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然欣
(臨沂大學 費縣分校,山東 費縣 273400)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我們應從他偉大的思想里挖掘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服務。我認為應從人際關系、財富分配、民主政治等方面著手。
1.人際關系的動態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黏合劑。
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和為貴”,社會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人們之間應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誠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孔子還強調人際關系應該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會要素的和諧劑。在社會主義社會,孔子的以上論述給我們以下啟示: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人際關系的和諧必須以守德、守法與尊重差異三因素為支撐。
1.1 社會主義道德的恪守和守法精神的弘揚。從道德的層面來看就是要強調主體恪守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來時刻衡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我修養中做到慎獨,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友善,在組織與團體生活中做到謙和,在社會生活中做到守禮。慎獨、友善、謙和、守禮既是社會主義道德在公民行為方式上的體現,又是公民的一種修養境界、個性特點甚至是社會狀態。慎獨、友善、謙和、守禮的實現不僅需要主體的自覺修養,而且需要現代社會關系的改善。若每一個公民都按此要求去做,社會關系就會達到理想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則形成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環境。從法律的層面來看,就是強調公民具有法律意識和守法精神。法律意識的獲得是公民自愿認可法律的結果,當然也離不開政府的普法宣傳,具有法律意識的公民才能真正具有守法精神。一旦守法精神得到弘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法律意識基礎便得以確立。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堅持依法辦事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公民普遍的守法精神更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主體基礎。
1.2 社會的多樣性、差異性必須得到尊重。我國是一個集政黨、民族、宗教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社會,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平等,但這并不表明不同的利益主體的差別已經消失了。和諧社會就是一個階層、族群間沒有沖突,人人講信修睦、崇尚辭讓的社會。如何化解社會沖突,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就要求全體公民認可并尊重主體差異,正如《中庸》所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從宏觀上講,一個和諧的社會要以人為本,要為個性的弘揚提供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政治上要有最廣泛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意識形態要不斷創新,更有包容性、吸引力和凝聚力,經濟上大力發展中間階層,保障弱勢群體,構建小康社會橄欖型社會結構,經濟社會政策注重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社會調節機制做到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從中觀講,組織、團體等應講求包容性、靈活性,追求各方雙贏、多贏、共贏,實現和諧型穩定、可持續發展。從微觀上講,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必須自覺地樹立角色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合乎禮義的事就做,不合乎自己身份、角色的事就不做。
2.利益合理分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必然要求。
孔子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這指的是在財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等”,即在各階層內部人與人之間做到均等,各利益集團之間和諧相處,達到上下相安,而不是互相傾軋??鬃拥倪@些思想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在現代社會轉型時期,制度的調整帶來了利益結構的變化,在利益關系變動中產生的矛盾和沖突,構成了體制轉型中的社會和諧問題。我們應該盡快完善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當然這種利益分配必須是人們心理可接受的分配。
2.1 完善利益合理分配制度。我國社會在轉型的過程中沒有現成的合適的制度可以直接套用,這就需要制度創新,創設和建立具有符合中國國情的利益制度與機制,成為調整利益結構,進而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絕不是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相反,它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利益關系趨于和諧的社會。所以現代政府創建并完善社會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的過程,實際上是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進行的利益博弈,即通過相互交換或討價還價而實現各方可接受利益的過程。
這種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的設計,一方面要符合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的論斷,要創造出有利于社會強勢集團追求財富欲望的合理空間。另一方面要關注弱勢群體,因為弱勢群體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目前,我國弱勢群體的規模在1.4—1.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弱勢群體一般由以下幾部分人構成:一是下崗失業人員,即城市中以下崗失業者為主體的貧困階層。二是“體制外”的人,即那些從來沒有在國有單位工作過,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以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進城農民工。四是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五是收入較低的貧困農民。在2009年3月5日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新標準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貧對象覆蓋4007萬人。”六是久病、重病而無錢醫治的人及其家屬。若沒有對社會困難群體的利益或最基本生存權利的合理安排,要實現社會和諧是不可能的。只有轉型期的制度設計使困難群體的起碼生存得以維護,才有可能使在全社會的財富增進的同時,所有社會成員的生存境況亦隨之改善,從而實現社會成員對整個社會秩序的認同,并形成社會協調發展的向心力量。
2.2 利益分配必須是人們心理可接受的分配。絕對公平的利益分配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各階層之間利益分配絕對合理是不存在的,人們心理可接受的合理是可以實現的。利益的適當差別必須限定在社會可接受的公平、正義范圍內,這是人們所承受的心理底線。超越此底線就會出現利益沖突。同時應嚴厲打擊目前我國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現象,一些人靠鉆政策和體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門和單位靠壟斷而獲取超額利潤。要盡快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解決分配不公問題,構建信用經濟體系。
3.加快民主政治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生態環境。
孔子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秩序中,社會成員應該做到 “和而不同”。儒家講人倫的和諧是依靠禮樂制度來保障的。孔子還認為,社會的不和諧,往往起因于權勢、力量對比的懸殊,尤其是處于強勢地位的社會成員以勢挾貴對他人的生存境遇漠然視之的時候,更容易引起社會沖突。孔子理論給我們以下啟示:民主政治是一種國家制度,強勢群體若實施超越制度許可的行為,必將引起社會的不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做到執政為民、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營造政治生態環境。
3.1 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鄙鐣髁x民主是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屬性和核心內容。憲法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本質上都是為了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一切國家機關都是由人民產生的,向人民負責,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鄧小平曾經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3]不要民主,沒有人民當家作主,就不是社會主義;不搞社會主義,也不可能有人民民主,更不可能實現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
3.2 民主化執政是民主政治的動力。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執政為民的宗旨。保證人民群眾有效地、自主地治理國家與社會,必須健全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民主制度,豐富公民自主管理的民主形式,暢通社會不同群體利益表達的民主渠道。保證在執政活動與領導活動中,傾聽群眾對于社會問題的呼聲,反映群眾對于社會建設的意愿,匯聚群眾對于社會事務管理的智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要求我黨做到民主執政,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出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執政黨的社會治理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密切黨群關系、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干群關系。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了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包括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與途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擴大社會基層民主,健全完善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運作的體制機制,積極促進并實現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保證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依法管理自己的社會事務,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從而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生態環境。
3.3 依法執政是民主政治的保證。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依法執政的內涵概括為要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十六個字。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這一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保證,從法律法規體系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黨要依法領導各級機關帶頭守法,并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調節和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自身要求,保持社會穩定;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執政行為規范與行政行為規范,建立起一套與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新的社會管理格局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效地服務公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和排憂解難。應真正做到依法執政和依法治國,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有利于消除各種不和諧的因素和現象,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
[1]論語·公冶長.
[2]論語·季氏.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