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洋 徐婉芳 李巧儀
(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廣東東莞523000)
宮腔粘連(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一種婦科常見病,發生率通常為0.10%~0.41%[1],是導致女性不孕癥的病因之一,引起IUA的主要病因是創傷與感染,近年來隨著人工流產的增加其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筆者所在醫院對105例宮腔粘連患者進行宮腔鏡手術診治,現報道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婦科診治的105例宮腔粘連患者,年齡24~43歲,平均28歲。82例臨床表現為繼發性不孕;10例為原發性不孕;78例表現為月經量減少;10例表現為閉經;54例表現為周期性腹痛。有診刮史者23例;82例繼發性不孕患者中全部有人工流產史或清宮史,最多5次。
1.2.1 術前檢查 全部患者宮腔鏡診治前均行陰道B超檢查,提示子宮內膜回聲異常;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宮腔狹小25例,宮腔偏小10例;常規婦科檢查,排除生殖道急性炎性反應。術前宮頸插管軟化宮頸。
1.2.2 手術方法 宮腔鏡選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的宮腔鏡及相關配套設備,采用生理鹽水作為膨宮液。宮腔鏡緩慢置入宮頸管后,仔細觀察宮頸管、宮腔形態及兩側輸卵管開口情況,明確粘連部位,程度進行分類。經宮腔鏡操作孔置入微型剪分離粘連至宮頸及宮腔形態恢復正常,雙側輸卵管開口清晰可見,如為輕度膜性粘連予刮匙刮除粘連組織,對有生育要求者行輸卵管插管通液,輸卵管通暢者82例,輸卵管阻塞者10例同時行腹腔鏡檢查并行輸卵管造口術加盆腔粘連松解術。術畢前宮腔放置“O”型節育環。手術過程中,所有患者均在B超監護下完成手術,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1.2.3 術后治療及隨訪 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放置宮內節育環3個月及人工周期治療3個周期;術后3個月詢問月經變化及腹痛情況,再次行宮腔鏡檢查,取環,觀察宮腔成形情況,術中行輸卵管插管通液術了解輸卵管通暢情況;不孕癥患者隨訪至妊娠分娩。
宮腔粘連的診斷分類參見《實用婦科內鏡學》的標準[2],根據粘連性質分:膜性粘連、纖維結締組織性粘連、肌性粘連;根據粘連累及范圍分:輕度(粘連范圍小于1/3)、中度(粘連范圍1/3~2/3)、重度(粘連范圍>2/3);根據粘連部位分:宮腔粘連、內口及宮腔粘連、單純內口粘連。
本組病例根據《實用婦科內鏡學》的標準:輕度69例、中度31例、重度5例;膜性粘連63例、纖維結締組織性粘連39例、肌性粘連3例;6例術中發現合并子宮內膜息肉、3例合并黏膜下子宮肌瘤。105例宮腔鏡手術103例1次順利完成,2例因粘連嚴重,行部分分離,囑3個月后再次手術。所有患者無一例發生子宮穿孔、大出血、電解質紊亂、氣體栓塞等并發癥。手術中出血量5~20mL,手術時間在10~50min,宮腔粘連程度與手術時間長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宮腔粘連程度與手術時間長短的比較
術后宮腔形態恢復正常率98.1%(103/105);月經量減少患者術后經量增多率100.0%(78/78),其中經量恢復正常率76.9%(60/78);閉經患者術后月經恢復率90.0%(9/10);腹痛患者術后緩解率100.0%,完全緩解92.6%(50/54),好轉7.4%(4/54);不孕癥患者92例,術后妊娠分娩53例(57.6%)。術后隨訪3個月~2年,無再次宮腔粘連發生。
宮腔粘連的診斷傳統上依靠病史、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陰道B超等方法,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宮腔鏡直視下診斷宮腔粘連,能明確粘連的程度、性質、范圍,并且能對術后宮腔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宮腔鏡手術的并發癥較少見,發生率約3%[3],主要有子宮穿孔、出血、水電解質紊亂、感染等,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子宮穿孔。
本組病例手術時間10~50min,出血5~20mL,無一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對于子宮腔內粘連、瘢痕、宮腔變形、封閉患者,手術操作不當或過深可引起子宮壁的損傷甚至子宮穿孔,因此手術可在B超或腹腔鏡監護下進行[4]。本組病例手術過程全部在B超監護下進行,對于2例重度粘連者進行部分分離,并囑3個月后再次手術,以避免子宮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術者操作時須注意全面探查宮腔,正確掌握宮腔鏡手術操作,熟悉正常宮腔的解剖特點。
本組病例術后宮腔形態恢復正常率98.1%;月經量減少患者術后經量增多率100.0%,經量恢復正常76.9%;閉經患者術后月經恢復率90.0%;腹痛患者術后緩解率100.0%,完全緩解92.6%,好轉7.4%(4/54);不孕癥患者92例,術后妊娠分娩53例(57.6%),與相關文獻報道數據相仿。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宮腔鏡下可同時行輸卵管插管通液術,必要時可行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盆腔粘連。術后宮內置節育環及行人工周期治療能有效防止宮腔再粘連。
總之,上述資料顯示宮腔鏡下分離宮腔粘連安全性好、有效率高、手術時間短、出血少、組織損傷小。手術配合術后置宮內節育器及人工周期治療,是治療宮腔粘連的有效方法。
[1]夏恩蘭.婦科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9-174.
[2] 林金芳,馮纘沖,丁愛華.實用婦科內鏡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391-393.
[3] Shveiky D,Rojansky N,Revel A,et aL. Complications of hysterescopic surgery:“Beyond the learning curve”[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07,14:218-222.
[4] 靳淋,段開俊,成九梅,等.B超與腹腔鏡監護宮腔鏡宮腔粘連切除的體會[J].中國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