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莉
(上海市位育中學 上海 200230)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作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效果,調控教學活動;學生通過作業吸收、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好技能.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信息的重要窗口.因而,關注和研究作業問題,成為研究學生學習很重要的切入點,也是研究學習實效性的一個視角.因此,筆者對如何提高高中物理作業的有效性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多年來,人們重點關注課堂教學改革,并取得了成果,但普遍忽略了作業的研究和改革.當前作業的主要問題是過多、過濫,大量作業是重復練習,缺乏針對性、探究性,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深入思考,往往是馬虎應對.這種狀況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抑制學生的主體意識,忽略了創新精神的培養,最終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愉快的學習呢?作為一名教師,能否從教學環節入手研究傳統作業在形式、內容、數量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在批改、反饋方面又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是筆者一直探索的問題,并在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具體的實踐研究.
為了解學生物理作業的情況,筆者設計了“物理作業情況調查問卷”,于2009年12月份對我校高一年級6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70份,收回250份.
問卷內容包括5大方面:(1)作業數量;(2)作業習慣和情感;(3)作業評價和批改;(4)作業類型;(5)你對物理作業及反饋的建議.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反映出當前高中物理作業的現狀.
完成物理作業的目的是為鞏固課內所學知識的學生占62.58%,喜歡物理找出學習不足的學生占11.26%.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因此從他們的主觀意愿上還是愿意認真完成作業的.
能認真完成作業并思考的同學占42.8%,需要經常翻看標準答案才能完成作業的占36.16%,不會做就放棄也不愿思考或問老師的占16.24%,另有4.8%的學生應付作業.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一般是兩點:一是希望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鞏固知識、理解知識、形成技能;二是通過作業了解教學效果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真正能夠認真完成作業的同學不到50%,另有50%的同學不能認真獨立完成作業或者消極的應付,這些情況值得我們深思.
調查中發現,只有24.26% 的學生會在做作業前翻看筆記.在老師講解完作業后立即反思并找到存在的問題的學生占47.19%;僅在考試前突擊復習作業中錯題的學生占20.13%;經常在老師講解作業時走神的學生占16.50%;只記下老師講解的過程,講后不看的學生占16.17%.
關于老師講過的題目隔幾天再次出現還會出錯的原因:有85.95%的學生認為是因為課后沒有及時的思考總結,所以隔幾天后把老師講解的方法忘記,又按照原來的錯誤方法做了;還有11.04%的學生認為是老師講解時走神,根本不知道講過這道題.
學生形式上的“完成”作業并不是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真正的“完成”作業應該包含三個階段:
(1)做作業前的準備工作即看筆記,回顧一下當天所學的知識;
(2)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
(3)做完作業后的反思,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在這三個環節做得都不是很到位.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前翻看筆記是浪費時間,或者認為看了筆記對做作業沒有幫助.因此,需要在這一方面采取措施,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關于認真獨立完成作業以及課后反思,能做到的同學也不到50%,從調查結果看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各門功課作業太多沒有時間思考.
關于物理成績不好的原因是每天忙著做作業,沒有時間獨立思考.很多不懂的題目堆積在一起沒有及時問老師的學生占49.2%;認為沒能夠做到一定數量題目的學生占28.43%.54.84%的學生認為若能把老師反饋的作業問題在課后再反思一遍,將可提高物理成績;22.26% 的學生認為如果能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將可更好地提高物理成績;19.68%的學生認為如果能在老師反饋作業的時候認真聽講將可提高物理成績.
從這些調查數據可知,學生不僅意識到學習物理存在的問題,而且也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但如何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落實這些有效措施,值得我們探索.
近幾年關于作業形式的探討受到普遍重視,許多同行在實際工作中嘗試了多種作業形式,如課外探究型作業、口頭作業、調查型作業、實踐型作業等等.我們希望新類型的作業能體現課改精神,能引起學生興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本次調查中,61.39% 的學生認為新類型的作業應該作為選做,供有興趣的同學完成,而不應該像傳統作業那樣統一收交,統一評價;12.2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因為高考不考;11.88%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這種作業,因為做起來麻煩,會花費很多時間;只有14.52%的學生表示喜歡這種作業并會認真完成.目前學生學業繁重,為了應付考試,大部分學生是“考什么學什么”,對于高考不考的知識不愿意花精力鉆研.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希望學生能在輕松的環境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好的技能,這也是課改的目的.所以對于新型作業要適當引入,與高考接軌,切忌不可為了“新型”而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型”,同時要注意布置作業的形式和評價的方式.
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有兩點,一是為了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技能;二是及時了解教學效果,以便靈活地調整每節課的內容.如何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即以適當少的作業達到所要求的教學效果,這是筆者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一直探索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是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影響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學生的主觀因素,如他們的學習態度.根據前面的調查結果,有50%左右的學生只是形式上“完成”作業,但并未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因此很多題目會屢次出錯.反之,因為學生作業的正確率不高,老師又增加題目以期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態度決定行動,要提高作業的有效性,首先要改善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滲透正確的“學習觀和作業觀”,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
沒有任何一本參考書完全適合每一節所對應的課后作業.所以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精心挑選習題,切合上課內容,即作業要有針對性,這也是提高作業有效性的關鍵.并且作業的設計不僅要多樣,而且還要根據循序漸進原則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設計出有梯度的練習,這符合桑代克學習基本定律中的“練習律”——一個已形成的可以改變的聯結,如加以應用,就會使這個聯結增強;若不應用,就會使這個聯結減弱.
(1)控制題目難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適當難度的題目,難易搭配,由易到難.
(2)注意層次性.不同班級間、同一班級內學生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可根據學生情況在作業的數量和難易比重上適當調整.
(3)用活、用足量少質高的題目.可采用“一問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形式,也可把相似的題目放在一起進行類比和對比,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希望老師能及時反饋作業中的問題.37.29% 的學生希望老師把每道題的對錯批出來,而不要只批日期.73.26%的學生表示如果練習書有答案愿意自己批改,因為這樣可以及時知道對錯,及時訂正,這樣對知識點的掌握有幫助.這些數據反映出兩點:一是學生對作業的質量很關心;二是學生的主觀意愿是積極向上的,是愿意進步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把作業的效果達到最優化.
(1)及時反饋
每次作業堅持不隔課反饋,這樣不僅能保證學習內容的連貫性,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反饋中要實事求是地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也要從思維方法上幫助總結經驗,提高認識,促成他們更有效學習.
(2)作業批改多樣化,盡量讓學生參與批改和講評
作業批改可采取教師批改、學生互批、自己批改、小組長批改等方式.作業的講評也多讓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善于交流、樂于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也要體現在作業反饋上.學習者借助于其他人(如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作業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而不是單純的依靠老師的講解.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筆者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長每周負責收集本組同學作業中的疑難問題、典型錯題、好的解法.每周小組活動一次,小組長主持,其余同學積極參與.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強課后跟進,及時訂正錯題
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屢錯屢犯”的原因是沒能夠把作業和考試中的錯題事后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導致時間久了就忘記.針對這一點,筆者把訂正錯題、復習錯題作為一項作業進行布置,寧可少做題,也一定要保質保量.在教學實踐中證明這非常有效.
(4)有針對性的備課、講解習題
“屢錯屢犯”的現象對學生的自信心打擊很大.怎樣才能讓學生少犯重復性錯誤呢?筆者認為找到錯因有針對性的解決,效果比較好.在后階段的措施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動員學生讓他們在錯題訂正時一定要寫出錯誤原因;另一方面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作業和考試進行分析,把學生作業錯的地方分析清楚,在備課和講評題目時做到有針對性.
(1)口頭作業.這種作業可以在課前幾分鐘完成,例如,“復述上節課的知識要點”、“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某一規律或者概念”等.這種作業形式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點,還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2)收集信息類作業.這種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學科興趣.
(3)設計、實驗類實踐作業.這些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例如,在學過動量和沖量的知識后,可讓學生動手做一個蛋的保護裝置,讓蛋從高處落下而不碎.學生設計出了很多有創意的裝置.
由于高考的壓力及學生對學習缺乏統籌安排,大部分學生完成作業后不愿意再認真復習.因此各學科老師都希望能多布置點作業,希望學生在本學科上多花些時間.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是否有膽量進行作業改革.其次,很多教師教學任務過重,而精選習題、分層布置、編創新形式作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何能使這些措施落實到每天的教學之中,真正付諸于實踐,并取得最佳效益,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1 張民生.中學物理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付典澤.高中物理中學生錯題集的建立和應用.物理教學探討,20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