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甘肅省腫瘤醫院護理部,甘肅蘭州73005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日益年輕化。乳腺癌直接損害患者的第二性征,手術不僅給患者造成身體形象的改變,而且給患者的軀體、心理和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加重了患者的恐懼、疑慮、抑郁、絕望等負性情緒反應[1]。負性情緒不但影響患者手術時機體狀態和術后機體的恢復,也會造成乳腺癌患者的行為退化及治療中斷[2],導致患者出現更多的臨床不適,從而影響化療的效果,甚至對疾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3],進而影響生存率[4]。通過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和康復可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討臨床治療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個體與集體相統一的心理干預對化療期間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為乳腺癌心理治療奠定基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年齡40~55歲,了解病情,常住蘭州市的女性乳腺癌根治術患者170例。
1.2 方法
1.2.1 應用Zung焦慮評定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5]和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C30[6]分別于干預前1~2 d、干預半年后進行調查。
1.2.2 17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3 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心理學角度,按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進行心理干預。
1.2.3.1 認知干預 向病人介紹化療情況,特別說明根治性手術后化療的意義;通過交談觀察評估病人焦慮、抑郁的原因及程度,進行心理衛生宣教,耐心傾聽病人的憂慮和顧慮,客觀回答其提出的問題;女性病人對脫發極為關心,對此問題要如實回答,講清是否會脫發,是否會脫光,脫光后能否重新生長及需要多長時間等。
1.2.3.2 情緒干預 根據病人性格、愛好、文化程度等,針對個體的具體情況采取交談勸慰疏導、釋疑、鼓勵、同情等心理輔導措施,幫助其改變思維方式和消極態度;幫助其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介紹結交病友,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
1.2.3.3 行為干預 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鼓勵病人參加文娛活動,適當增加體育鍛煉。鍛煉時間的長短及強度根據病人的具體耐受性而定,最好是依據患病前的運動水平來適當調整。
1.2.3.4 示范性教育法 由護士進行示范性教育指導,讓病人掌握基礎護理方法,如假發佩帶方法、肢體功能鍛煉、靜脈保護方法等;同時讓病人表演康復鍛煉及靜脈按摩動作,護士給予指導,直到掌握為止。
個別干預一般安排環境要相對安靜,適合交談, 15~30 min/d為宜。交談前征求病人的意見,充分考慮病人的身體情況和情緒,談話內容可圍繞著病人的疾病、治療方案及主要的不適感覺展開。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等統計學處理,檢驗水準α=0.05。
兩組病人在心理干預前、后的情緒狀況和QLQ-C30量表評分比較:對實驗組進行心理干預,發現干預后該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水平分別為55.78±12.85和58.83±13.34,較干預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表1)。心理干預前后實驗組在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狀況得分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P<0.01),心理干預后均高于干預前;而在疼痛、睡眠、食欲喪失等癥狀領域得分均下降,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P<0.0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s)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與心理干預前比較,*P<0.05,**P<0.01
項目 實驗組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干預前 干預后焦慮 63.47±14.93 55.78±12.85** 47.29±10.35 46.56±9.53抑郁 66.75±15.11 58.83±13.34** 48.63±11.15 47.68±10.35
表2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QLQ-C30量表得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QLQ-C30量表得分比較(s)
項目 實驗組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干預前 干預后軀體功能 50.87±8.24 52.01±14.23 53.32±10.87 55.35±10.62角色功能 55.37±9.12 58.53±12.36* 58.91±12.35 57.68±7.54情緒功能 56.47±8.04 59.74±12.32* 61.22±17.34 59.53±13.46認知功能 53.15±8.73 54.12±13.25 58.10±13.41 60.22±14.25社會功能 50.11±7.25 56.61±14.73** 58.69±13.13 59.12±12.76總體健康狀況 42.02±13.21 45.37±11.67* 40.12±13.39 41.35±11.43疲倦 53.17±12.53 52.39±11.92 51.23±14.79 49.86±12.32惡心嘔吐 33.92±10.25 32.17±12.59 33.12±18.39 32.15±9.64疼痛 47.92±13.63 34.12±10.31** 38.61±10.39 36.51±10.54呼吸困難 39.14±15.34 37.84±13.60 35.97±14.32 34.86±13.53睡眠 38.41±9.98 35.14±10.84* 33.22±12.50 31.25±11.56食欲喪失 36.96±14.24 34.61±15.14* 34.12±19.13 32.56±15.47腹瀉 39.12±12.57 38.14±10.24 37.16±11.36 35.13±9.86便秘 33.69±14.15 34.89±14.28 33.75±9.61 32.53±8.65經濟領域 41.92±18.99 49.61±20.20** 43.43±23.17 45.68±15.68
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輔以放療和化療等綜合治療[7]。乳腺癌治療所引起的生理、病理變化導致了患者的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狀態等方面改變,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8]。
研究發現,乳腺癌根治患者手術前后均存在焦慮、抑郁心理,且術后焦慮和抑郁心理狀態均較術前嚴重。手術前大多數患者認為“手術”是令人恐懼的治療手段,盡管她們有思想準備,但在手術即將實施之前,也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患者會反復的問醫護人員:“我能活多長時間,手術疼嗎?”。因恐懼癌癥而痛苦絕望,食欲下降,甚至絕食,其自控能力減退,出現生物節律的紊亂。患者除了對惡性腫瘤危及生命擔憂以外,還擔心手術治療破壞了女性第二性征器官的完整性,這是由于患者對腫瘤缺乏全面和正確的認識所致。患者乳房的切除、化療等副反應的發生,不僅使其身體形象產生紊亂,而且因為手術造成患者生理活動功能的降低,進而影響其社會功能、情緒功能和總體生活質量;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勞、失眠等身體不適,也使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起居以及工作、社交活動等,這些改變影響了患者的角色功能及社會功能;患者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減少,以及手術治療帶來的疼痛,性生活質量下降等,大大影響到婚姻生活質量,導致患者情緒功能減弱,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下降。同時因昂貴的治療費用,給部分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患者情緒狀況和生活質量進一步降低。
研究在患者常規化療的基礎上,應用醫院—社會—家庭的綜合干預體系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在醫院,干預組患者通過護理人員認知干預、情緒干預、每周2次的行為干預(漸近性放松術、催眠、臆想治療等)、支持性心理治療,使患者掌握了相關疾病知識,糾正了不良生活行為及負性心理,提高了自我護理能力,掌握了心理干預的具體方法;在家庭,患者和家屬應用在醫院所掌握的心理干預技術,通過教育性干預、行為干預[9]、支持性心理治療、音樂療法等方法,為患者出院后的康復創造出適合治療和休養的家庭環境;在社會,通過集體心理治療、社區活動、社會支持和援助,每月2次來醫院參加抗癌俱樂部活動,以及利用上門、短信、書信、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跟蹤指導,使患者能通過多渠道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醫院應與家庭、社會一道幫助患者改善焦慮、抑郁情緒,保持健康而樂觀的情緒,保持和恢復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能以積極樂觀的精神與疾病抗爭,幫助患者適應手術后新的生活方式去實現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在綜合性心理干預后,焦慮和抑郁程度較干預前有明顯下降;整體生活質量較干預前有明顯改善,如在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狀況得分差異有顯著意義,心理干預后均高于干預前;而在疼痛、睡眠、食欲喪失等癥狀領域得分均下降,差異有顯著意義。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社會功能和健康狀況等領域比對照組有了顯著的進步,綜合性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有效的。
醫院—家庭—社會體系下的心理干預方案,是現代臨床護理的新思路,可以有效的緩解乳腺癌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對于推廣到其他癌癥領域應用,有待于我們廣大醫護工作者的進一步的努力。
[1] 唐莉,陳顯春.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調查及護理對策[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21):1923-1927.
[2] Calvin RL,Lane PL.Perioperative uncertainty and state anxiety of orthopeadic surgical patients[J].Orthopaedic Nursiry, 1999,18:61-66.
[3] Karen Hjerl,Elisabeth W.Andersen,Niels Keiding,et al.Depression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mortality[J]. Psychosomatics,2003,44(1):24-29.
[4] Stommel M,Given BA,Given CW.Depress and functional status as predictors of death among cancer patients[J].Cancer, 2002,94(10):2719-2727.
[5]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2)增刊:160-204.
[6] 蔡樂,萬崇華,湯學良,等.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中文版的制定與考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5):592-594.
[7] 萬德森.臨床腫瘤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00.
[8] 馬玲,王世平.乳腺癌患者相關癥狀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7,7(3):169-173.
[9] 鐘雷,張繼青.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其干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3,10(3):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