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芳 賈愛華
(山西省汾陽醫院燒傷科,山西汾陽 032200)
深度燒傷尤其是大面積痰傷者,后期常散在許多小創面,往往反復破潰,歷時數月,經久不愈,嚴重影響傷員的功能恢復。如何改善殘余創面的微環境,促使創基殘存皮膚附件細胞的增生和分化以促進其愈合,是當前創面修復的研究熱點[1]。2010年8月~2011年2月,筆者應用皮膚創面無機誘導活性敷料治療深度燒傷殘留小創面患者20例,現報道如下。
本組深度燒傷殘留小創面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33~65歲;燒傷晚期殘余創面1%~3%,入選對象均無糖尿病、心肺肝腎等疾病,創面無血管、神經、骨骼及肌腱裸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常規清洗傷口,剪去壞死組織,創面均勻涂抹德林莫糊劑(江蘇陽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126),再用消毒油紗布覆蓋,換藥2~3次/d。對照組常規清洗傷口,剪去壞死組織,覆蓋碘伏紗布,2~3次/d。
創面治療第7天、14天時創面愈合率(愈合率=治療前創面面積-治療后創面面積)/治療前創面面積×100%);愈合時間:肉眼觀察創面完全上皮化時間;疼痛度:首次治療后每2天觀察1次,統計前4次觀察,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法)進行疼痛度的評價。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平均疼痛評分為(2.36±0.12)分,對照組平均疼痛評分為(4.35±0.31)分,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者深度燒傷殘留小創面愈合率及愈合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深度燒傷殘留小創面愈合率及愈合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17.9±3.5 26.6±5.7組別 n 7d愈合率(%)14d愈合率(%) 愈合時間(d)實驗組對照組20 20 13.3±6.6 7.9±6.7 79.2±5.8 70.3±6.5
燒傷殘余小創面時常出現在Ⅲ度創面皮片間隙,但更多見于勉強自愈的較深的深Ⅱ度創面,取皮較深的供皮區也可發生,表現為肉芽蒼老、水腫;在肉芽面或已愈皮膚上出現斑點狀蟲蝕樣小潰瘍,在皮膚表面則可形成糜爛面;嚴重時潰瘍、糜爛面可融合成片狀,并繼續侵蝕周圍創面。導致殘余創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創面植皮不及時,移植自體皮片時間隙過大,或供皮區取的太深,致使創面遲遲不能愈合。創面由于瘢痕較多,移植皮片薄,質量差或較深的深Ⅱ度創面勉強自愈,致承受壓力、耐磨性能均差,稍遇損傷即潰破,不易愈合。下肢創面初愈后,患者下地時,由于未給予繃帶包扎,影響靜脈回流,致下肢淤血、水腫,新生表皮常起水泡,潰破后創面糜爛或形成潰瘍[2]。少數的殘余創面是由頑固性感染所致,常見的是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3],或病毒感染。
皮膚創面無機誘導活性敷料,是由美國波士頓大學周來生教授根據“生物分子相容學理論”研制發明的新型外用敷料類產品,其主要成分為特定含量比例的鈣與磷,德莫林能明顯促進皮膚創面愈合,其作用機制為主動地誘導上皮細胞增殖,并持續地誘導細胞自身的Ⅳ型膠原與EGF合成。這一創面局部的生物增效作用對創面的快速愈合起了重要作用。其化學成分類似人體內自然存在的無機元素,保證了有效性和安全性[4]。其大量納米結構設計,可以強化創面吸附作用,增加了明顯抑菌的生物特性。德莫林的無機元素組合還可有效地中和創面的酸性滲出物,有利于創面的快速愈合,免除或減少皮膚愈合后疤痕的形成。本研究通過應用德莫林治療深度燒傷殘留的小創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時與碘伏油紗治療作對照,結果顯示德莫林治療深度燒傷殘留小創面,效果確切,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患者疼痛度明顯減輕,治愈率高,未發生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甲汗,李志清,陳靜,等. 燒傷殘余創面的序貫性治療[J]. 中華燒傷雜志,2007,23(1):16-19.
[2] 劉上基,余於榮,閔定宏. 燒傷殘余創面的治療[J]. 江西醫學院學報,2004,6(1):65-66.
[3] 趙鵬,李笑豐,程秀平. 燒傷殘余創面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綜合治療[J].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8,3(1):78-79.
[4] 周來生,廖鎮江,張勤,等. 無機活性元素對皮膚創面愈合的生物誘導作用[J]. 中華燒傷雜志,2005,21(5):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