式而具有自身特色的典型,成為一種參考的范例,得到相應的認同,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否則,就很容易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1]陸述田.高校共青團工作探析[J].濰坊學院學報,2006,6,(3):138-140.
[2]王鑫明.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6,20,(4):33-34.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