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蘭春
(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小學,江蘇 南京 211507)
我聽過這樣幾節課:①教學四年級的《九色鹿》一課,上課剛開始,老師配著優美的音樂朗讀了課文,讀后提問:“你們覺得九色鹿美嗎?拿出紙、彩筆來畫一畫九色鹿。”這下教室熱鬧了,老師一邊指導一邊畫。這一畫大概用了20分鐘。試問:剩下的20分鐘能把這篇課文講完嗎?②教《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老師要學生填寫準備好的表格,即概括文章中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課上熱鬧了將近15分鐘,最后只簡單核對了答案:宙斯(殘暴、心狠手辣)、普羅米修斯(勇敢而極富同情心)、赫拉克勒斯(英雄)。③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第2節時,老師一開始就問:“你們看見了什么?”學生答的都是書上的原名問題還沒有展開,老師急著問:“你們還看見到什么?”(本意是讓孩子想象書外的東西)學生還沒想好又去想其他的,搞得一頭霧水,不明就里,也就無所適從了。
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課堂內容重點是什么?你到底教給學生什么了?你的底線在哪?我們的文本在何處停留?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實踐中改進。因此我們應該反思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要知道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如何把握住語文那跳動的脈搏呢?我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語文課不是單純的音樂課,不是單純的畫畫課,不是圖片欣賞課,不是游戲課,不是品德教育課。但是不是說語文課就不可以聽音樂,就不可以畫畫,就不可以有圖片的欣賞,就不可以做游戲,就不可以教育人呢?
不可否認,這些形式有時確實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讓孩子有興趣,讓孩子靜下來,讓孩子認真起來,讓孩子激動起來。例如王菘舟老師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的最后播放了《你是這樣的人》這首歌,再現了周總理的音容笑貌,工作的艱辛,讓孩子再一次又走近了文章的中心,讓孩子不得不釋放自己內心的感受。再如竇桂梅老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在引領孩子感悟“大火連燒三天”這句話時,讓孩子猜想英法聯軍到底燒了多少東西。竇老師播放了一段英法聯軍搶燒圓明園的視頻,最后定格為熊熊燃燒的大火的畫面,再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一個半分鐘就把剛才你們體會的平湖秋月瞬間就化為灰燼,一幅字畫不用幾秒鐘就變為一片灰燼,那么,在這8600個這樣長的時間里,你想想,燒掉的這8640個半分鐘里的一個半分鐘會燒掉些什么呀?”孩子們對“大火連燒三天”這句話就有正確的理解。
那么究竟如何運用這些形式呢?如何讓這些形式真正為我們教學所用呢?那就要看老師的智慧了,就要靠老師把握尺度了。
新課改剛實施時,課堂立即呈現四人一小組、八人一大組熱鬧討論的景象,卻不知道小組合作不是為了體現形式而組織的,而是課程設置的需求。如例②,這樣的課看似熱鬧,似乎有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其實,老師不知道這樣簡單的問題在上完第一課時,就已經有答案了,何須再浪費15鐘呢?而這兒為什么不抓緊一點呢?默讀課文,說說為什么稱“普羅米修斯是個勇敢而極富同情心的神”呢?而且小組合作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組織的,需要不斷訓練,做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確。
再比如: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自主合作的形式,上課時就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各小組自己討論的問題,討論時老師也不深入學生之中。結果小組交流情況呈現的時候,學生討論的問題五花八門,失去了討論的必要性,學生牽著老師的鼻子走,當然越走越遠了。
文本拓展也是老師要注意的環節。有的老師為了上好一節課,找了很多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堆砌,不揀輕重,不論深淺,一股腦兒灌輸下來,這種不知菽麥、不辨良莠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有的老師總是讓孩子想象文中的留白,而忽略了文本的意味。如例③,為什么不在文本上多停留一會兒?“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痹鯓油Π蔚拇渲?,怎樣蒼勁的松柏?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都有什么絢麗色彩?多美的語言文字,為什么不多咀嚼,先嘗到這一口的飯香呢?
總之,課堂上各種形式是不可少的,但不是都要用的,我們應讓這些形式確實對教學有用,要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安排,巧妙設計,不能少又不能多,恰到好處,要像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語文就是語文,語文有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我們要發揮語文的特質,讓語文更適合我們,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讓語文的美扎根在我們的課堂。
你的課堂是否簡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要力求簡約。但簡約不是簡單,教學中要找出一條簡單的線索,拎著這根線索,發現最豐富的信息,把簡單教得豐滿。例如教學《天火之謎》,只要抓住“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的現象。”和“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這兩句話,不斷地深入,采用一唱三嘆的形式,學生就能體會出不同時間段富蘭克林的心情,在不同心境下對句子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對富蘭克林的“智慧、自信、堅定”油然而生敬意。
字詞教學不僅僅注重字音、字形,還有耐人尋味的字情。例如教學《天火之謎》,我抓住課后要求:用“不足為奇”造句。我不是讓學生直接造句,而是先問一個問題:“富蘭克林又會把什么當成不足為奇?”讓學生想象擴充。這樣一引領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造句就容易多了。這不是單純的教學造句,而是又一次對人物形象進行滲透,扎實而厚重。再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中的“翻山越嶺”一詞時,在學生理解了“翻”和“越”的字義,明白了成語的意思后,出示了“母親用八十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一句,問:“同學們,‘翻山越嶺’僅僅指母親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道道嶺嗎?”學生由于對“重擔”有了認識,很快體會到課文中的“山”和“嶺”指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個困難,一次次挫折,指的是家庭生活中的難題,母親養育兒女所付出的辛苦,母親的艱辛折射出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就是語文的厚重所在。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離開了情,課堂就索性無味,缺乏美感。語文是一門特別富有情感性的學科。語文教育必須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賦予文本以豐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顯示出靈動的活力,藝術的魅力,發揮巨大的感染力。這也就不難理解新課標為什么要把重視語義的熏陶感染作用作為語文教育的特點加以強調。因為人的情感與智慧的密切相關,只有在平等、民主、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之中,師生才會思維靈動,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閃現。這是“情”與“智”相諧的一面。語文是情智的,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張力的一種語文教育。
當然,語文有這么多的特性,我們不能全部運用在每堂課里,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題材,找尋屬于語文課堂的特質。只有把握好語文的度,上出語文的味,才能達到我們所追求的境界。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懷抱。
1.理解古詩,大膽想象。引導學生理解詩句中詞句的意思,反復朗讀、品味古詩語言。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大膽想象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2.展現畫面,再現春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詩中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在腦海中展現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畫面,再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用彩色畫筆再現出來。
3.親近自然,練習表達。在學習古詩后,我帶領學生去郊外田野觀賞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貋砗?,結合自己春游看到的景色,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記敘文,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受到了一次極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訓練。
4.積累古詩,表演背誦。學完古詩后布置學生廣泛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然后到郊外的草地上,在春的懷抱中輪流背誦古詩。在盎然的春色里,孩子們呼吸著春的氣息,吟誦著祖國的詩歌精華,其樂融融。
(三)緊密配合學校工作,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我校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許多科室的布置、畫廊的設計、櫥窗的展覽經常由學生自己動手,尤其是學校櫥窗的展覽經常展示學生的手抄小報,我會鼓勵學生抓住這些機會努力展示自己。
1.充分鼓勵,具體指導。在制作之前我先表揚學生在美術作業和日記作文等體現出來的優秀表現,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并展示以前學生的優秀手抄報給他們觀賞。然后提出明確的要求:手抄報形式不限,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每份作品必須都包括:圖畫、文章及自己的創作(可以是篇章,也可以是片段,甚至只是一個優美的句子)。
2.分工合作,集體定稿。為了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我采用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制作手抄報的形式。鼓勵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展現自己的特長,挖掘智慧和潛力。如寫字好的同學負責抄寫文字,畫畫好的同學負責插圖,寫作好的同學負責改寫古詩。其他同學還可以查找一些與主題內容有關的資料、文獻,作為補充。出好小樣后小組再集體討論進行修改,達成一致后定稿。
3.自主評議,公開展覽。當每個小組的手抄報都出好,在全班進行展覽、評比時,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由他們自己布置,自己評比。這樣一來每個小組既是參賽選手又是評委,評選的結果就更民主。評比按版面設計、文字書寫、插圖繪制、獨立創作四個方面進行。每個小組要對除自己作品外的每件作品給予簡短的綜合評價外,全班交流后投票選出優勝作品,送交學校進行公開展覽。
這些活動綜合反映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幾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學生在辦報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也提高了審美能力,增強了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文活動的開展,伴隨著讀、寫、聽、說等各項訓練,語文老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需要,因而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自己也從中獲取教學的快樂。
[1]黃再洋.試談語文實踐活動的實施.
[2]姚文莉.怎樣開展語文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