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院,河北秦皇島 066600)
分娩是孕婦必須經歷的一種復雜的生理過程,是一種持久而強烈的應激源,可以產生生理上的應激[1],引起機體應激反應,使物質分解代謝加快,各種能量極度消耗,可導致產婦出現子宮收縮不協調,失去規律性,造成宮頸擴張阻滯,先露下降緩慢,產程延長,易致難產及產后出血。因此在產程各期合理靜脈補液予以營養支持,充分補充水分、能量,是產程監護綜合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本研究就此進行了研究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分娩頭位、單胎、足月初產婦200例,分娩過程中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年齡19~32歲,平均23.5歲,孕齡37~41周,平均39.2周。
實驗組:產婦進入產房后,根據自述入室前飲食品種、攝入量、睡眠休息情況、對自娩的信心,觀察其精神、情緒狀態,判別身體狀況,結合產程進展,適時(活躍末期及第二產程)補液,以補充能量及水份。液體選擇:5%~1 0%葡萄糖5 0 0~1000m L+維生素C 2g,伴有酸中毒時補充5%碳酸氫鈉60~100m L,低鉀時給予氯化鉀緩慢靜滴。對照組:按護理常規,鼓勵產婦進食、進水。觀察兩組產婦產程時間、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發生率及新生兒Apgar評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
兩組產婦比較,順產率顯著提高,P<0.01,見表1;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顯著縮短,P<0.01與P<0.001,見表2;產后出血率(產后出血>500m L)下降,P<0.05,見表3;新生兒窒息率顯著下降,P<0.01,見表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n(%)]
表2 兩組順產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s,h)

表2 兩組順產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s,h)
組別 n 平均活躍期時間 第二產程時間實驗組對照組tP 86 71 2.13±1.02 3.65±1.30 3.26<0.01 0.52±0.34 1.02±0.51 5.21<0.01

表3 兩組順產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n(%)]

表4 兩組新生兒Apga r評分
產力是分娩動力,包括子宮收縮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其中以子宮收縮力為主。子宮收縮效果依據4個基本條件:收縮物質、能量的來源、刺激和傳導系統。肌肉收縮取決于肌肉內部的功能狀態,它受缺氧、酸中毒、能源物質缺乏和體液因素影響,而肌肉活動對能量需要最顯著。肌肉劇烈活動時,產熱量劇增,甚至可達正常量的60倍,精神緊張,肌體處于緊張狀態,骨骼肌緊張性增強,代謝率增加,因此充足的能量是肌肉收縮的物質基礎和內在條件。臨床上難產類型以產力異常發生率最高,達53.65%。而產力異常多見于初產婦對分娩精神過度緊張,分娩先兆階段吃不好、睡不好,引起原發性或繼發性宮縮乏力而導致難產和產后出血。
我們每日吃的食物中,糖類約占80%以上,它主要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人體所需能量的50%~70%來源于糖[2]。我國20~30歲正常女子的基礎代謝率(BMR)平均值35.6kCal/(m2·h),婦女懷孕后BM R隨孕月逐漸增加,可達3 9 k C a l/(m2·h)[3]。孕婦進入產程后耗能量劇增,有人統計24h約增加2480kCal。糖的熱價為4.1kCal,這樣就需要多供604g糖的熱卡,也就是說一個進入產程的產婦,如正常飲食,還是處于負熱卡平衡狀態,進入第二產程后的產婦,耗能就更顯著。而孕婦進入活躍期后,宮縮越來越強,間歇時間越來越短,強烈的宮縮使孕婦疼痛難忍。此時,大多數孕婦很少進食或拒絕進食,很多孕婦進食后出現后惡心、嘔吐現象,由于精神緊張、疼痛還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此時孕婦常因疼痛而大聲喊叫,也使耗能增加。以上種種原因使機體處于半饑餓、饑餓狀態,能量供應明顯不足。加之在分娩中疼痛、過度換氣、精神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睡眠少、劇烈耗能均可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并且機體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肌肉活動對能量需求顯著增加等綜合因素,使代謝發生顯著變化,影響產婦的酸堿平衡,產婦常處于代謝性酸中毒和呼吸性堿中毒狀態,降低了產婦的體力和產力。這種狀態又易引起胎兒宮內缺氧致胎兒窘迫、死胎、死產,如遇上產程長、難產或產后大出血,產婦體力和氣血的消耗就更大了。所以產程中及時補充能量及水份至關重要。另外適量補充5%碳酸氫鈉60~100m L,既可增加產力,促進產程順利進展,又可預防及糾正胎兒宮內窘迫現象。
臨床營養補充是近年來醫學科學公認的成就,合理的營養治療是現代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產程各期合理靜脈補液,予以營養支持,使細胞獲得需要的營養底物,從而能進行正常新陳代謝以維護和改善組織器官的功能結構,增強子宮收縮力,并滿足產婦體力需要,增強產力、縮短產程、增加順產率、降低產后出血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對促進分娩良好的結局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
[2] 周愛儒,李錫良.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2.
[3] 王若凱.現代分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5