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茜茜
(南通商貿高等職業學校 信息科,江蘇 南通 226011)
所謂“視覺元素”是指構成視覺對象的空間、形狀、光、色彩、肌理等元素。只有通過這些元素才會引起視覺細胞的感知。中國傳統視覺元素泛指中國勞動人民在改造世界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的具有中國思想文化內涵的一切視覺元素。不僅僅是平面上的中國畫、書法、刺繡、年畫等,還包括立體的建筑、家具、器皿,等等。這些視覺元素具有豐富的民族語言,透露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家門口紅紅火火的對聯,姑娘扎得黝黑黝黑的麻花辮,元宵節時五顏六色的花燈都具有濃郁的中國味道。
今天看來,我們眼中的中國傳統元素似乎變得越來越豐富?,F代人也越來越認同和喜愛自己國家的文化。但是,曾幾何時,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傳統”被置于不屑一顧的境地,被認為是封建落后的東西。如今傳統文化接受現代社會的改造,吸取了精華,去除了糟粕,又重新復興起來。很多著名的設計師致力于以傳統視覺元素為基礎的設計,不僅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內涵,而且振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團花裝飾作為傳統的視覺元素,對其在設計領域的開發利用有目共睹,在下文將談及。
語言是人類交流信息的形式,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語言,跨越國界我們通常得不到有效的言語或文字的交流,但是圖形語言不會這樣。圖形往往可以承載比文字多得多的信息,而且更易于理解。比如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為保證賽事的順利運轉,創建國際化大都市無障礙語言環境,設計了公共標識系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見到很多圖形標識。團花作為傳統的紋樣,具有獨特的造型特征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試想一張大紅的團花剪紙,無論被張貼在何處,都能綻放光彩,即使在陜北的土窯洞,從遠處看,黃土紅花,也煞是好看。通過視覺經驗和聯想,我們可以準確地獲取圖形所傳達的信息。團花表達的就是吉祥和美,就如我們看到獸面紋時油然而生的是一種莊嚴神秘之感,看到云紋時是一種飄逸瀟灑的感覺。
變化與統一的結構是圖案構成的基本法則,是指同一事物兩個方面對立的統一。我國圖案教育家雷圭元先生在《圖案基礎》中對圖案的一般原理做論述時講道:“變化與統一的原理,也是反映在圖案發生發展中的一條普遍原理。”①沒有變化,則單調乏味和缺少生命力;沒有統一,則會顯得雜亂無章、缺乏和諧與秩序?!白兓趫D案中指多樣、豐富,而且應該是集中于統一體的、有規律的多樣、豐富?!雹趫F花圖案中的“喜相逢”樣式,通常由一對鳳凰,一對花,一對蝴蝶,一正一反,統一在一個共同體中,表現運動、飛舞,相互呼應、回旋、顧盼的情勢,體現了中國圖案中的變化與統一的法則。
圖案的學習是設計的基礎,對于團花紋樣的研究為圖案的學習提供了樣本。其中點、線、面、色彩所組成的圖案的內在協調性與律動感,傳遞了一種生命的信息,是圖案的靈魂所在。
和諧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國家之間,我們履行“和平共處”;家人、朋友、鄰里之間,我們“和睦相處”;人與自然之間,我們應該做到“天人親和”。但是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世界的存在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物質社會使私欲膨脹,對自然的掠奪使我們的環境在這20年來急劇惡化,土地越來越貧瘠,天空彌漫著煙霧,河流充滿著污染,人類的生存發展已嚴重受到威脅。沉痛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深刻反省,“天人之意,相互融洽”愈來愈成為今天社會的主導思想。
從古至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明,我們應該也有責任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對于傳統視覺元素的認同感,首先是出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的視覺元素浩如煙海,比如瓦當圖案、祥云圖案、漢字、梅蘭竹菊、京劇臉譜,等等,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些都是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團花圖案在人們心目中也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中國傳統紋樣,這是有依據的。一名研究中國文化的日本學者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現在中國人雖然往往不能夠對具體的團花及其寓意做出準確把握,但對團花整體的吉祥意義的認識還是比較集中、清楚的。這也是團花紋樣之所以傳承下來并仍在流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雹墼谌粘I钪校詧F花為主要元素的服裝非常流行,老百姓愛穿,因為它有好的寓意,甚至國家領導人也會穿著團花服裝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這就說明團花圖案作為傳統元素首先有著很深的群眾認可度,這為它運用于設計鋪平了道路。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古時的團花元素運用就已經相當廣泛。其實在現代設計中,只要我們悉心找尋,就不難發現很多與團花元素相關的設計。現代設計領域廣闊,手法多樣,給團花元素以更多的展示舞臺。
1.團花與招貼設計
在招貼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的碰撞。它時而讓人覺得古色古香,時而又很摩登時尚,更多的是兩者兼具。以剪紙團花圖案為主體的招貼設計(圖1),運用同構的方式將鮮明的大團花與象征網絡的“@”符號組合在一起,既親切又切合主題。其實在本土化的設計中,我們認同的是圖形符號,更重要的是文化本身。如以漢字筆畫編排設計的作品(圖2),利用了團花的“圓”和“滿”的特征,將無序的筆畫包容在一個圓中,產生了統一感,體現出了和諧圓融的精神境界。

圖1 以剪紙團花圖案為主體的招貼設計

圖2 漢字筆畫編排設計
以單體的團壽字為元素的招貼設計(圖3),我們腦海中很快就能想到靳埭強先生的作品,滿幅的金色團壽加上點睛之筆的突破,簡潔卻不簡單。即使表現形式很現代,也滲透著東方文化的哲理與情趣。靳埭強先生鐘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通過設計賦予了它新的活力。而其余兩張招貼中的圖案設計(圖3),雖然不是直接運用典型的團花紋樣,但是繼承了團花的基本結構特征,具有明顯的圓形外觀和放射的形式。通過電腦的處理,新的圖形對于傳統的團花圖案來說是一種超越,產生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并且更具有現代感。

圖3 以傳統團花為基礎的現代招貼設計
“中國的圓形圖案和中國古代的太極圖有著直接的聯系?!雹軋F花圖案無論從形式還是意蘊,都與太極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團花圖案中的“喜相逢”樣式,S形骨式與太極圖很接近。以太極為元素的現代招貼設計也不乏很多優秀之作。這兩張招貼中虛實相生,中西相融的含義與太極圖“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圖4)。
對于招貼設計中團花元素的運用,也有反其道而行的,這位韓國設計師就巧妙地將瓷器上原有的團花圖案置換成飲料的標志圖案,其共同點都是依圓而繪。一改原來瓷器的單一色調,變得色彩繽紛(圖5)。這樣的設計既富于情趣,又有悖于常理,讓人眼前一亮。只要平常對傳統文化關心的人,就一定會產生共鳴。

圖4 以太極圖為元素的現代招貼設計

圖5 韓國設計師作品
在上述這些招貼設計中,團花元素都被運用得恰到好處,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性。
2.團花與標志設計
關注標志設計的人也許會發現,近年來民族風格的標志設計很受歡迎,并且不乏很多成功的案例。所謂民族風格,就是一個民族藝術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傳統的烙印。因此團花紋樣作為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象征寓意非常豐富,被運用到標志設計中也是大勢所趨。
被運用到標志設計中的團花樣式,不會像傳統的團花那樣細節繁瑣,而是通常提取它結構的精髓,對于標志來說,簡潔卻寓意豐富才是重要的原則。譬如這三個以祥云為元素的團形標志設計,既古樸又現代(圖6)。其中“北京2008奧林匹克博覽會”的標志,由祥云升騰環繞而成的一朵團花,而且團花紋樣本身便帶有吉祥圓滿的意思,所以這個標志充分表達了對在中國舉辦的奧運博覽會的東方祝福。團花的喜相逢形式和團形文字也是標志設計中常見的圖形樣式。這樣的設計減淡了標志的商業氣息,增添了本土文化的親切感和文化底蘊。

圖6 團形紋樣標志設計
3.團花與包裝設計
在現代商品包裝中,產品除了自身的價值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包裝附加上很多外在的價值,通過包裝可以使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提升形象,轉換成心理價值,因此傳統元素的運用是一些老商品在包裝設計上的首選。譬如“四喜湯圓”的包裝設計,用到了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團花圖案,是很貼切的,兩者的寓意都是團團圓圓,再以麻繩捆扎,頓時讓人想起了小時候老作坊里買回的湯圓(圖7)。這時商家販賣的已經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種情感,對往昔的追憶。這種由包裝聯想到的美好感覺,如果沒有傳統元素,就不可能產生。

圖7 “四喜湯圓”包裝設計
團形文字“福、祿、壽”是古代紋樣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在青銅器、瓷器、漆器、織錦等物件上屢見不鮮。如今被巧妙地運用到現代產品的包裝設計上,如圖中的三個固體空氣清新劑盒,蓋子分別是團福、團祿、團壽字,鏤空的團形文字,既實現了產品的使用功能,又有創意吸引人(圖8)。

圖8 團福、團祿、團壽字固體空氣清新劑盒設計
4.團花與其他設計
團花紋樣構圖多變,線條與塊面的穿插豐富,這些特點被運用到了防偽印刷設計中。版紋防偽的主要特點是完全運用線條進行防偽,并能產生豐富的變化,防偽性能高,一般的通用軟件無法復制出這種線條的效果。將其應用在證件、單據、鈔票、包裝盒上,在取得良好防偽效果的同時,又具備很好的藝術欣賞性(圖9)。

圖9 防偽印刷設計中的團花圖案
在現代書籍裝幀設計中也能見到團花的身影,如圖是日本某化妝品的宣傳手冊(圖10)。如同它的商標是一朵飽滿的團花一樣,它的宣傳冊也別出心裁地設計成團花的形式。配合宣傳品牌的東方醫學護膚理念,循序漸進,慢慢達到心靈的凈化,最終讓生命圓融圓滿。

圖10 團花樣式的書籍裝幀設計
注釋:
①雷圭元編著.圖案基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8.
②楊成寅,林文霞記錄整理.雷圭元論圖案藝術[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18.
③夏目晶子.團花紋樣在現代中國式服裝上的表現[C].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2006.242.
④楊成寅,林文霞記錄整理.雷圭元論圖案藝術[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119.
[1]張道一主編.中國圖案大系[G].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
[2]吳山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G].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
[3]楊成寅,林文霞記錄整理.雷圭元論圖案藝術[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
[4]雷圭元編著.圖案基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5]夏目晶子.團花紋樣在現代中國式服裝上的表現[C].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2006.
[6]夏目晶子.從形式的角度看中國“團花紋樣”的民族文化內涵[J].藝術探索,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