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平 鄧吉容 劉秀容 張曉茹 劉詩琪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重慶 400016)
短期強化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
劉智平 鄧吉容 劉秀容 張曉茹 劉詩琪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重慶 400016)
目的探討短期強化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方法將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為強化教育組(A組)50例和一般教育組(B組)50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觀察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識、自我護理能力、血糖控制和焦慮狀況評分變化。結果與教育前比較,教育后3個月A組糖尿病的知識和自我護理行為能力明顯提高,與B組比較,A組HbAlc下降明顯優于B組;A組試驗后焦慮狀態改善明顯,與B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短期強化教育后,可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狀態。
強化教育 糖尿病 焦慮
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長各種慢性并發癥相繼發生,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命和勞動力,隨之帶來其生存質量的下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治療和自我監測,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1],特別是經過強化教育,患者的糖尿病知識和自控水平明顯提高,血糖代謝紊亂控制好[2],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1 一般資料 為重慶市范圍內來我院門診就診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者自愿情況下參加本研究。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新診斷標準[3]。即糖尿病癥狀加隨機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空腹血漿葡萄糖(fastingplasma glucose,FPG)≥7.0 mmol/L(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 T)中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
1.2 方法 隨機將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編號,分為強化教育組(A組)和一般教育組(B組),每組各50例。其中,A組男性16例,女性34例,B組男性17例,女性33例,同組內不同性別之間各指標無差異;A組平均年齡(61.02±9.35)歲,B組平均年齡(53.22±8.77)歲,A組血壓平均收縮壓(130±16.03)mmHg,舒張壓(78.40±9.32)mmHg;B組血壓平均收縮壓(119.74±12.14)mmHg;舒張壓(78.00±7.95)mmHg;A組平均體重(59.12±10.21)kg,B組平均體重(62.42±11.50)kg;A組平均空腹血糖(8.404±3.0)mmol/L,餐后2 h血糖(12.7±2.5)mmol/L;B組空腹血糖(7.20±1.8)mmol/L,餐后2 h血糖(11.4±3.9)mmol/L實驗前比較兩組年齡、血糖、血壓(除收縮壓外,P=0.001)、體重等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健康教育培訓 選擇我院內分泌科富有經驗的專家及專職糖尿病護士對參加本研究的醫護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和調查表填表方法培訓,統一病例收集標準、教育方式和運行模式,并經考核合格后參與此項工作。派專職糖尿病護士對參加研究的患者進行管理。
1.2.2 制定綜合問卷調查表 除患者相關基本情況以外,主要包括糖尿病知識、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需求、生活質量評價(糖尿病對生理功能的影響、心理/精神維度、社會關系維度、治療維度)、焦慮自評量表等5部分。調查表以判斷題和多選題形式提供給答題者,問卷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為0分。焦慮評價量表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eale SAS),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有時有;(3)大部分時間有;(4)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20個條目中15項是用負性詞陳述,按 1~4順序評分;其余5項(第 5、9、13、17、19)按4~1順序反向評分。對于不識字、視力差及高齡患者,由教育人員逐條詢問后代填寫。患者于教育前后各自完成綜合問卷調查表填寫。
1.2.3 A組教育方式及內容 分為3組,每組13~22人,進行3個半天強化教育,即每周1個半天,連續3周。患者于試驗前及3個月后完成綜合問卷調查表。健康教育內容根據病人的需求制定,包括糖尿病的定義、分型、診斷標準、糖尿病有哪些危害、糖尿病的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胰島素治療、自我監測等。糖尿病教育護士從病人納入試驗組參加第1次教育課程起,到3個月末收集觀察數據期間與病人建立合作關系,及時了解和解決患者的情況,電話或個別進行指導。教育方式以講授、實物演示與操作相結合,糖尿病??漆t生把糖尿病的防治知識以講授的方式傳達給病人,然后在飲食課程后提供糖尿病營養午餐、胰島素知識課程后胰島素注射器和注射筆的使用指導、自我監測課程后演示血糖儀的操作要領及學習自查血糖。糖尿病護士具體指導患者記錄糖尿病日記。3次課程結束時,對參加本次強化學習的糖尿病患者頒發學習結業證書。將講課內容打印成教材,配合相關宣傳資料發放給患者。
1.2.4 B組教育方式 患者于試驗前及3個月后完成綜合問卷調查表,健康教育方式以發放糖尿病知識小冊子,病人自學為主,為病人提供糖尿病講座信息,不定期參加糖尿病中心大型知識講座。糖尿病教育護士與病人建立聯系,及時了解和解決患者的問題,給予指導。
1.2.5 觀察指標 于試驗前及試驗結束后采集靜脈血標本,觀察血液中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結果、體重、血壓變化、焦慮評價得分變化。
1.2.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完成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試驗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A組試驗后糖尿病的知識和自我護理行為的認知均有提高,B組在試驗前后糖尿病的知識和自我護理行為的認知變化不大;而A組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教育前后自身進行比較,P=0.001,具有顯著意義(表1)。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強化健康教育方法收到的效果明顯,有利于患者在被診斷糖尿病的初期獲得科學的疾病知識,建立正確的疾病防治觀念。2.2 全部病例經3個月的試驗觀察,兩組在教育前后自身比較,B組除FPG外,餐后2 h PPG有下降趨勢(P≥0.05),FPG和餐后2 h PPG在本試驗觀察設計中采用單次平均值,觀察結果有下降趨勢(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A組和B組HbAlc均有下降,但A組HbAlc下降明顯優于 B組,A組HbAlc下降明顯,其A組與B組試驗前后差值比較,P值為0.024,差異有顯著意義(表2)。

表1 兩組試驗前后糖尿病知識的認知變化(配對t檢驗)

表2 兩組試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變化(配對t檢驗)
2.3 A組中,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標準分≥30分的病例(A1組)有 31人,≤30分的病例(A2組)有 19人;B組病例中,≥30分的病例(B1組)有19人,≤30分的病例(B2組)有31人;Al組試驗前后焦慮狀態評分,經 t檢驗,t=5.38,P<0.000 1;A1、B1兩組試驗前后差值t檢驗,t=3.08,P=0.0034,差異具有顯著意義。A1、A2試驗前后差值t檢驗結果,t=3.57,P=0.000 8,差異有顯著意義;B1、B2試驗前后差值t檢驗結果,t=0.62,P=0.54,差異無顯著意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焦慮自評量表得分越高,經短期強化教育后,焦慮癥狀改善越明顯(表3)。

表3 A、B組試驗前后焦慮狀態均值及標準差
2.4 兩組試驗前后焦慮狀態改善情況(表4) 統計結果顯示,A組試驗前后 t檢驗,t=4.35,P<0.000 1,差異有顯著意義;B組試驗前后t檢驗,t=0.51,P=0.62,差異無顯著意義。A組和B組試驗前后差值進行t檢驗,t=3.74,P=0.000 3,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4 A、B組試驗前后焦慮狀態總均值及標準差
3.1 很多因素可以引起糖尿病患者情緒改變,特別是血糖波動和生存質量變化。本研究通過短期強化教育,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知識補償和行為支持,相關的糖尿病知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均有顯著提高,說明該教育形式是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推廣。
3.2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自我照料能力下降和治療依從性差,以及對慢性并發癥的擔憂,會使病人產生抑郁癥[3-4]。在本研究中,試驗組血糖控制方面有改善,特別是餐后2 h血糖的下降,有利于預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發癥。糖化血紅蛋白試驗組下降明顯,其 A組與B組試驗前后差值比較,P值為0.024,差異有顯著意義。表明在糖尿病的綜合治療中,由于糖尿病教育緩解了患者由于焦慮、心理壓力等緊張所引起的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在傳統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短期強化教育,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彌補一般健康教育的不足。B組在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識和自我管理行為的變化不大,與該組主要靠自學或不定期參加糖尿病講座,處于一種較為“松散”的狀態,缺乏系統管理有關。
3.3 情緒和情感變化的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5]。試驗期間,A組患者與醫務人員接觸密切,對事物有憂慮和疑慮時,通過與專業人員的有效交流溝通,消除了困惑,獲得了正確的疾病防治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表明短期強化教育通過建立“醫生(護士)——患者——家庭”共同參與的教育網絡及各種有效的措施,幫助糖尿病患者提高臨床療效、社會適應及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能更有效地改善新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緒障礙。情緒障礙的緩解,有助于增加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使血糖更易于控制[6]。因此,從新的醫學模式的角度去看待軀體疾病,兼顧患者對疾病的情緒反應和情緒障礙對疾病的相互影響,已成為每一個糖尿病醫務人員應注意的問題。
[1]錢榮立.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3:1-2,7.
[2]任愛華,崔本亮.糖尿病與抑郁癥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中醫雜志,2005,18(6):847-847.
[3]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17.
[4]許玲,王德全,任建明,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45-50.
[5]劉智平,彭富琴,劉秀蓉,等.糖尿病教育對糖尿病患者抑郁狀態影響的觀察[J].重慶醫學,2002,31(5):440-441.
[6]周中華,馬建東,郎艷.糖尿病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情緒障礙及糖代謝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1):34-35.
[7]徐娜,王建華.糖尿病開發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1):50-52.
[8]任秉儀,劉安,鄭永征.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并發焦慮抑郁狀態的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9,10(9):1907-1908.
Enhanced education Diabetes mellitus Anxiety
劉智平(1963-),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從事內分泌科臨床護理工作
R471
B
1002-6975(2011)15-1437-03
本研究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HLJJ2009-08)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