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蜜
(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在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看來,話語是一種“結構”。話語、空間、權力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誰說話?說給誰聽?等等,彰顯的是一種權力結構。??略趯Α霸捳Z”深度追問中,揭示了話語、知識和權力的統一性,揭示了“話語”之“權力”的本質。
首先,話語本身就是一種結構性的權力。福柯在《性經驗史》中通過性話語和性實踐的關系的闡發揭示了性話語權力觀,在福柯的理論體系里,話語不僅僅是語言,更是一種調控權力之流的規則系統。他指出,把性語言從言談對象中剔除出去,控制它在話語中的自由交流,從而實現在現實中控制性。這種對性語言詞匯十分嚴格的凈化,規范了全部暗示和隱喻的修辭,表達方式也受到了控制等等規約了現實中的可為與不可為,規約了權力。
其次,話語本身就是一種秩序。福柯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話語是一種秩序的存在。他認為:“人類的思想是依據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序排列以及具有語言或文化特性的符號來運動?!保?]每一種話語總有一個秩序,話語本身能使所有主體社會化,并在話語之下言說和行動,這種秩序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秩序。
話語就是秩序,就是權力,話語、知識、權力是三位一體的,話語是載體、知識是表象,權力是實質是核心。話語是權力爭奪的對象,掙不到話語的權力就不叫權力,話語的秩序決定權力的秩序,這就是福柯“話語權力”的核心思想。話語在這三者中的地位,??略栌萌氨O獄的比喻來說明:全景監獄的“中央監視點”作為權力實施的核心,居于一點可視范圍內任何人的言行舉止,這構成了一個系統原則,即解決了監禁問題的權力監視方面的技術。當這種中心權力話語通過一種凝視的方式去監視每個個體的時候,就可以貫徹到個體的身體、姿態與日常行為之中,每個人都成了被監視的對象?,F代權力形式如果主要由“看”與“被看”構成,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凝視與被凝視的命運。而“凝視本身就是不對等關系的表現,體現的是一種權力話語,一種意識形態壓抑,一種權力攝控的象征”。[2]凝視成了一種權利象征,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話語權力與翻譯霸權一體兩面,前者是后者之質,后者是前者之行。
發達國家在翻譯中存在著明顯的翻譯霸權。這種霸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發達國家大多不屑于翻譯落后國家的文本,造成發達國家很少出版落后國家的文本,無形之中捍衛了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世界上50%的書籍來自英文翻譯,卻只有3%的書籍翻譯成英文。英國、美國等國家出版的書籍中,翻譯書籍不到10%。其次,發達國家熱衷于把自己的書籍翻譯成外文,直接后果就是落后國家出版的書籍中譯文書籍所占比重很大,這已成為后發國家出版界的普遍現象。再次,在發達國家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后發國家翻譯作品時,對于翻譯選材是先入為主的,以西方的價值標準為標準來選擇,特別是對反映落后國家神秘感、貶抑落后國家的作品尤感興趣,不是他們天生具有獵劣的脾性,而是西方傳統優越的價值觀,以及捍衛這種價值觀使然。最后,在翻譯為數不多的落后國家的作品時,往往采用歸化翻譯的方式翻譯,而把自己國家的作品翻譯成外文時采用的卻常常是異化翻譯的策略。通俗地講,歸化翻譯是一種翻譯策略,這種策略以翻譯國的文化價值觀、傳統習慣為標準來翻譯作品,以便翻譯的作品更符合國內讀者的胃口和需求,這種翻譯策略是讀者中心論,背后潛藏的是民族的優越心理和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與警覺。異化翻譯是保留文本的原貌、文本原初的語境和習慣的一種翻譯策略,是一種“作者中心論”的翻譯策略,這種翻譯策略有利于完整保存作者的價值觀。發達國家在翻譯后發國家的作品時,往往采用歸化翻譯的策略,有意抹殺存在于這些文本里語言文化差異,盡可能使其歸化,以用英美的價值觀予以取代,使譯文變得明白易懂,讓讀者讀著外國的作品有種深處自己文化境遇的感覺,這就容易造成隨意曲解文本的現象。正如英國譯者菲茨杰拉德對波斯人伽亞謨的《魯拜集》翻譯時那樣,在英美中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對原作進行了隨意的改動,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這些個波斯人,我拿他們想怎么著就怎么著,是在開心地很,他們雖說是詩人,但還沒到讓人不敢恣意妄為的地步,而且他們也確實缺少一點藝術來塑造自身?!狈g的霸權、文化的強權、優勢文化民族心理、對其他們民族文化的歧視昭然紙上。
發達國家的文化流向落后國家的流量和方式與落后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有很多不同,這受制于很多原因,比如,發達國家的文化一般相應的也發達,落后國家的文化往往處于洼地,等等,但翻譯霸權的存在無疑加速和拉大了這一差異。站在“話語權力”理論上不難理解,翻譯是一種話語的重組,這種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這種話語以什么模式、面貌組合成什么結構,受制于背后的權力杠桿。翻譯背后的西方文化中心論本身就是一種權力模式,這種權利模式規約著其話語結構,當然包括翻譯的話語結構。
話語權力以及翻譯霸權理論啟示我們:
(一)要站在“權力”的高度(國家軟實力的高度)審視翻譯問題。按照約瑟夫·奈的說法,軟實力就是“一種通過吸引、而不是強制和利誘手段,獲取你所要東西的能力”,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對外政策。雖然,對軟實力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點則是共識。文化軟實力在構成國家的綜合實力、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和擴大國家的影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眾所皆知的。我國政府意識到軟實力對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性,接受文化是軟實力建設核心的學術界主流觀點。2006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的講話中指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保?]2007年10月,“文化軟實力”的概念第一次公開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也是我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保?]
(二)要在內文外譯中要強化異化策略。在西方強權話語支配下的翻譯本來就是不平衡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要想沖破西方的文化控制和文化壓制,積極有效地宣揚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就要采取異化翻譯的策略。通過這種策略盡可能地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歸化翻譯隨能使外國讀者更容易讀懂文本,但讀懂的只是文字,而不了解我們的文化,只有通過異化翻譯,才能更好地宣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在西方處于文化強勢,占據翻譯霸權位置,按照西方的價值觀對后發國家的文本進行選材、歸化翻譯的時候,后發國家更應該強化異化翻譯,只有保持自己的話語結構,才能實現自己欲形式的權力,才能實現“話語權力”。
(三)要警惕外文內譯過程中的價值觀沖擊,要有效防范和引導。理論是實踐的先導,作為后發國家追趕先發國家的途徑之一就是引進發達國家的著作,學習發達國家的理論。這些理論的翻譯者無外乎兩類人,一類是著作所有國者,這種翻譯往往是異化翻譯,保留了文本的遠洋;另一類是后發國家的人,這些國家由于處在文化和發展的洼地,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這種心理強化了這種文本的異化翻譯,甚至生怕與哪一點不一樣而玷污了作品的精華或者冒犯了作者的龍顏。在這種強烈的異化翻譯主導下,外文本經?!罢毡拘啤钡胤^來,保留了它原有的話語結構系統和語言表達習慣,甚至為后發國家很難理解的實例、案例等。根據“話語權力”,這種西方的話語系統主導了其權力結構、意識形態,那么現實中會對后發國家的意識形態造成沖擊。這是在引進譯文和翻譯素材的選舉、翻譯定位等方面要認真斟酌的,要對意識形態的沖擊有意識地防范和引導。
[1]鄭東升.福柯的話語觀.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83.
[2]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詩性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9.
[3]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06-11-11,(1).
[4]本書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