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芳
(中衛市常樂中學,寧夏 中衛 755000)
知識是智力發展的“糧食和原料”,智力源于知識之中,而不是知識之外,脫離知識的智力是不存在的。
第一,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前提?!扒蓩D難為無為之炊”。司馬光破缸救兒堪稱大智,要是沒有水會溺死人,水是液體會流動,石頭堅硬可破缸,缸破水就自然流出救兒,以及權衡破缸與救兒的利害關系,就不會有瞬間作出決定的明智的行為。有人把知識和智力的關系比做人吃飯和氣力一樣,吃飯是氣力的基礎,不吃飯就不會有勁;而吃飯的方法不對,不注意衛生,飯吃得越多,食而不化,反而會傷害腸胃,損害身體健康。比喻是恰當的、辯證的。
第二,知識是智力的主要因素。知識豐富人就聰明,如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和周瑜都是了不起的大智,但從“借東風”一場戲中,可以看到諸葛亮比周瑜聰明些。他們用火攻戰曹操這一妙計想到一起了,但諸葛亮懂得天文——“天氣預報”,知道三天后要刮東風,還要起霧。而周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這樣諸葛亮就高周一籌,顯得比周聰慧了??梢?,智力發展與一個人的經驗、理論所形成的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是密切聯系的。
第三,智力是借助知識,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的。贊科夫說:“知識和智力是密切聯系的,發展不能在真空中發展,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毖驖u進地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就是智力發展的過程。
誠然,知識的掌握是智力發展的基礎,無知無智。但方法不對,知豐不一定智高,掌握知識的過程不一定開智。怎樣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知識的智力價值能否轉化為智力,首先決定于知識的科學性。只有真正的科學知識,因為它正確地反映了自然、社會、思維的規律,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認證和判斷。相反,虛偽的、零亂的知識,不僅不能發展智力,反而會扼殺智力。
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有再生力。知識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結構,它的發展是一個由少到多、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量到質的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這個積累過程的速度、質量,除受學生的素質、努力程度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外,關鍵的條件是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只有真正科學的知識,才能不斷地發展、擴大、飛躍,不斷地增加自身的分量。
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有實用性?!皩嵺`出真知”,也就是說真正科學的知識是實踐真實的反應,因而,它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人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就可以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就可以產生認識的獨立性、針對性、深刻性、敏感性、預見性等心理特征,做事運籌帷幄,靈犀聰慧。
基本的知識是組成思考的要素,是進一步學習的前提和認識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局R的掌握是知識轉化為智力的一條客觀規律。
基本知識有廣泛的“遷移”性和再生力。一般地說,基本知識越豐富、越鞏固,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越快,質量越高,思維能力越強。
基本知識為什么具有再生力和遷移性呢?
第一,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智力是掌握雙基的前提,又是掌握雙基的結果。智力不是在真空中發展,而是借助于基本知識,通過合理組織的教學實現的。
例如,數學,沒有基本數字的概念就無法思維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沒有自述的基本知識就無法思考代數;沒有學習平面幾何中空間想象的發展,就無法學習立體幾何,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樣,在物理學中,沒有掌握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機械的位移和熱運動,就不可能思考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物質運動的電的形式。
古語說“舉一反三”。我們可以把“舉一”的“一”理解為基本知識,“反三”的“三”理解為智慧,而“三”淵源于“一”,無“一”則無“三”。所以說,如果沒有基本的知識做因子,智力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第二,基本的知識是共性的知識。知識愈基本,愈概括,它的共性就愈強,覆蓋面就愈大,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愈強,即能力愈強、愈聰明。
適當的難度是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智力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實踐證明,對學生來說,過分容易的,不需要任何艱苦的努力就可以掌握的教材,是阻礙智力發展的;相反,智力是借助于一定壓力和緊張的智力活動而增長的。
第一,適當的難度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皮亞杰在《智力的起源》一書中說:“可以看到,一個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東西,因為已司空見慣了,他也不注意不太熟悉的東西,因為和他的‘圖式’中任何東西都沒有聯系……”這就是“適當新穎原則”。也就是說,學生對自己完全熟悉的東西不感興趣,也激發不起積極思考,他們感興趣的、能激發起積極思考的是“新穎”的、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是他們不懂而經過一定努力可以掌握的東西。所以,適當的難度是構成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
第二,智力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負擔和活動量。贊科夫曾說:“兒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樣,如果不給予適當的負擔加以鍛煉,它會萎縮退化。”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有的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除認識上的原因外,常常是因為教材內容貧乏,體裁單一,數量較小,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或者是教師講得過細,程式化地單調重復,致使學生感情喪失,興致索然,思維停滯不前。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總愛用一些有一定分量的問題去“憋憋”學生,給一定壓力,讓他們動腦筋。這個憋的過程就是增加信息冗長量開發智力的過程,每憋通一個問題,智力就前進一步。據說,馳名世界的德國文學家歌德,我國的作家矛盾,童年時代,他們的媽媽培養他們的智力就常用“憋”的方法。如給他們講喜愛聽的故事,講到一個岔口就突然停下來,故事的情節應如何發展?結局如何?讓他們自己去設想、去想象。
第三,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內部的矛盾。知識一定的難度,就會使新知識和已學得知識處于對立統一的矛盾中,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和智力運動。
贊科夫說:“發展過程的特點,除外部決定性的影響外,還有內部的制約性。對立統一的戰斗是這種內部制約的基礎?!彼J為,心理的發展,是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種前進運動,就其本質來說是其內部的自我運動。維果茨基曾說:“凡是沒有自我運動的地方,那里就沒有發展(就這個詞的深刻而真實的含義來說)的地位,那里是一個排斥另一個,而不是從另一個中產生出來?!彼^教學一定的新穎和難度,就是“把教學過程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這就和兒童發展現有的、業已展開的階段處于矛盾之中。這種外部的對立性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內部矛盾”。這種內部矛盾正是推動學生智力發展的力量,即發展的根本原因。
教學內容就中小學來說,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它具有“法定性”的穩定性。按照教育學的原理,教師應該忠實于課程標準和教科書,而怎樣掌握教學的“一定難度”呢?適當的難度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和主導作用在教學中的體現,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達水平,恰當地調節教學內容,使之適合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講課既要依據課本,又要高出課本。關鍵在于“最近發展區”。
可見,課堂教學內容的價值,主要不是取決于它的數量,而是它的質量,即每堂課都應該有新的刺激,有一定的思維活動量。對“高難度”的內容要化難為易,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教給他們;對容易的內容要加深加廣,或從不同的角度講出新意;對學生完全熟悉的舊教材,要做到溫故知新,而不能原樣重復。
知識轉化為智力的規律是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兩者互相促進,融會交錯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