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軍
(常州市武進區東青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14)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好的導入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聯系學生的實際就是要依據學生心理知識和知識儲備的情況來選擇導入方式,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導入的效能要通過學生才能體現,無論是什么導入方式,都不能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以及他們能否接受和領會。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共鳴,使其更有意愿投入到問題的探討中,避免因空談理論、高高在上而讓學生敬而遠之。在學習“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學習最重要。”部分學生回答:“只能說我們學生階段。”“祖國最重要、感情最重要……”我及時打斷了同學們的發言:“從不同角度來說,你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但好像都不是根本上的,而且同學們不敢說心里話。”在我的鼓動下終于有同學大聲說:“錢最重要。”“好。”我大聲鼓勵,“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錢真有這么神奇嗎?錢是它的乳名,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一課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學生帶著和老師真心交流的心態來學習這一課題,主動性很高,在活潑的氛圍中掌握了貨幣的有關知識。
課堂導入僅僅是教學的一個小環節,一般兩三分鐘,至多五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所以導入要有概括性,要精心設計,做到短小精練、簡潔有趣。教師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活動;同時導入又要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心理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準備狀態。我們可以采用復習導入法或問題導入法。隨著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單刀直入,概括上文,銜接下文,直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的討論中。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這可能是廣大教師運用最多的導入方法。要注意做到少而精,最好能用寥寥數語,使學生懷著迫切的心情進入聽課,切忌啰唆。
啟發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積極思維,而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就要去思考去解決。因此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淺顯簡明的事例中發現問題,進而從問題著手,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和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在學習文化創新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用多媒體給學生打出如下字幕:一只憨厚的熊貓正在俘虜全世界的眼球和錢袋,席卷之勢不可阻擋,這就是《功夫熊貓》。從2008年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功夫熊貓》在首個周末就收獲6000萬美金,超過好萊塢歷史上所有動畫片的票房。迄今這部影片在全球已拿下近2億美元票房。6月20日“出口轉內銷”到中國后,亦是備受關注、好評如潮,一周票房逼近億元大關。但是,這樣的成功只屬于夢工廠,只屬于好萊塢,和我們沒什么關系,也沒有一分錢的版權費,我們只不過被夢工廠俘虜的全球買單者而已,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嘆之余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在中國國寶和文化等中國元素被“中為洋用”且大獲成功之際,在中國電影等文化產品競爭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我們應該這么辦?
同學們讀著讀著陷入了深思。我適時問道:“同學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該怎樣去把它發揚光大呢?”由于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這節課同學們都非常積極主動,甚至在不打開教材的情況下,最后都總結出了: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學習西方,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
直觀導入法是指運用具體的實物、圖片、簡筆畫、照片、幻燈片、錄像等手段導入教學。運用直觀手段既可以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具體過渡的橋梁,為學生感知、理解知識創造了條件,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燃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花,使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課本攫取知識營養,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這一課前,我留意了幾個課桌抽屜里有水果的同學。“同學們,我們開始學習新課,劉剛同學,請拿出你的水果。”本來幾個同學注意力不集中,我一開口,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劉剛。劉剛疑慮地站了起來,同時猶豫著把蘋果拿了出來。“我讓你拿水果,誰讓你拿蘋果了?”不等大家回過神來,“張飛同學,請拿出你的水果。”張飛如同劉剛般地拿出了橘子。“我讓你拿水果,誰讓你拿橘子?”這時大家見我滿臉的笑意,瞬間明白過來:有的大笑,有的討論,有的干脆說:“還是讓老師拿出水果來吧!”我及時應答:“其實我也拿不出來,水果是具有蘋果、橘子等共性的東西,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將要探討的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這節課同學們興致非常高,非常容易地理解了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對于兩者的關系,同學們經過討論,最后饒有信心地總結了出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強迫學生學習,學生對所學的東西但是很難保留在記憶里的。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主動、積極和自覺,學習時輕松愉快,不會造成心理上沉重負擔,學習效率自然會高。因此導入應使學生處于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中,引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以飽滿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教師采用怎樣的導入方式,也無論教師的導入設計如何精彩,如若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入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教師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例如我們可以采用自由談話法、講故事等,教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同學們自由發表看法。內容不限,可以是學生的日常活動、新聞話題、社會熱點,甚至是奇聞軼事等。教師可充分利用談話內容,并適時地引入主題。中外古今有許多豐富多彩、寓意深遠的故事和寓言,若能依據教學內容的意向充分地運用這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寓言來導入新課,不僅能夠對學生起到較大的思想教育,而且能夠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較快地進入課程意境中,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套路,導入也不能干篇一律。具體到課堂的引入方式上,就要求具有新穎性,只有“新”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才能營造良性的師生互動。如在教學《我國的銀行》這一節內容時,我邀請了一位在銀行工作的學生家長。上課伊始,我向學生做了介紹后便“退居二線”,這位銀行工作人員與學生開始了“教”與“學”。這種導入的方式,以及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構思,打破了傳統思維下對教育者角色的局限,將社會上的職業專家請上講臺,相對于常規教學便是“奇招”,而這種“招式”收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堂課的導入猶如一部發動機,直接影響著整臺機器的正常有效運作。可以說,它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創造。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導入新課,做到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