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平
(睢寧縣職業教育中心,江蘇 睢寧 221200)
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任務所使用的語言,有著無形的力量,會使師生在交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學語言就其本質而言是教學用語,它的對象是學生,性質屬口語。就課堂教學用語來說,教學語言有時不像文學語言那樣文雅華貴,而以真理般的樸素見長;不像相聲語言那樣調謔逗趣,而以清楚明了著稱;不像舞蹈語言那樣熱情外露,而內蓄深情……教學語言有它獨有的藝術品質。
教師在設計教學語言時除了要服從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對其中蘊含的感情有強烈的感受之外,還必須遵循教學語言的規律,體現教學語言的藝術品質。
每個國家的語言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差異甚大。就我國來說,廣東話與北京話相去甚遠,上海話與四川話大相徑庭,即使是同一個市縣,其語音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不少教師的語言因地域不同而“入鄉隨俗”。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各地區應積極推廣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使學生得到正確的發展。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規范,不僅要學會使用普通話,而且在選詞造句上要符合語法規則,讀音表意要力求準確、清晰、富有條理性,避免含糊與晦澀。
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是課堂教學語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科學知識本身是嚴密的、系統的。各學科都有嚴密的結構,都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要靠講授的科學性來實現,語言的科學性就要求語言準確、嚴密。
1.表述正確。就是教學語言對教學內容的表述要正確,不能出現錯誤。例如:語文教師說:“我國有世界上沒有的萬里長城。”就是一個病句,犯了前后矛盾的錯誤。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的敘述要準確,不應使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對概念和術語的含義必須表述明確。
2.外延周密。就是教學語言對概念的界定要周密。教師在組織教學語言時,要盡量想得周全。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由于思維不嚴密,其語言經常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如在評價學生時常常會說:“凡是成績好的,都是勤奮好學的學生;凡是成績不好的,都沒有好好學習。”學生成績的好壞,雖然與學生是否勤奮有關,但沒有絕對關系,不能等同。語言的周密來自于思維的周密。我們在組織語言時,一定要周密思考、反復推敲,如果能養成周密思考的好習慣,教學語言自然就能周密、嚴緊。
3.選詞恰當。這是教學語言準確性的關鍵,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進行錘煉,使之最恰當、最準確地表述教學內容,必須繼續不斷地苦心思索,非發現這唯一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不可。就像法國小說家福樓拜要求他的學生莫泊桑那樣,要用唯一的形容詞來形容事物。我們不論描寫什么事物,要表現它,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唯有一個動詞;要得到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
4.語意明確。就是教學語言表達的意思要清楚明白,做到語流通暢、銜接自然、層次清晰、條理分明。在教學中,有些教師講話時語意表達不明確: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頓,不該停頓的地方卻停頓下來,說話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后語。學生聽起來很費力,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5.語言具有邏輯性。教師語意表達不明確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其語言缺乏邏輯性。有一個故事:有三位科學家從倫敦驅車前往愛丁堡。透過車窗,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于是科學家們議論開了。天文學家說:“多有意思,蘇格蘭的羊是黑的!”物理學家反駁說:“你的論斷不對,應當說,有些蘇格蘭的羊是黑的。”邏輯學家仍感不妥,糾正說:“我們只能相信這一點,蘇格蘭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體的一面是黑的。”語言的準確來自思維的準確。可見,為了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應當學點邏輯。
簡潔,是教學語言的一種重要品質,也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的有限性,講得不簡潔,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喪失學習的興趣。
簡潔,并不在于說得少,而在于說得精。于漪老師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教學中要把握它們,引導學生重錘敲打,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中有一段寫道:“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著調子。”教學時應抓住“迎著”一詞重錘敲打:
師:“一路迎著溪流”這句話中“迎著”可以換成哪些詞語?
生:“迎著”可以換成“沿著”“順著”。
師:那么,葉圣陶爺爺為什么用迎著呢?
生:(思考片刻)因為溪水是從山上往下流,而葉圣陶爺爺是從山下往山上的雙龍洞去,溪水流的方向與葉圣陶爺爺上山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用“迎著”。
師:對!這個“迎”字寫出了溪水的方向。
生:讀了這句話,特別是從“迎”字上,我覺得溪水很活潑。
師:你的回答很有新意,也很有道理。你能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具體說明你的觀點嗎?
生1:我找的是:“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1:溪水順著山勢的高低起伏而流,因此,溪流的水面一會兒寬,一會兒窄。于是水流的速度一會兒緩慢,一會兒急促。溪流好像在跳舞。它一會兒動作舒緩,一會兒又蹦蹦跳跳,它用活潑的舞姿來迎接游客。
生2:溪水流淌的聲音時高時低,不時變換調子,它好像在唱著歌,用美妙的歌聲迎接游客。還有姿態的活潑,水聲動聽,就像一個唱著歌跳著舞迎接客人的可愛的孩子。
師:看,一個普通的“迎”字,竟然包含著這么豐富的內容。我們祖國語言文字是多么富有表現力呀!我們讀書就應該咬文嚼字,善于聯系上下文,體會出詞句所表達的感情來,讀出文章的味來。
執教者抓住一個“迎”字,竟說了這么多的話。這是否簡潔?回答是肯定的,因此這體現了精練。
簡潔,還要求教學語言避免無意義地重復。有的教師在教學用語中常常是說了一句話,多次去重復它,又毫無意義,這就造成教學語言堆砌、繁冗和臃腫。
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是教學語言的感性特征,也是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約瑟夫·特雷納曼提供的數據表明,聽課開始的15分鐘學生能記住所講內容的41%,聽了30分鐘后則能記住最初的15分鐘內所講內容的23%。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趣味性語言將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聽課初的狀態。
教學語言的趣味性主要表現生動、形象,幽默感。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得風趣。教學語言要生動,必須將語言的音、形、意三者聯合運用,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敢心”(魯迅語)。這在文、史、地教學中尤其必要。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引導學生隨著教材進行想象。比如課前可以通過導語來激趣:在教學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課前我設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在眼前,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象,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請同學們就會聯想到杜甫的《登高》、王維的《山居秋暝》、歐陽修的《秋聲賦》等是怎么樣描寫秋的?只有生動的語言,才能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活躍學生的聽課情緒,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疲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語言的生動性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情感的控制、情緒的變化,語調要抑揚頓挫。特級教師斯霞說:“講到主要的地方,重復一遍;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很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調變得很低沉。”這種語調高低的交迭伴隨著感情的起伏,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顯示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除上述的將詞語巧用外,教學中還可以用比喻、反語、夸張、擬人等修辭形式創造幽默。如遼寧鄒吉彬老師在講到家蠶的有關內容時,就妙用了擬人的手法,他對學生說:“蠶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自身,它以默默的不辭勞苦的勞作,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爭了光,添了彩。”學生不解。他緊接著說:“不是嗎?我們的祖先最早養蠶織絲綢,進而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聲譽,有誰不認為這小昆蟲是個偉大的愛國者呢?”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絕不是輕薄和滑稽逗樂,也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低級趣味,幽默具有高雅性。
總之,課堂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有其理性的內涵,也有其感性的特質,教師必須長期把握其藝術品質,長期錘煉自己,從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以適應現代課堂教學需要。
[1]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模式.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柳斌.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吳為章.新編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4]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