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春
(天峨縣龍灘希望小學,廣西 天峨 547300)
課程改革的實施已十幾個年頭,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早該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讓課堂充滿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和幸福。但是,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課堂,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知識為中心,它脫離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強調(diào)了生活和書本的密切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課堂,書本是軸心,師生只是圍繞著軸心旋轉(zhuǎn)。例如閱讀教學,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讀課文掃除障礙,課內(nèi)講讀的還是選文本身的語言,要求學生回答的是課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課后練習的仍是選文中涉及的知識,唯恐“脫崗離標”,教師不敢多說,學生不敢放膽想象,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新課程要求,課本提供的選文只是教學的一個憑據(jù),憑借選文,師生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文課程內(nèi)容。過去圍繞文本安排的預習,現(xiàn)在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到現(xiàn)實生活中自主觀察、調(diào)查體驗,也可以引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將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課內(nèi)文本的解讀,師生可以與課前的體驗和占有的資料相聯(lián)系,使之自主構(gòu)建。對于課后的機械練習,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練習趣味化,使知識有機地轉(zhuǎn)化為能力,發(fā)散學生的個性思維。
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一文,講述的是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課前我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好好回憶自己的母親平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母愛是如何在語言、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自學課文,小組合作交流,指導品讀自己認為最感人的詞句,體會母愛的偉大,再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談談感受。課后,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以書信的格式給媽媽寫一封信,并寄出去。我發(fā)現(xiàn)在學生的作文里都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既有對母親言行的感激,又有對自己行為的懺悔;既有與母親共聚的歡笑,又有失去母親的淚水……課堂教學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喜學善思。死的教材用活了,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轉(zhuǎn)換。
傳統(tǒng)教學比較注重學生的說寫的結(jié)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不夠。課堂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容易,個別學生答對即可;問題難,教師像擠牙膏似的逼問多位同學,直到有人答對,缺少教師的點撥、引導,沒有過程,看不到學生的發(fā)展,看不到教師的價值所在。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nèi)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quán)威,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師就像一位演講者,滔滔不絕地演講著課前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就似籠中鴨子伸頸待填。一節(jié)課過后,教師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思維的摧殘。新課程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發(fā)現(xiàn)新知識、新信息,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凍死在街頭的傷感故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所以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自始至終以“愛”為主線。導入新課時,我提問:“你們的大年夜是如何度過的?”在學生各抒己見后,我揭示課題,對題質(zhì)疑,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邊認真觀察課文插圖,一邊聽老師講述課文的故事梗概,聽完后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說,太不可思議了,這么冷的雪天還光著腳,真可憐;有的說,她穿得那么少,又破又爛,我很同情她;有的說,相比之下,我們多么幸福,真是天囊之別啊……孩子們內(nèi)心滋生了“愛”,為下面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接下來是重點教學,我以自讀做旁批和品讀重點詞句為主,在讀中詮釋“愛”。課的結(jié)尾,讓學生暢所欲言:想對小女孩說些什么?當我們的愛心小女孩不能收到時,又該如何傳遞我們的愛心?學生提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最后,要求學生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使“愛”得到升華。這樣以“愛”切入,品讀釋“愛”,結(jié)尾談“愛”,拓展寫“愛”的教學過程,學生自然體驗到課堂是輕松、快樂而幸福的,沒有壓力,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傳統(tǒng)語文課堂過于突出強調(diào)接受和掌握,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冷落了發(fā)現(xiàn)和探究,從而導致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被不斷銷蝕,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作文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語文水平怎樣,作文水平是一個衡量的重要尺度。可是,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由于受到“考試”這根指揮棒的追隨,又沒有獨立的作文教學時間,有些老師不得不追求近期效益,在作文指導上,不善于指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構(gòu)段謀篇,培養(yǎng)寫作興趣,而是叫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范文應付眼前。漸漸的,學生覺得作文是一種壓力,學習是一種累贅,學校對他們來說也失去了吸引力。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學習的營養(yǎng)劑和催化劑。”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寫作的動機;有了興趣,思想才會活躍。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我的作文教學常常是從閱讀、寫日記開始的,鼓勵孩子們多閱讀多練寫,說真話訴真情。日記和作文成了我與學生心靈交流的平臺。六年級時,黃曉媚同學從村校點轉(zhuǎn)入我班,作文幾乎不會分段,文章如流水賬,無重點,無中心。面對如此作文功底的學生,我并沒有放棄,鼓勵她多看書,汲取別人文章的精華,充實自己作文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同時,堅持寫日記,做讀書筆記,我定時檢查。“工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半命題作文——《我的××》,她在文中寫到奶奶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跟已生兩個女兒的母親很難相處,母親常因此而暗中流淚。尤其是在母親生下妹妹的當晚,奶奶把煮好的雞蛋湯給倒了……文章里沒有多少華麗的詞句,甚至還存在不少的錯別字,分段也不太合理,但文字里卻流露出真情。我抓住她這一點滴進步,在篇末寫上了幾句簡短的評語:“太好了!現(xiàn)在你已把心里話向奶奶說了,心里一定好受多了,是嗎?如果你在寫作時能避免一些錯別字,一個意思分一段來寫,那你的文章一定會更棒!老師相信你,加油!”在作文講評課上,我用她的作文進行講評。自那以后,她更愛寫作了,并且一次比一次寫得好。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的教學。課堂上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鋪直敘和機械性的勞動。我們必須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使之轉(zhuǎn)型,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把伙伴“還”給學生,把時空“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讓語文課堂充滿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
[1]《走進新課堂》——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