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菁
(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7)
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在教學中的普及,對我國美術課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技術手段的突破,更是基于網絡教學環境的教學結構與過程的轉變。重新審視和理解網絡環境下的美術課程教學對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混合學習(Blend-Learning)的混合有很多種理解方式,包括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與E-Learning學習方式的混合,多種學習媒體、多樣學習資源的混合,不同學習情景的混合,不同學習理論的混合,不同學習目標的混合,等等。簡單而言,混合學習可以看作面對面的課堂學習(Face-to-Face)和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混合學習的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而且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價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但混合學習的定義都是圍繞教師、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內容等要素及其展開的有關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來探究其內涵,而教師、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內容是教學系統論的核心要素,網絡學習平臺的設計針對傳統教學和E-learning的利弊,綜合國內外關于混合學習的研究成果及對相關的理論基礎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美術課程教學設計的要素的混合學習體系。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教學環境、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采用主導—主體雙主教學結構,把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協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和協作交流工具,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得到更大的拓展,情感體驗更加積極鮮明,認知投入更加深入,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合混合學習理論構建美術課程教學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學習交流、課程資源、作品展示和學習評價等。
1.課程內容。現階段,課堂上常用的課件有兩種:一種是PowerPoint軟件和Flash軟件。Flash軟件主要用于傳遞課程的學習內容,通過流媒體技術使用圖文并茂的視頻來呈現的課程內容,學生主要通過視聽雙通道來實現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控制學習的時間和進度,獨立思考,構建知識結構。課程內容偏重于傳統課堂所不便表現的和需要突出的知識點,如情境的構建、知識結構的表征等。采用樹形知識結構的組織形式,這種結構形式不僅使課程具有良好的內容組織結構,便于學習者對知識結構的掌握,而且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地制宜地根據課程內容精心捕捉教學信息,理智地選擇多媒體的手段,使制作完整的美術教學課件,既能體現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分展示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又能親近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展示美術作品,集圖像、色彩、文字、聲音于一體,容易引起學生自覺學習的心理狀態,增強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更好地進入角色和特定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
2.學習資源。學習資源作為學習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混合學習理論應用美術教學,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美術教學中的學習資源一種是教師把課本里的作品圖片通過多媒體課件以Power Point軟件和Flash軟件的方式播放出來;一種是教師自由組織教學。教師可根據教學條件、學生實際和教師自身的素質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甚至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作用,要知道他們也是課程資源。因此,學習資源內容包括課程背景資料、課程課件、精彩案例、電子書、圖書庫、圖片庫、視頻庫、音頻庫和相關的精彩網站。方便學生自主選擇豐富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做學習筆記,學習者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自定學習步調,給個體更多的選擇自由度,實現個體的主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能獲得親自參與的積極體驗,培養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習交流。美術教與學的多元互動強調,充分調動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的主動性,不僅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而且強調學生與學生等的互動。結合混合學習理論,依托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課后,可以申請開通QQ群、博客、威客、微博等交流工具,與學生一起交流互動。首先,學生可以隨時對學習內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教師或其他訪問者針對學生的問題展開討論,不斷發展而形成一個師生和生生交互的動態記錄,學生的思維動態性就通過這些交流得到保留和展現。其次,學生通過反思、管理、調整自己的博客或微博,對自己的整個學習進行元認知水平的思考。最后,學生的表述機會和表述方式的增加和豐富,使得知識的共享和互相啟發的傳遞增多,有助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展認識。博客或微博更關注個性化,記錄個人的成長過程,宣揚個性化的網絡空間;而威客更關注共享性、合作性,關注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4.作品展示。美術教學必須提供直接的視覺觀察,使學生產生直接的美術體驗,所以制作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作為教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品展示模塊的設計主要是利用賞識激勵機制,促進學生的學習。在美術教學中,注重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通過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感悟,會越來越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乃至藝術作品,從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啟迪。在美術教學中審美理解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普通教育層面,即學習和運用觀察、認識、記憶、訓練、理解等一般認識方法,掌握一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另一個層面是運用藝術教育的特殊方法,即符合審美活動規律的方法,達到對審美意蘊的理解。這兩個層面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兩者的相互協調和推進,最終形成完整的審美理解力。美術是視覺形象,通過作品展示,學生能清楚辨認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驟、作品效果等。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作品展示活動。作品展示的內容有每周之星、每月之星,優秀案例、創意之作等。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作品設計情況來每周評比一次,選擇出每周的學習模范作為每周之星,同理每月選擇出的學習模范作為每月之星。將優秀的設計、創意等在博客、微博等交流工具平臺上給予展示,以資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美術意識。
5.學習評價。對混合學習理論應用于美術課程教學中的成功與否,教師與學生應作出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軟件技術建立不同學生的電子檔案,搜集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各項信息,如作品、作業等,并及時作出評價。在作品展覽中,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作品進行展示,是對學生作品的一種認可評價;在課程內容和資源學習中,對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學習筆記等。同時,學生也應不間斷地對教師進行評價,如美術教學目標是否偏離大綱,所有評價內容教師與學生均要認真對待,發現不足,及時更正,提升美術教育績效。
混合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應用于美術課程教學,有利于增強美術教育教學效果。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的美術課程教學體系的建立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好的信息組織方式、多重的交互方式等功能,從而更有效地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實現傳統學習與網絡學習優勢互補,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互補,同步學習與異步學習互補,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互補,課本資源與網絡資源互補。要多角度、全方位熟悉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表現,感受和體驗作品的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藝術思維,并為實現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打下基礎。
[1]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
[2]朱曉.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與剖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3]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勇.美術教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5]何齊宗.教育原理與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