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敏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1)
賞識教育就是把父母教孩子走路時這種心態運用到教育過程中去。賞識你的學生,讓他們在欣賞的環境中成長。多鼓勵學生:“你現在失敗了,但是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你能行。”賞識教育就是要創設一種教育上的合適環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使教師口中的“你能行”轉變為學生心中的“我能行”,促使他們在學業、品行和個性方面主動、健康發展。
賞識機制之一:個體行為與其結果互為因果。一定的行為引起相應的結果,而結果的反饋則可影響以后的行為。這種反饋作用以情感因素為中介。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主要是情感性因素,如期望水平、自信心、成敗體驗等。情緒的認知理論認為,引起某種情緒的主要不是環境或事件本身,而是人對環境的或事件的評價。對于一個分數,如果給予消極性的評價,則會引起學習者消極性的情感體驗。由于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在有目的的狀態下運動的,人在潛意識中對成功或是失敗的預期,往往左右著人的行為,因此消極的情感體驗會使個體對行為的調控不由自主地指向失敗,于是又導致不良的結果,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對于同一分數,如果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學習者就會激發起自尊、自信、自強等情感,促進追求成功的行為。因此,教師要考慮:一要創造使學生成功的環境或事件;二要引導學生對環境或事件作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學生的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良性循環。
賞識機制之二:學生、教師、家長的情感性因素交互作用,并影響到各自的行為。學生的活動不僅處于自身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統之中,還處于與教師、家長交互作用的更為復雜的系統之中。其中情感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尤為突出,這主要體現在三者情感的依賴性上。學生對進步的向往、對成功的喜悅、對自我的欣賞,依賴于教師、家長對其抱有的贊賞、期望、鼓勵等積極性的情感態度;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誠、對教育對象的摯愛、對教育成果的欣賞,既有賴于學生對學習的熱忱、對教師的信賴、對自身的尊重,又有賴于家長對教師的理解、尊重和贊賞;而家長對子女的喜愛、欣賞和對教師的信賴、感激,則有賴于其子女和教師有如上述的積極情感。三者相互激起的某種情感會反復交互作用而越來越強烈,形成情感共振狀態。上述的積極情感所形成的是良性共振。當學生、教師、家長三者互相失望、互相埋怨、互不順眼時,教育的力量就變得不和諧、不協調了:而一旦三者失去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教育就失去了獲得成功的支柱。
因此,要注意從形成積極情感良性共振入手,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氛圍。
賞識教育的核心是以成功為價值定向的教育評價的改革。無論是作為教育目標的成功,還是作為教育本身的成功,或者是學生主體的成功,都顯示出突出的肯定的價值傾向。這個原理以正確發現、認識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潛能作為整個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以長揚長”,實施鼓勵性評價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的過程。而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論就是這種正效價值論生成的重要理論基礎。
對智力內涵的理解,一直是見仁見智,智力二因論認為,人類智力的內涵包括兩種因素,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智力的一般因素,表現在一般性的活動上,智力的特殊因素表現在特殊性的活動上。加德納指出:人的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我們每個人至少都有多種智力,包括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視覺空間智力、人際關系智力、自我認識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且每種智力在每個人的身上的表現程度和形式是不一樣的。從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中,我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學生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以往的考試評價只側重八種智力的前兩種,而且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而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這就必然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上有著很大的開發空間,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實現這一愿望,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學生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堅持每個學生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都有很大的發展潛能;第二,營造每一種智力都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種才能,并獲得自信;第三,積極主動地探索對各類智力的評價方法,給學生以客觀公正和積極的評價,根據學生的智力特性進行有效教學,為所有學生提供發展的多元途徑;第四,無論在評價的哪個環節上,都要把促進學生的發展放在評價工作的首要位置。
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和弱項,有與此相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使他們的優勢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再將優勢智力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力領域中去,進而使教學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展。由此,善于運用評價發現學生的優勢智力是我們從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中獲得的第二個啟示。客觀地說,現實中我們所實施的評價多用來找出學生的弱點和不足,而非長處和優勢;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手段幫助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彌補漏洞。因而我們實施的評價無非是僅僅體現了教育評價的診斷功能。毋庸置疑,這樣做是必要的,特別是對那些學業不良的所謂“差生”更是如此,評價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是沉重的負擔和心理壓力,而不是向上的動力。屢戰屢敗的經歷容易使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而一個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難走向成功的。所以,評價應該在多發現學生優勢智能方面有所作為,使多種多樣的評價活動成為學生展示自我,蓬勃發展的平臺和機會,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感到自己更有能力、更充滿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評價中獲得激勵是構建賞識教育評價體系應具有的基本理念。
按照舊的教育觀:因為“你不行”,所以“你失敗”。學生本質中存在的積極性與能動性的價值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而賞識教育的正效價值論則肯定學生潛伏著的積極性方面:“你不行,僅僅在某個方面,然而你在總體上是行的,因此你一定能成功。”這個結論是通過發現、認識學生的潛在能力而實現的。賞識教育的正效價值論就是要將原本就存在的,只是被不當教育壓制或忽略并歸之“不曾有過的東西”揭示出來,通過以長揚長與對點滴進步的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信心和聰明才智都得以展示并獲得實事求是的評價。
行為科學告訴我們,追求成功是學生的精神需求,教師的責任是運用激勵手段,促使學生產生內驅力,形成正強化,逐步實現成功,并引導學生在成功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成功,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外界的刺激就是教師創設成功的機會,驅動的內力就是自信心。實行賞識教育,就要重視教育者在自主或自由活動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主動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實現目標,從而獲得自主發展的成功。這其中不僅包括“期望—機會—評價”的第一循環,還包括開發學生學習內部動力機制的第二循環,即“教師期望—學生自我期望”的循環,這正是教育期望在賞識教育中的真正含義。
說到底,賞識教育還是個因材施教的問題。我認為,實施賞識教育對學校教育中的弱勢群體而言有著更大的研究價值,希望賞識教育在這一方面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