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偉軍
(廣東省中山市陳星海醫院,廣東中山52841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在AMI早期實施康復治療,能促進患者近期心理和機體的康復進程,使經濟負擔減輕,縮短住院時間;遠期效果可使病死率降低,因此康復治療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目前,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應用及高昂的醫療費用使AMI急性期的住院天數減少,患者的心理、機體狀況和生存質量對患者的康復醫療有關鍵作用,降低了因焦慮情緒導致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1],本研究選擇筆者所在醫院心血管內科2008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120例,行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對其在對患者心絞痛及心功能分級、生活自理和精神狀態狀況的改善效果做回顧性分析,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AMI患者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齡39~81歲,平均61.7歲;均符合WHO制訂的AMI的診斷標準[2],經心電圖、臨床表現、血清酶學檢查后確診,梗死部位:前壁75例,下后壁30例,復合15例;心律失常79例;心功能Ⅰ級81例,Ⅱ級39例;患者既往有抽煙史者63例,高血壓71例,糖尿病29例,血脂異常87例,發病至入院時間為(2.0±1.7)d,靜脈溶栓72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采用早期心臟康復程序訓練,對照組60例采用常規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梗死部位、并發癥、入院時間、心功能分級和靜脈溶栓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在治療上都采取常規方法。觀察組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即有專職護理人員和醫生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和知識宣教,參照日本東北大學[3]及筆者所在醫院自定的心臟康復程序步驟和方案行下床步行和肢體活動訓練,時間為2周。囑患者第1天臥床,護理人員協助其進食,被動行肢體活動,讓患者了解相關康復知識內容,消除其思想顧慮,增強其康復的信心;第2~4天,患者仍為臥床休息,肢體、關節主動活動,護理人員可協助其刷牙、洗臉,自我進食,從床上坐起;第5~6天,患者可下床站立,可在床邊置放坐椅,護理人員可協助其在房間內行緩慢行走;第7~8天,患者可與探訪者進行交流,在病區緩步行走,可自己洗澡、更衣;第11~14天,患者可以在護理人員協助下上下1~2層樓,步子要緩慢,對出院活動量進行模仿訓練,日常活動要完全自理,即可辦出院手續。
患者在出院后進行3個月的隨訪,包括心功能(分級按NYHA方案進行)及心絞痛(分級依據加拿大心血管協會方案進行)分級、精神狀態和生活自理能力。其中生活自理能力指數評定采用改良的Bathel,包括大小便、修飾(刷牙、梳頭、洗臉、剃須)、吃飯、入側、活動、從床至椅轉移、上樓梯、穿衣、洗澡等10個總分為100分的項目。0分:提示患者無自理能力;5~45分:有部分日常自理能力;50~90分:患者基可可自理日常生活;100分:完全可生活自理。同時采用焦慮量表及醫院抑郁量表(HADS)對精神狀態進行評定:項目包括14項,42分為滿分。輕度焦慮為0~13分,中度焦慮為14~27分,重度焦慮為27~42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均行3個月的隨訪,兩組在心功能、心絞痛分級、精神狀態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隨訪3個月兩組患者資料比較[n(%)]
AMI的發生率逐年增高,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如何降低本病死亡率,有效并及時的開展治療,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提高生存質量為關鍵環節[4-5]。心肌梗死后患者出現左室形態、大小及室壁厚度的改變,與患者的預后和康復密切關聯。研究表明,HADS焦慮量表評分和Barthel在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時可信效和有效度均較高,對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自理能力能有效評定,本研究證明,經過兩周的心臟康復程序訓練,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自理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康復醫療使循環血量在長期臥床的情況下減少,還可避免血栓栓塞疾病、墜積性肺炎和精神抑郁的發生,AMI治療的最近臨床進展,特別是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和急診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使患者的愈后效果明顯提高,減少了梗死的面積。早期康復治療對并發癥和死亡的發生并不存在影響,可使患者恢復最佳的心理、生理和工作狀態,避免冠狀動脈硬化發生病變及惡化,有效緩解心絞痛,同時減少再梗死的危險性,使患者的生命延長,并且可恢復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6-8]。
AMI患者的出院時間、開始運動時間,目前一般認為早出現、早活動較好,對AMI患者在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對心電穩定性、左室功能、住院期病死率均是安全可行的,無不利因素的發生。當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時,心絞痛患者在梗死后不一定要把所有活動均停止,可在用藥的情況下把活動量減輕,但對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另外對待。
有文獻證實,焦慮水平的提高會增加冠脈事件的危險度,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上升[9-11],精神應激可誘發患者出現心肌缺血,不良情緒刺激為AMI患者發生的精神應激因素。患者長期抑郁、焦慮會使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增加去甲腎上腺濃度,加速粥樣硬化斑塊的內部損傷進程。去甲腎上腺素量過多,會使血小板發生激活反應,血管收縮物質及多種促凝物質釋放,導致血栓和冠狀動脈痙攣形成,成為AMI患者冠脈事件的誘發因素,本次研究表明,心臟康復程序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使心絞痛癥狀發生改善,冠脈事件發生率降低,并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情緒,增加機體康復和對生活抱有美好希望的信心。
[1] 劉江生. 康復心臟學[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71.
[2] 袁正強,李芝峰. 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或技期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術對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學雜志,2007,22(2):160-161.
[3] 林榮.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程序康復的應用研究[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17(2):73-76.
[4] 戴若竹. 早期運動負荷試驗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1999,4(3):105.
[5] 何庚山,張福全. 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兩周康復程序[J]. 中國臨床康復,2002,17(6):23.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8-241.
[7] 劉洵. 12周運動康復程序對急性期后心肌梗死患者身體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2):108-111.
[8] 馬虹. 早期康復治療對無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3):153-155.
[9] 馮虹.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9,27(3):213-215.
[10] 張金枝.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的2周康復治療[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1999,8(3):1-3.
[11] 鐘蓓.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運動康復治療的臨床分析[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1999,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