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俠
(江蘇省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江蘇 豐縣 221700)
祖國五千年的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包孕豐富,蘊藉深厚,她甘甜的乳汁滋潤了一代代的英才。縱觀現代著名作家,哪位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汲取其語言的精粹而形成的清新、雋永的冰心的“美文”迷醉了多少讀者,具有犀利、深刻語言風格的魯迅雜文更讓多少人嘆服。然而現當代作者,甚至是轟動一時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卻不能長久地為人們所欣賞,甚至是曇花一現,這固然有個人才華及多方面的原因,但和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蘊不無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講古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之魂,想以獨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向古文化尋根探源、吸取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導學生進入古文化殿堂的教師的職責就尤為重要。
一
現在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我們依然能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一字一句地串講,學生認認真真,奮筆疾書;當老師提問時,他們看著筆記本流利地對譯。這種學法使學生只能對文章意思囫圇吞棗、生吞活剝,不能達到增強文言文語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它僅僅重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壓抑了學生的靈動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它僅重視了字的落實、句的翻譯、段落的背誦,忽略了文章的內在的精髓、思想的價值、審美的感受、寫作的借鑒等;它僅重視了課本知識尤其是講讀篇目的教學,而忽略了知識的遷移,面對同等難度的文言文,學生茫然不知所措,這又怎能談及吸取精華、古為今用?這一切不得不促使人們對文言文的教學作認真的思考。
新版的中學語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篇目,表明祖國的典籍文化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這些篇目經過精心篩選,注重作品的感情因素、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它們皆是名家名篇,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為我們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供了基礎。
二
針對不同的體裁,不同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但總體的原則是:涵詠背誦,述說描繪,注重主動性;披文入情,析事明理,注重審美性;分門別類、歸納整理,注重實效性。吟詠背誦是掌握文言文的基礎,隨著基礎知識閱歷的增長,可以轉化為自己的感悟;述說描寫是學生主動參與便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披文人情、析事明理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審美是對內容整體慼悟上深層次再創作的精神享受;分門別類歸納整理是掌握文言文知識便捷之徑。
詩詞曲皆為古典文化璀璨的明珠,語言凝練有致,兼有極強的樂慼,最適于吟詠背誦,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而演化為審美的享受。因此對詩詞曲的教學不妨還學生瑯瑯的書聲。教師在學生基本成誦基礎上適當點撥,促其想象。如教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我就“一夜飛渡鏡湖月”展開想象,細致加以描繪。學生思維很活躍,有“乘龍”、“御龍”飛逝與詩人的氣質極為吻合的奇瑰想象。教師更應指導學生對人物心境、整篇的意境方面進行賞析。如教《天凈沙·秋思》,學生在吟誦想象中漸入佳境,繼之寫出一段賞析性文字:只用了十八字就描繪了九種景物,卻構成一個意境深邃、情韻極濃的畫面。 “枯”、“老”、“昏”展示出一幅蒼涼、頹敗的景觀,恰似游子心理的揭示。藤有依靠,鴉有歸巢,一天將盡,何處是歸宿?第二句幽雅,溫馨的場景似與全曲不相協調,實質是以樂寫悲,更勾起了游子的憂思,內心的悲傷。馬兒不堪旅途勞頓,以至瘦骨嶙峋,獸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緊,一年將終,何處是歸程?滿臉憂思,滿面風塵的游子在蒼涼古道上慢慢融入黃昏……
對情理、事理性文言文,也要重要朗讀,誦讀時不僅要注意讀清句讀,而且要注意重音、語速,更要析事明理,注重審美性。葉圣陶說:“從前人讀書,多數不注重內容與理法講究,單在吟誦上下工夫,這自然不是好辦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講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的吟誦工夫少了,多數只看看而已,這又偏向了一面。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體會理解才行。”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這篇課文選自《戰國策》,《戰國策》主要是記載謀略和辭說,以記言見長,體現戰國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語言智慧,這種文章不誦讀是體會不了其語言藝術的,而一般漫讀,沒有對內容的通徹理解,也是體會不到其語言藝術的。例如鄒忌對妻、妾、客問了同一個問題:我和徐公比誰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來一樣,其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極其由衷地贊美,是“私”——偏愛的不經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沒有“妻”那么堅決自信,只在揣度著鄒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詞,是因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為一般陳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結的語氣,缺乏真心的贊美,給人以干巴巴感覺,因為客僅是“有求”徐公。在誦讀時如果不對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讀出三人的感情語氣的。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才可以體會感悟文言語句的美感,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對情理類文章理思路時,可扣住一個“情”字,提挈全篇,理解內容,進而詳察其謀篇布局,領會其藝術匠心。《出師表》可謂情理類的至文。作者首敘先帝崩殂,起筆凝重,析蜀之利弊,寫將士報知遇之恩;提三條建議,盡心薦賢;述先帝慨嘆先后漢興亡之故事;追憶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繼之平叛、北征,明責律己,時間跨度幾至諸葛亮一生,心誠詞懇,有機統率于“報先帝,忠陛下”的感情之下。作者十三次提及“先帝”,又寫到出師前內政、軍事的安排,使讀者不僅看到諸葛亮效忠劉氏父子的耿耿忠,超人的才干,更能感受到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無奈,由此讀者也能體會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所在,可謂是“曲辭諫后主,煞費老臣心”。對事理類文言文,在其內容的掌握上更應一個“論”字,及其語言藝術,即如何去論證的問題,這是因為“文章合為時而著”,它們所論述的觀點,在今天多少有點偏頗(并不排除有的觀點今天仍是至理),但其論證的方式及其言語藝術,今天仍然發出熠熠的光彩。如《逍遙游》表述的“無己”“無利”“無名”只是沒落貴族的思想意識,是一種自我超脫的幻想,不值得稱道,但莊子以奔放的想象力,通過大量的魚蟲鳥獸活動的寓言、美妙的傳說故事、大量貼切的比喻透徹精當地說理的論證方式,值得關注、探討;它汪洋恣肆、飽蘸詩意的筆墨更值得借鑒、吸收。
三
對古文文化底蘊的探究和汲取都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就需要我們首先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具體可采用“四讀”教學法。(1)根據閱讀要求,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初讀課文,讀準字音。(2)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掃除文字障礙,不能單獨理解的提出來同學們共同研究解決,仍然不能解決的由老師解疑;再讀,結合注釋初步理解內容,疏通重點難點句子;老師不串講課文翻譯,只對難點句子作分析講解。串講過多,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時間一長,容易昏昏欲睡,不能積極地動腦思考;有時也不一定就聽懂,就算聽“懂”了,印象也不深,記憶也不長久。因此教師一講到底,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對課文的領會和掌握的程度,容易造成教學上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3)讀清句讀停頓,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4)結合作者介紹,結合時代背景,結合課后練習理清全文思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但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應重視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此外,要指導學生分門別類,歸納整理。如積累本篇課文的文言實詞,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找出實詞的解釋的異同,這樣既可找出實詞的多義性,又可加深對實詞的牢固記憶。如古今意義變化的詞語,像“絕境”、“感激”等詞的古今意義;詞性活用的詞語,等等。另外,還要讓學生勤動手、動筆,抄寫注釋,抄寫精彩語斷,默寫課文,等等。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都要在老師的指點下,讓其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行為,這樣便于學生由感性地理解升華至理性、規律地掌握,從而形成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更好地吸取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不斷滋養、增厚我們的民族文化的底蘊。
學習古代文化的目的就是吸取精華,古為今用,我們不僅能得到語言上的滋潤,情感上的陶冶,思想的升華,而且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能守住根,把住魂,不至于迷失自我。如果大家都來關心文言文教學,相信這個花園定能會迎來姹紫嫣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