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福建農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地方高校培養特色法律人才的差異化戰略模式探索
張 穎
(福建農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建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啟動的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鑒于地方高校與地方社會的共生關系,以及法學專業就業壓力等方面的因素,本文提出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應當根據市場需要,培養層次和特點各異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人才。
地方高校 特色法律人才 差異化戰略模式構建
自建國至今,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逐漸深入,法學教育發展日新月異。據2009年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7(2009)》顯示:我國高校法學院系30年增長了100多倍,2000年至2003年全國新設法學院206所,平均每年51.5所。2004年到2006年法學高等教育機構又增加214所,截至2009年,法學院系已達606所。截至2008年11月,全國普通高校共有法學專業在校生已超過30萬名。從1998年至2005年,普通高校法學招生數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3年招生人數是1998年的4.58倍。
大量招收法學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對法學人才的需求。但現實表明,因招生規模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法科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量法學本科畢業生被迫放棄法學領域,從事同法學毫不相干的其他領域,該現象在地方高校的法科畢業生中尤為嚴重。因此,我認為地方高校應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專注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國法學教育的不足逐漸凸顯出來,表現為法學教育目標定位不清,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極不統一,最重要的是現行的地方高校培養的法律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的有效需求,法學教育急需改革。
法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應當是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是整個法學教育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問題,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可以為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直接影響到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也影響著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目前關于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定位,有職業說、精英說、通識說等諸多觀點,大多學者認為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定位應為精英教育。
從20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我國近一半的地方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但是,地方高校在圖書資料、師資水平、學生基礎、法學文化氛圍等方面,均無法與政法院校、綜合性大學的法學院相比。地方高校對法學專業的教育目標定位無法達到精英教育的理想。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全國統一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高校的復雜性、多元性、地域性,決定了各有其獨特的背景,呈現出多樣性的面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地方高校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具有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學校的比較優勢,具有“差異化”。地方高校特色法律人才培養的差異化戰略是指不同類型的地方高校在不同的地域,面向不同的市場、需要培養層次與特點各異的學生,以滿足地方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同需要。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教育部決定在全國設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自2007年以來,教育部共批準11個法學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分別是:中國政法大學精英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政法大學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湘潭大學地方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西北政法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清華大學國際性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南京師范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西南政法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華東政法大學開放型國際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甘肅政法學院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浙江工商大學執業技能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湘潭大學地方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學位點建設為支撐,以實習基地建設為平臺,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法律救助中心為依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能力。該試點在培養法學人才方面既體現了差異性又體現了地方特色,非常值得各地方高校借鑒。
處于一定地域的高校與所在地方存在著緊密的共生關系。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中對相應各類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等教育為當地的人才培養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發展也有賴于地方社會的支持。
因此,為地方社會服務是地方高校辦學的目標定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應主動為地方法制建設作出貢獻。目前,地方法律專門人才還比較缺乏,特別是基層的法律服務人才更是嚴重匱乏,急需一批受過正規高等教育、法律基礎扎實、能安心在地方工作的人才。
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立足現代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對法學專業傳統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將“注重實踐,提高能力”的應用人才培養理念貫穿到教學的每一環節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法學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甘肅政法學院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強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與操作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法律實驗實訓中心為基礎,加強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應用,在專業實習、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文書寫作、法律專題辯論、司考專項培訓等法科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上狠下功夫。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科學生的實務能力包括法律思維能力、法律分析能力、證據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制作法律業務文書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等。法律思維能力是法律識別、法律解釋、法律推理、事實推理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法律分析能力是針對具體的案體或者法律問題,根據事實、情節、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運用法律思維,對案件或者法律問題的存在背景、具體事實及證據材料進行完整的把握,從而正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規則的技巧和能力。證據操作能力是收集、固定和運用證據的技巧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一般口頭表達技能;第二個層次是運用“法言法語”專業表達技能;第三個層次是法律辯論技能,即辯論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攻擊和防卸兩個方面的技能;第四個層次是主持、參與法庭辯論會的技能。
以上法律實務能力從書本到書本是培養不出來的,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訓練才能培養和提高。而模擬實訓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角色分配參與模擬法庭審理,參與者將實體法知識與程序法知識運用于具體案件,經過訴訟的每一環節,解決案件審理中的具體問題,鍛煉他們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事實認證辨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作應變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等。
浙江工商大學執業技能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開設刑事法律綜合實訓課程、民商事法律綜合實訓課程、訴訟法綜合實訓課程、法律文書綜合實訓課程、商務談判等專業實訓選課。突出刑事、民商事案件的辦理過程中的事實發現、事實調查能力、舉證質證方法和技巧、法庭詢問的方法與技巧、法律解讀分析能力及法庭辯護(辯論)技能等五大環節。因此,法學綜合實訓教學無疑是法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1]李曉春.地方院校本科法學教育若干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105-108.
[2]潘懋元,車如山.做強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與特征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
[3]徐衛東,趙海峰主編.理工類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